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假日与无条约时代日本海军对高速战列舰的运用
金刚与超甲巡
在太平洋战争中,真正在前线活动的日本战列舰是老旧的金刚级。相比于其他日本战列舰,其30节高航速与赫赫战功一直是海军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地方。
实际上,金刚级的改造目的和其他战列舰存在很大的区别。金刚级第一次大改装的主体是强化原本薄弱的防护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航速,也因此被重新划分为战列舰。到第二次大改装时,由于伦敦海军条约后日本海军的战术目标发生了改变,改装的内容也和第一次不同。新的战术积极追求夜战,在逐层的渐减邀击中使最终的昼间决战更加有利。
在之前超甲巡那篇文章中已经提到,金刚级主要是在超甲巡服役前作为第二舰队主力,拥有比重巡更强的通信能力指挥夜战部队,同时能够通过火力压制对方重巡。在后续的丸五和丸六计划中,老旧的金刚级将逐步被新式的超甲巡代替。
实际上日本海军开战时有4艘金刚级,可以承担任务,所以超甲巡的建造不是那么急切。相比当时没有战巡的美国海军,情况要好不少。但反观作为决战主力的主力战列舰,数量就明显不足了。所以首先考虑建造大和的决定是肯定的。
伴随机动部队行动的新锐战列舰
在海军假日之前的八八舰队时期,日本战列舰追求对其他国家的战列舰具有4节航速优势。而进入海军假日后,日本海军对航速的追求有了其他目的。
早在1927年10月,由军令、军政、舰政、航空方面的主要职员组成了军备限制委员会,由军令部次长野村吉三郎中将担任委员长,商讨后续的造舰方针。1928年3月,将检讨结果上交海军大臣。
检讨的结果是主力舰搭载12门以上40cm主炮,但航速和续航力要求一栏没有具体数据。更重要的是,高航速伴随航母作战的初步思路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诞生的。
后来日本人设想伴随航母行动的战列舰具有高航速与大续航力,能够保护防护脆弱的航母免遭敌舰攻击。在海军假日时期由非专业造船人士提出的石川案和中泽案,都是伴随机动部队行动的高速战列舰。而藤本超战舰搭载的飞机数达到了12架,不排除是伴随机动部队行动的高速战列舰。
1930年的《航空战术讲义》中写到,战列舰和巡洋舰搭载的飞机可以对敌舰实施攻击。其中还写到,即使是华盛顿-伦敦海军条约允许建造的3.5万吨战列舰,也能在实现火力的情况下搭载3架战斗机和6~9架侦查兼攻击机。
总论
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在这类战列舰上主要有几个不同的用途。其一是在前线为夜战舰队提供火力支援,由金刚和超甲巡这类小型高速战列舰承担(可以认为金刚和超甲巡定位基本一致);其二是伴随机动部队作战,条约时期很多高速战列舰设计可能承担这个任务。除了这些特殊的用途外,高速战列舰也具有其本来的作用,即舰队决战。
之前曾经见到有人讨论过天城级被保留并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代替雾岛参战的情况,以在一定程度上抗衡美国战列舰。现在看来,在当时侦查的情报认为美国战列舰不会出现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八成不会出动这类实力不错的高速主力舰,更多的还是让金刚级和超甲巡(如果建成了的话)出动。
至于军令部伴随机动部队的设想,这里不太好说,可能这些30节以上的新锐战列舰更多的还是参与决战吧。实际由于锅炉性能和舰体尺寸的限制,日本海军没有完成30节以上新锐大型战列舰的建造,所以不确定军令部的设想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