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创作笔记Ⅳ——素材&题材

2022-12-28 21:56 作者:白草色  | 我要投稿

    再简单的题材,只要加上现实的内涵,都会变得耐人寻味。

    这一句我不知道自己哪天水群的时候,在哪一个群聊里面偶然读到的话,自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印刻在了我脑海里。

    就如它所指向的那样,其自身的韵味也是我在一次次思索中咀嚼出来的。

    那么,借着这个由头,加上近来我的个人经历,以及对之前创作等方面经验的总结,这次我想回顾的是创作中“灵感”相关的内容。

 

    说直白点也就是:

 

        从素材到题材。

 

 

    其实,我真正开始关注“写作题材”这个问题的时间大概也就是今年年初,大概寒假左右。那个时候因为开了我在第一篇创作笔记中提到的【原生】项目等一系列创作计划,脑子有些不够用,所以就以手稿的形式把当时想到的灵感点全部记录下来,全都装到一个文件夹里面。

    由于在【原生】之前的创作都是想到什么就开始,热情一过就结束,没有系统的计划,所以就没有占用很多的脑容量,灵感点用完就扔,也没有什么“啊,这个想法太好了,我要记录下来“之类的念头。

    所以,当寒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看着积累了大概四五十张A4纸分量,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的”灵感“,成就感(虽然大部分都只建了个文件夹)油然而生。

比如今年十月到十二月在校的手稿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才逐渐有了开始记录自己偶然冒出来的“各种怪诞离奇想法”的习惯。

    还在初中的时候我就不止一次了解到,写作的灵感并不是纯靠一时间的迸发,而在长篇创作的时候尤其需要积累。不过那个自我意识过剩的时期,想来我也是听不进去别人想法的,所以一条道闷头走下去,直到现在——这大概算是又把别人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

    不过这样也有一点好处,就是我在接受“记录灵感“这一方式的时候,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问题也都顺带着一起解决了,诸如创作篇幅,思维深度……它们因为有了记录并所以可以不断地对之前已有的想法进行补充和深化,从而可以对应长篇幅和内容在深度上的问题。


    那么我之所以说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因为它和我素材积累的第一个方式相关密切。

 

    “记录生活“

 

    我还是对初中美术老师常说的那一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印象深刻,以至于从初二开始到高三的这五年都在不断地去尝试实践,让我的创作从不同意以上靠近生活。

    一个人无法凭空捏造出他此前从未见到过且无法理解的事物,因此每个人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个人经历和见识在其中,尤以文艺创作为盛。

    虽然如我之前在笔记中所言,最初我的想法是“纯虚幻“,但那并不意味着我就又能力去想象出一个与人类所有常识都不同,甚至于存在形式,思维模式都无法互通的种族,去写那些克总见了都觉得你更克的东西,且不说没人看,就算真的写出来了,我估计我的精神状态也不适合待在地球上了。

    就算是“纯虚幻“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会在其中诸如人物说话风格,对生活的描写一样的小细节或者”你认为稀疏平常“的地方,与现实生活挂钩。

    而且这个观点在我开始接触到更多优质的作品之后就逐渐自行瓦解了。

    原因无他,一切素材都源自生活。

 

    记录生活和写作题材的关系我觉得是比较微妙的。

    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个人思维能力和见识等方面的因素,个体差异大,所以在这里我的经历只能作为一个分析的例子参考,而不具有太大的普适性。

    于我而言,在最开始“记录生活”的时间中,我并不能做到关注现实中在我身边发生的事物,而是单纯依靠自己的观察和对“美”的敏感程度,刻意去发掘一些容易引发联想的场景。

    比如在漫天飞雪的冬日里,一个人撑着长柄伞于行人奚落的街道上踱步,静静感受这种令人心头平静的氛围。

    又比如傍晚时分,在自己家面对西边群山的书房里关上暖黄色调的台灯,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去对地平线上的晚霞说:明天见。“……

    类似的情景很多,我也对“自己在脑海里构思过的场景出现在现实“这一件事有着莫名的热衷,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在场景构建方面有较高的水准,尽管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自信。

    好了,回归正题。

    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是写作题材的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由记录生活而得到的写作素材。

    或许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整个2021年和2022年我阅读的比较多的内容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社会中曾经存在过或者正存在着的问题、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且伴随着我个人年龄的增长,从父母那里或多或少接触到了更多所谓“真实“的东西,又加上高考的压力……总之,我被一只无形的手从我所沉溺的幻想世界捞上了岸,痛苦地呼吸着让我活下去的空气。

    或许这就是人在一定阶段所需要经历的,当我的思维习惯开始走向“成熟“的时候,我的目光也随之从上,转向了,下。

    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甚至于年长我不知多少的,可能也只是始终仰着脖子。

    但我觉得,当一个人有了一定水平的知识和能力的时候,当他意识到“现实“的时候,他的目光就应该投向大地了。

    应该投向在自己身边,每天默默生活着的人们,去了解那些被你习以为常的“生活“,去了解那些苦难,那些不被展露在舞台上的挣扎和”生活“。

    因为我说的是“记录生活“,而不是”记录自己的生活“。

 

    当发觉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像是你想象中的那样时,恭喜你,你的写作题材将会永远用不尽了。

    它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觉得简单总结一下我对于题材的看法,应该就是:看清楚世界,拥抱世界。

    记录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思索,不断了解世界的过程。

    那如果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我第二个寻找题材的方法也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是

 

    “看他人的灵感“

 

    这可不是剽窃啊。

    我的意思是,和平时水群一样,看到了他人发表的言论或者是提出的问题而引出自己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算是它的表现之一。

    不过这个方式对于个人的批判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在网上看到什么都不加以思考,那看了也就只是看了,不会有自己的想法的。

    对于我来说,在最初开始探索现实生活和写作题材的关系时,这一个方法帮了我大忙。它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疑惑,对世界保持好奇,对他人保有兴趣和尊重,如此我才得以冲破了那层薄膜。

    而且,当你的眼界和思维不再局限于“哦,我是个写XX小说的,现实的东西只是借鉴。“的时候,你会发觉”虚幻“的东西,有时候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并不大,而当你为自己笔下的”虚幻“注入了现实的问题,现实的现象,现实中你的生活……那么”真实感“和文本的”深度“的问题,水到渠成。

    不论那个题材看起来到底有多么无厘头,多么烂大街,多么不合常理,你总是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相对应的情节的。


 现实往往比小说更加魔幻。

 

    以上种种,就是你要从你记录下的素材中得到的,而实际上,我认为,如前文所说,这一切不过只是一个让你去认清世界的手段,一个过程,当你对世界有了足够清楚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理念,有了自己不认同或者认可的存在之后,一切素材不过只是为了表达你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而服务罢了。

    而你的思想,你的目的,才是决定了你的素材和题材的最终因素。

    那么我们最后再做一次总结。

    素材和题材都是服务于你的工具,用于表达你的思想,而在使个人的思想成熟的过程中,多关注现实生活,认清世界,才是一切方法的目的。

 

    还是那句话:

 

再简单的题材,只要加上现实的内涵,都会变得耐人寻味。


创作笔记Ⅳ——素材&题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