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宋元明清时期大饥荒的简单统计

2022-12-14 00:44 作者:外号V总  | 我要投稿

1、唐朝大饥荒出现 (来源于《新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撰) 贞观元年,关内饥。 总章二年,诸州四十余饥,关中尤甚。 仪凤四年春,东都饥。 调露元年秋,关中饥。 永隆元年冬,东都饥。 永淳元年,关中及山南州二十六饥,京师人相食。 垂拱三年,天下饥。 大足元年春,河南诸州饥。 景龙二年春,饥。三年三月,饥。 先天二年冬,京师、岐、陇、幽州饥。 开元十六年,河北饥。 乾元三年春,饥,米斗钱千五百。 广德二年秋,关辅饥,米斗千钱。 永泰元年,饥,京师米斗千钱。 贞元元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钱,死者相枕。 二年五月,麦将登而雨霖,米斗千钱。 十四年,京师及河南饥。 十九年秋,关辅饥。 元和七年春,饥。 八年,广州饥。 九年春,关内饥。 十一年,东都、陈许州饥。 长庆二年,江淮饥。 大和四年,河北及太原饥。 六年春,剑南饥。 九年春,饥,河北尤甚。 开成四年,温、台、明等州饥。 大中五年冬,湖南饥。 六年夏,淮南饥,海陵、高邮民于官河中漉得异米,号“圣米” 九年秋,淮南饥。 咸通三年夏,淮南、河南饥。 九年秋,江左及关内饥,东都尤甚。 乾符三年春,京师饥。 中和二年,关内大饥。 四年,关内大饥,人相食。 光启二年二月,荆、襄大饥,米斗三千钱,人相食。 三年,扬州大饥,米斗万钱。 大顺二年春,淮南大饥。 天佑元年十月,京师大饥。 2、宋朝大饥荒出现 建炎元年,汴京 大饥。 建炎三年,山东郡国大饥。 建炎五年,湖南大饥。 建炎六年春,湖南、江西大饥。 建炎十九年春、夏,绍兴府大饥,明、婺州亦如之。 隆兴元年,绍兴府、平江、襄阳府、随、泗州、枣阳 、盱眙军大饥。 乾道元年春,行都、平江、镇江、绍兴府、湖、常、秀州大饥。 乾道四年春,蜀、邛、绵、剑、汉州、石泉军大饥,邛为甚。 乾道五年夏,徽州 大饥。 淳熙三年复、施、随、郢州、荆门军、襄阳、江陵、德安府大饥。 淳熙六年冬,泰、通、楚州 、高邮 军大饥。 淳熙七年,镇江府、台州、无为、广德军民大饥。 宋淳熙八年春,冬,徽、饶州大饥。 淳熙九年春,徽州大饥。 绍熙三年,普、叙、简、隆州、富顺监皆大饥。 庆元六年冬,常州大饥。 嘉泰三年春,邵、永州大饥。 嘉泰四年春,抚、袁州、隆兴府、临江军大饥。 嘉定 元年,淮民大饥。 嘉定二年春,两淮、荆、襄、建康府大饥。 嘉定三年春,建康府大饥。 嘉定十六年春,湖南永、道州大饥。 嘉熙四年,临安府大饥。 咸淳七年,江南大饥。 3、元朝大饥荒出现 至大元年二月,益都 、般阳、济宁、济南、东平、泰安大饥。六月,山东、河南、江淮 等郡大饥。 天历二年十月,汉阳、武昌 、常德、澧州等路饥,凤翔府大饥。 天历三年二月,河南大饥。 至顺二年十二月,河南大饥。 4、明朝大饥荒出现 和之前的朝代相比,明代的灾荒与灾区更加严重,可以说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明朝能维持276年的大一统局面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据历史学家邓拓统计:明代灾害之多,竟达一千零十一次,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 当时灾害最多的是水灾,共一百九十六次;次为旱灾,共一百七十四次;又次为地震,共一百五十六次;再次为雹灾,共一百十二次;更次为风灾,共九十七次;复次为蝗灾,共九十四次。 此外饥荒有九十三次;疫灾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灾有十六次。当时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交织,表现为极复杂的状态”。 而据陈高傭统计,明代灾荒共计1224次。