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案例赏析 | 将清水混凝土融于传统——响堂山佛学研究中心

2023-11-09 11:16 作者:蓝宝清水  | 我要投稿


将新材料用于传统形式的建筑中一直是颇受争议的问题,清水混凝土因其坚固、耐用、质朴的特质,成为了当代设计师中炙手可热的建筑材料,也广泛运用于传统形式的建筑中。

一些人认为传统建筑就要使用传统的材料,不然就失去了建筑原本的意境;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新材料的性能更强,只要遵循传统的工法,并不会失去原本的韵味。

 说起中国的佛教建筑,首先会想起红墙绿瓦的传统中式建筑,而清水混凝土打造的现代佛教建筑相信很多人都未曾听闻。今天派得蓝宝小编就与大家一同欣赏将清水混凝土融于传统的建筑——响堂山佛学研究中心。





响堂山佛学研究中心坐落于太行山脉,北响堂山石窟脚下,修建于废弃的矿坑坑口之上。周边有正在修缮的古常乐寺(北齐)和舍利塔(宋代)。该项目是北响堂核心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修复与文物保护为主旨。


▼佛学研究中心北侧

▼场地剖面图


项目基地自西向东有20m的地形高差,设计依托现有地形,将研究中心分为公共开放区与内部研修区。


公众开放区依次是经幢广场、天王殿、钟鼓楼、三世佛殿、伽蓝殿和祖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等一系列建筑,依山而建,基本源于常乐寺的格局,四周的回廊可以转经,并将建筑群串接为一个整体。


▼公共开放区-山门

▼公共开放区-钟鼓楼广场

▼公共开放区-大雄宝殿院落

▼公共开放区-大雄宝殿前大台阶

▼地藏殿院落

▼公共开放区 – 回廊回望知客堂

▼公共开放区 – 回廊步道


内部研修区主要包括法堂、斋堂、方丈院和僧房院等建筑,依托现有地形以廊道相连,支托廊道的柱子经独特设计,呈登山行走状布局,有修行之意。廊道墙面均采用清水混凝土,素净质朴的质感营造出佛教的禅意。


▼内部研修区 – 法堂与廊道

▼内部研修区 – 住宿院落


实际建造过程中场地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未知隐患也随处可见,与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相比,主体结构由砖木结构转换为钢筋混凝土更为稳妥。主体结构为板柱体系,殿堂的建筑空间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限定。

屋檐层层出挑,出檐深远,大雄宝殿正面最远处出挑达4.5米。室内天顶可见清水混凝土结构板层层退叠的造型处理,既减轻了屋顶结构自重,又体现出独特的响堂神韵。


▼建筑营造 – 大雄宝殿

▼ 建筑营造 – (左)内部研修区柱廊,(右)法堂屋顶


小木作、瓦作、泥作、砖作、石作等则尽可能沿用讲究的传统材料和精致的施工工法,但有此等手艺的匠人已不多见了,现场设计、与工人一起现场研究成为建筑营造的重要内容。


▼建筑营造-金砖墁地


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尽最大可能把场地内的每一棵树都保留下来,年龄最大的当属大雄宝殿前那棵核桃树。

各大殿的屋脊也是按照传统的规矩和做法,天王殿、三世佛殿和大雄宝殿的屋脊高度分别是五层叠瓦、七层叠瓦和九层叠瓦。

精致的清水混凝土、半通透的玻璃幕墙、纹理细琢的清水混凝土挂板与各种讲究的传统工法一起,营造出静谧的禅修氛围和研修空间。

室外地面铺装部分均采用十公分厚的花岗岩石条铺砌,种植土填塞到石缝之间,雨水渗入大地,未来花草和青苔能从石缝中生长。


▼保留的核桃树与新建的大雄宝殿


院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围墙外侧结合当地传统的毛石卧浆干合缝的做法,就地取材,干合缝中填入种植土,来年便可见到花草开满墙时的风景。


▼ 院墙


佛学研究中心的营造力图体现出响堂韵味,希望她像是从响堂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与自然和谐共生。设计者希望响堂的建筑具有真正的有机特征,更亲近大地,更隐于自然,更忠实地体现一方水土的生活与劳作,更具承继性,更具现代性,更纯净,更谦卑,更淳朴,更优雅,更自由。


▼建筑院落半鸟瞰

内容转自谷德设计



国内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由于自身的弱点往往面临着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木质结构来说,由于受荷时间较长,且长期经受风雨侵蚀,于柱根部很容易发生腐蚀。而砖石结构的古建筑,时间长了会面临风化等问题。

现代佛教建筑保留了传统佛教建筑的构造,将传统的建筑材料替换成更坚固耐用的新材料,既安全环保也减少了人工维修的成本。

许多人可能觉得使用清水混凝土打造的佛教建筑不符合佛教的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而小编认为,保留了传统工法又结合了现代建筑的手法,将光影与建筑结合,将建筑哲学融于其中,并不破坏传统宗教的韵味,更何况佛法更在人心而不在于身外,因此小编认为现代佛教建筑也并非不可取。




案例赏析 | 将清水混凝土融于传统——响堂山佛学研究中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