何以解忧?
焦虑。
已经很常见的词汇了,那么它究竟代表了些什么呢?
它应该是,从儿时到学生时代的学业成绩不理想,毕业时代无法寻找合适的去向的费解,那是一个个可以凭借理想中的寒窗苦读高就,却被迫只能在这条里面寻求自己将来一生的人的郁郁寡欢,不可不说,它是牢笼。
不谈学业读书,谈谈别的,兴趣爱好,还有很多别的选择。只是为了,破除牢笼。
我的视界不宽,可是他们无一不告诉我一件事:你把这某几类事物单独拉起来,做到极致,总有那么几个突出的,合适的,这很好。但是那些剩余的人呢?不做到极致的人呢?被这种人定的规则淘汰了是吗。
好像似乎就是的。之所以这些“剩余的”他们被人记住,只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他们;反观极致者,太少。而且在这仅剩的极致里面,他们的突出被人们相信认同,他们的道路,是拯救自己的唯一途径。这简直如同朝圣,圣贤之路,莫过于此,寻求他人成功的经历,已经成为刻在那些想要追寻他们生活的人心上的膜物,可只不过重蹈覆辙。复现不了的失望,不甘,遗憾,焦虑。这是迟早的。
在此,不得不说一些残酷的现实,广义成功与否的定义,从来不是人们自己定义的,自己能定义的成功,远远不够。客观事实上,说的难听些,你所认为的成功,当场死去如果是最好的结局的话,成功莫过于此。有太多太多我们无法左右的因素在阻止人们定义成功了,那么,不妨不管这个宏观上如何实现,把他拆解来看,一个个肉眼可见的成功:你成功维持了与好友的关系,成功做了一道菜,成功绘出一张自己喜爱的画作等等;私以为这确实是成功,我叫他成就吧。
这种成功最适合积少成多,他们具有化解定义广义”成功“的结果的药效,是一剂良方。在之后的搜寻选择中,你会因为你的成功(也叫成就)发现自己最喜欢什么成就,从而做出自己发自内的判断与选择,果断而毫无犹豫。这才是常态啊。如果就连成就也需要别人定义的话,恐怕你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喜欢不为自己着想,这也是为自己着想的一环。以物的理论,有些人天生合适这一点,这也称不上什么糟糕至极吧。
这只是一个小方法,一个建议,至于有用无用,想起来的时候,确实管些用处,想不起来,也不去理会他,时间长了,自己内心的趋向会告诉你的。自欲将朽心呼出,涤浊世之流。
最后,希望有人会说,这么做,也活不下去的吧,我的生活没有改变啊?我只能说,现在的人类社会,想让一个身体健康的执着求生的人轻易的死去,难度确实还是上升了不少的。不然,这确实会侮辱一些,向往自由的人的。希望此为被选择的笼子,我们都可以自行破除。
理论依据: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