其中,水灾496次,旱灾434次,其他灾害计294次。鞠明库则据《明实录》《明史》《古今图书集成》等资料相关记录统计得出,明代共发生自然灾害5416次。 无疑,每一次灾荒都有一定面积的受灾区域——灾区,据邓拓统计明代灾荒次数,可以推算,明代至少先后出现有1011个灾区;据陈高傭统计明代灾荒次数,明代至少先后出现1224个灾区;据鞠明库统计明代灾荒次数,明代至少先后出现5416个灾区。有些灾区跨州连省,面积广大;有些灾区持续多年,甚者各种灾区相继叠加一起。如公元1000~1099年,我国发生旱灾8次,水灾97次;1100~1199年,旱灾23次,77次;1200~1299年,旱灾9次,水灾59次;1300~1399年,旱灾31次,250次;1400~1469年,旱灾39次,水灾323次。 又如湖北历史上洪灾频率,东汉为8.43年,魏晋南北朝为8.71年,唐朝为7.96年,北宋为5.68年,南宋为4.20年,元朝为1.93年,明朝为1.63年;干旱频率,东汉为11.50年,魏晋南北朝为19.50年,唐朝为11.95年,北宋为7.57年,南宋为3.26年,元朝为2.78年,明朝为1.78年。陕西省,水灾平均间隔,隋唐五代为4.41年,宋辽金元为8.5年,明代为2.46年;旱灾平均间隔,隋唐五代为2.51年,宋辽金元为2.72年,明朝为1.70年。广东旱涝灾害频率,宋代为22.8年,元代为5.9年,明代为1.3年;广西旱涝灾害频率,宋代为16.8年,元代为3.3年,明代为2.0年。 显然,较之以往,明代灾害频率明显增快,灾害次数增多。由灾荒而灾区,较之以往,明朝灾区地域广,灾区生成频率加快,灾区种类多,灾区次数剧增,灾区人口数量巨大,灾区民生极为悲惨。正如邓拓所论,明代“灾害之多”,属于“前所未有的纪录”。明代灾区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纪录”。 十年为一个时间段。十年中有50个县出现人吃人的时间段,明清一共有9个,分别是 1480年代(明成化,弘治年间) 1520年代(明正德年间) 1550年代(明嘉靖年间) 1580年代,1590年代(明万历年间) 1630年代(明天启,崇祯年间) 1640年代(明崇祯年间) 1870年代(清同治,光绪年间)。 9个年代段,明朝占了八个。 陈教授原文一共178页,其中专门摘录史料中人吃人记载的一共有91页,其中明朝人吃人的记载一共66页。 洪武二年,湖广、陕西饥。四年,陕西洊饥。五年,济南、东昌、莱州大饥,草实树皮,食为之尽。六年,苏州、扬州、真定、延安饥。七年,北平所属州县三十三饥。十五年,河南饥。十九年春,河南饥。夏,青州饥。二十年,山东三府饥。二十三年,湖广三府、二州饥。二十四年,山东及太原饥,徐、沛民食草实。二十五年,山东洊饥。 永乐元年,北畿、山东、河南及凤阳、淮安、徐州、上海饥。二年,苏、松、嘉、湖四府饥。四年,南畿、浙江、陕西、湖广府州县卫十四饥。五年,顺天、保定、河 间饥。十年,山东饥。十二年,直省州县二十四饥。十三年,顺天、青州、开封三府饥。十四年,平阳、大同二府饥。十八年,青、莱二府大饥。时皇太子赴北京, 过邹县,命亟发官粟以赈。 洪熙元年,北畿饥。山东、河南、湖广及南畿州县三十四饥。 宣德元年,直省州县二十九饥。二年,直省县十四饥。三年,直省州县十五饥。六年直省县十饥。八年,以水旱告饥者,府州县七十有六。九年,南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江西、四川多告饥,湖广尤甚。十年,扬、徐、滁、南昌大饥。 正统三年春,平凉、凤翔、西安、巩昌、汉中、庆阳、兖州七府及南畿三州、二县,江西、浙江六县饥。四年,直省州县卫十八及山西隰州、大同、宣府、偏头诸关 饥。五年,直省十府、一州、二县饥。陕西大饥。六年,直省州县二十六饥。八年夏,湖南饥。秋,应天、镇江、常州三府饥。九年春,苏州府饥。是岁,云南、陕 西乏食。十年,陕西、山西饥。十二年夏,淮安、岳州、襄阳、荆州、郴州俱洊饥。十三年,宁、绍二府及州县七饥。 景泰元年,大名、顺德、广平、保 定、处州、太原、大同七府饥。二年,大名、广平又饥。顺天、保定、西安、临洮、太原、大同、解州饥。