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再遇——2023五一杭州/上海之行(游记)DAY 4
DAY 4 雨中探寻 沪上文明
一、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重任在肩
五一的第一天,天公却不作美。清早,淅淅沥沥的雨就下起来了。坐地铁坐到上海博物馆,才发现这雨根本挡不住人们的热情。门口,等待进馆的队拍的长长的,每个人都打着一柄伞。听门口的保安说,上海博物馆五一五天的票全满了,要不是我们提前一周预约的,估计进都进不来了。[1:上海博物馆门口]

9点开始有序入场。上海博物馆的常设展超级多,青铜器玉器陶瓷书法绘画雕塑印章……可以说是一个很多元的馆了。当时的临时展是西方艺术展,本人不太喜欢就没有去(对手指),因为是临时展所以可能现在已经撤了。现在上海博物馆的临时展应该是良渚文化的“何以中国”主题展。
上海博物馆最有名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当之无愧。上海博物馆的标志都是“鼎”,鼎也基本融入了上海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文创产品,导览图……但当你走近它,你才会发现这座看似超级笨重的鼎,它的纹路居然如此灵动,居然透露出一丝可爱。古人是如何构思出来的这样的纹路,我不能知晓。但我只能说,它传递给我的,不只是技术的先进,更是古人审美的不断进步。[2:大克鼎]

当然,除了大克鼎,上海博物馆还有太多太多好看的。这次最让我惊喜的居然是书画馆。上海博物馆的书画馆设计的特别好,游客走到哪一幅字画面前,字画才会亮起灯,游客看完离开后灯还会灭。这样,还可以保护书画。在我印象里,似乎北京的博物馆都不是这样的。
上海的书画馆有很多幅作品都非常雅致美观,那些娟秀的字体映入眼帘,你只会叹为观止。每一个字,犹如印刷上去的一般,你很难想象这是千百年前的一个文弱书生经过半生历练写出的一手好字。古人一日一夜的努力让人难以想象,而我们呢……真是不敢想象自己这丑字放在古代会被骂成什么样子了。
上海博物馆融合了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等等古代文化,而上海地区主要的发展也是在1840年《南京条约》签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才慢慢发展起来。所以,上海博物馆也主要是靠文物撑起来的一座博物馆。但每一个文物,他们身上承载着五千年流淌的文明,你细细看它,会发现它在散发着一种美——一种,从数千年数百年前带来的,名为中华文化的美。
走到纪念品商店,我的眼睛落在了一本藏蓝色的博物馆护照上。这护照可以用来打卡留念,而它上面画着“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正中心,就是太阳神鸟。也就从那时,我萌生了去成都亲眼看一看太阳神鸟的想法。现在,我终于要如愿了。[3:博物馆护照]

紧紧攥着博物馆护照,激动的翻开第一页。“献给每一个热爱文博事业的你”,一句话顿时让我眼眶湿润了。博物馆,现在,真的还有人去看吗?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我会一直去看的。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极需要我们珍惜的文化遗产,如若我们不走近博物馆,我们把这些东西忘了的话,他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我看到良渚文化的临时展“何以中国”时,我想起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的国家宝藏特展,也叫何以中国。中国二字自何尊而出,而何以中国?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什么是中国?以前的中国,那些先辈们和这些遗产,可以为我们解答;现在呢?未来呢?解答这个答案的,不就是我们吗?如果我们不知道以前人如何回答的,我们不思考我们怎么回答,那这个历史问题,不就断代了吗?我们亟须唤醒更多与我们同龄的,甚至比我们年龄更长一点的长辈们,让他们也来思考这些问题。重任在肩,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代名词, 叫做“中国青年”。
雨朦胧,上海博物馆拢在一层雾中,更像是待每一位游客走进馆里,揭开历史的面纱,叩问自身,何以中国。[4:上海博物馆外景]

二、南京路——熙熙攘攘,细雨缠绵
雨一直在下,一阵大,一阵小。撑着伞一路走,从上海博物馆走到了人民广场,走到了南京东路。大概走了四十分钟,觉得鞋里灌进水去了。一脚深一脚浅走着,摸索着,颇像邯郸学步的孩子。雨下着,人走着,不少人和我们一样,在这趟街上穿梭。当然,还“偶遇”了双层巴士,我赶紧拍照留念。雨天是坐不了了,五一人多更坐不了。要是人少,我是肯定要引吭高歌来一句“触不可及~”[5:双层巴士]

浦西的风景和浦东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的时间不同。上海这座城市,浦西大概是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就开始发展了,而浦东真正发展起来要等到1990年浦东经济特区建设了。这相差的150年,按理来说,是追不回来的。但浦东追回来了,它用先进的充满现代的活力,基本追上了那依托偏西式的小阁楼和充满电影色彩的上海滩。浦西很好看,但没有那么华丽,你走在这些楼下,你也会惊叹它的电影感。我没有进行比较,只是对我来说,其实我会更喜欢浦东。它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很有……很有北京不太能看到的感觉。北京的高楼不到CBD不会看到这一堆高楼,巧了,浦东基本就是CBD的感觉。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觉得,眼前燃起的是活力和希冀。浦西,则是会让你有画面感,让你觉得上海这座城市,也有很多文化底蕴。所以,上海之绰号为魔都,其“魔”处,恐怕就是多元,甚至有点割裂的程度。一条黄浦江,这如玉带一般的隔阂,又觉得一切都合理了起来。就像是在上海中心上转一圈,面对外滩看到的是暗黄色的小楼,面对浦东看到的是天蓝色的太阳板。黄浦江让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并且毫不冲突,跨过黄浦江只一站地铁,但跨过的,是150年,是,世事变迁落下的印记。
由于下雨,我不得不在中午吃完饭返回酒店。挺庆幸的,交通船中午就停了,地铁下午四点也停了。因为,外滩人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