三年,淮、徐大饥,死者相枕藉。四年,徐州洊饥。河 南、山东及凤阳饥。五年,两畿十府饥。六年春,两畿、山东、山西、浙江、江西、湖广、云南、贵州饥,苏、松尤甚。七年,北畿、山东、江西、云南又饥。河南 亦饥。 天顺元年,北畿、山东并饥,发茔墓,斫道树殆尽。父子或相食。二年,长沙、辰州、永州、常 德、岳州五府及铜鼓、五开诸卫饥。四年,湖广及镇远府,都匀、平越诸卫饥。六年,陕西饥。 成化元年,两畿、浙江、河南饥。二年,南畿饥。四年,两畿、湖广、山东、河南无麦。凤阳及陕西、宁夏、甘、凉饥。五年,陕西洊饥。六年,顺天、河间、真定、保定四府饥,食草木殆尽。山西、两广、云南并饥。八年,山东饥、河南无麦。凤阳及陕西、宁夏、甘、凉饥。五年,陕西洊饥。六年,顺天、河间、真定、保定四府饥,食草木殆尽。山西、两广、云南并饥。八年,山东饥。 九年,山东又大饥,骼无余胔。十三年,南畿、山东饥。十四年,北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山西饥。十五年,江西饥。十六年,北畿、山东、云南饥。 十八年,南畿、辽东饥。十九年,凤阳、淮安、扬州三府饥。二十年,陕西饥,道殣相望。畿南及山西平阳饥。二十一年,北畿、山东、河南饥。二十三年,陕西大饥。武功民有杀食宿客者。淮北、山东亦饥。 弘治元年,应天及浙江饥。六年,山东饥。七年,保定、真定、河间三府饥。八年,苏、松、嘉、湖四府饥。十四年,顺天、永平、河间、河南四府饥。辽东大饥。十 五年,辽东洊饥。兖州饥。十六年,浙江、山东及南畿四府、三州饥。十七年,淮、扬、庐、凤洊饥,人相食,且发瘗胔以继之。十八年,延安诸府饥。 正德三年,庐、凤、淮、扬四府饥。四年,苏、松、常、镇四府饥。五年,山东饥。七年,嘉兴、金华、温、台、宁、绍六府乏食。八年,河间、保定饥。 九年春,永平诸府饥,民食草树殆尽,有阖室死者。秋,关、陕亦饥。十一年,顺天、河间饥。河南大饥。十二年春,顺天、保定、永平饥。十三年,苏、松、庐、凤淮、扬六府饥。十四年冬,辽东饥,南畿、淮、扬诸府尤甚。十六年,辽东饥。 嘉靖二年,应天及滁州大饥。三年,湖广、河南、大名、临清饥。南畿诸郡大饥,父子相食,道殣相望,臭弥千里。四年,河间、沈阳、大同三卫饥。五年,顺天、 保定、河间三府大饥。六年,辽东大饥。八年,真定、庐、凤、淮、扬五府,徐、滁、和三州及山东、河南、湖广、山西、陕西、四川饥,襄阳尤甚。 九年,畿内、河南、湖广、山东、山西大饥。十二年,北畿、山东饥。十五年,湖广大饥。十七年,北畿饥。河南、郧阳、襄阳三府饥。二十年,保定、辽东饥。 二十一年,顺天、永平饥。二十四年,又饥。南畿亦饥。二十五年,顺天饥,江西亦饥。二十七年,巩昌、汉中大饥。三十一年,宣、大二镇大饥,人相食。三十二 年,南畿、庐、凤、淮、扬、山东、河南、陕西并饥。三十三年,顺天及榆林饥。三十六年,辽东大饥,人相食。三十九年,顺天、永平饥。四十年,两畿、山西 饥。四十三年,北畿、山东大饥。四十四年,顺天饥。四十五年,淮、徐饥。 隆庆元年,苏、松二府大饥。二年,湖广饥。 万历元年,淮、凤二府 饥,民多为盗。十年,延安、庆阳、平凉、临洮、巩昌大饥。十三年,湖广饥。十五年七月,黄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诸县,有以石为粮者。十六 年,河南饥,民相食。苏、松、湖三府饥。二十二年,河南大饥,给事中杨明绘《饥民图》以进,巡按陈登云进饥民所食雁粪,帝览之动容。二十八年,山东及河间 饥。二十九年,两畿饥。阜平县饥,有食其稚子者。苏州饥,民殴杀税使七人。三十七年,山西饥。四十年,南畿洊饥,凤阳尤甚。四十三年,浙江饥。四十四年, 山东饥甚,人相食。河南及淮、徐亦饥。 四十五年,北畿民食草木,逃就食者,相望于道。山东属邑多饥。四十六年,陕西饥。四十八年,湖广大饥。 崇祯元年,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二年,山西、陕西饥。五年,淮、扬诸府饥,流殍载道。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饥。河南大饥,人相食,卢氏、嵩、伊阳三县尤甚。十三年,北畿、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浙江、三吴皆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发瘗胔以食。 十四年,南畿饥。金坛民于延庆寺近山见人云,此地深入尺余,其土可食。如言取之,淘磨为粉粥而食,取者日众。又长山十里亦出土,堪食,其色青白类茯苓。 又石子涧土黄赤,状如猪肝,俗呼“观音粉”,食之多腹痛陨坠,卒枕藉以死。 是岁,畿南、山东洊饥。德州斗米千钱,父子相食,行人断绝。大盗滋矣。 5、清朝大饥荒出现 顺治朝----顺治元年春,荆门大饥。冬,郧县大饥。二年,枣阳、襄阳、光化、宜城大饥,人相食。三年,太平、瑞安、崇阳大饥。四年,苏州、震泽、嘉定、太湖、潜山、石埭、建德、宿松、江山、常山大饥。五年春,广州、鹤庆、嵩明大饥,人相食。夏,惠来、大埔、嘉应州、兴宁、阳春、梧州、北流大饥,斗米可易一子。冬,全蜀饥;六年,全蜀仍饥;灌阳、平阳大饥。七年夏,榆林、青田饥。秋,永宁州、襄垣、萍乡大饥。冬,阜平饥。八年春,平湖、袁州、萍乡、万载饥。夏,寿阳、静乐饥。九年春,苏州大饥。夏,黄陂、孝感、天门饥,民多为盗。十年夏,兴宁、长乐、博罗、阳江、阳春饥。冬,六安饥。十一年,临榆、乐亭、新乐饥。十二年夏,临川、沁州饥。秋,武邑、宁晋饥。冬,金华、东阳、永康、武义、汤溪五县饥。十三年春,琼州饥。秋,东安饥。冬,乌程、寿光饥。十四年,乐亭饥。十五年,永年、抚宁、昌黎、庆云、鸡泽、威县饥。十六年春,阳信、海丰、莒州大饥。夏,胶州饥。十七年夏,遵化州饥。秋,独山州大饥,民多饿毙。冬,滦州饥。十八年春,兴宁饥。夏,南笼府大饥。秋,临安饥。  康熙朝---康熙元年,吴川大饥。二年,合肥饥。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六年,应山饥。七年,无极大饥。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十二年,乐亭大饥。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十四年,东光饥。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十七年秋,曲江饥。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二十四年春,沛县饥。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城大饥。二十六年,博兴大饥。二十七年秋,蔚州饥。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三十三年,沙河饥。三十四年,毕节饥。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城饥。秋,大埔饥。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四十年,靖远饥。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霑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四十九年,阜阳饥。五十年,通州饥。五十一年,古浪饥。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五十六年春,天台饥。五十七年,广济饥。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兖州府属饥。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朝----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五年冬,江陵、崇阳饥。七年,寿州饥。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十年,崇明、海宁饥。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十二年秋,武进大饥。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三年秋,平阳饥。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圌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九年,高邑大饥。十年,正定、赞皇、无极、□城、元氏等县饥。十一年春,沾化饥。夏,庆云、宁津饥。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十五年秋,广信饥。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十九年,罗田饥。二圌十圌年,溧水、通州饥。二圌十圌一圌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二圌十圌二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 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圌州饥。冬,威远饥。 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饥。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四十二年秋,陆川饥。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四十七年,滦州、昌黎、临榆饥。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五十二年,临榆大饥。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五十四年夏,宜都饥。五十五年秋,禹城饥。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五十八年春,常山饥。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嘉庆朝------嘉庆五年夏,海阳饥。六年,文登、荣成饥。七年冬,乐亭饥。八年夏,秦州各属大饥。九年春,滕县饥。十年夏,黄县、邢台饥。十一年春,中部、通渭饥。冬,安陆饥。十二年,蓟州、昌黎、永安州饥。十三年夏,黄县饥。十五年秋,宁津、东光、章丘饥。十六年夏,霸州、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东安、宛平、涿州、良乡、雄县、安州、新安、任丘、滦州、蓟州饥。十七年春,登州府属大饥,秦州各属及镇番、永昌等处大饥。夏,临榆饥。冬,乐清饥。十八年春,肥城、东阿、滕县、济宁、曹县、诸城饥。冬,宜城、房县、竹溪、均州、保康饥。十九年春,宜城、安陆、保康、麻城、郧县饥。夏,襄阳、汉阳、枣阳、南漳饥。秋,高淳饥。二十年,清苑饥。二十一年,武昌县饥。二十二年,固安、武强、内丘饥。二十五年秋,乐清、永嘉饥。 道光朝------------道光元年秋,荣成饥。二年夏,滦州饥。三年春,东阿饥。秋,曲阳饥。四年,皋兰、静宁、西宁、巩昌、秦州等处大饥。五年秋,南乐、静海、文安、大城、宝坻饥。七年春,日照大饥。八年,太平饥。十年冬,江陵饥。十二年春,昌平饥。夏,紫阳大饥,人相食。冬,锺祥、潜江、汉城、蕲川、黄梅、江陵、**、监利、松滋饥。十三年春,诸城、日照大饥,民流亡。夏,保康、郧县、房县饥,人相食。秋,滦州、抚宁饥。十四年春,归州、兴山大饥,人相食。夏,庄浪及秦州各属饥。秋,青浦饥。冬,定海饥。十五年春,诸城饥。秋,孝义?大饥。十六年春,登州府属大饥。冬,太平饥。十七年冬,即墨饥。十八年夏,永年饥。二十年冬,滦州、乐亭、抚宁饥。二十一年夏,高淳饥。冬,枝江饥。二十二年冬,蕲州饥。二十三年秋,湖州饥。二十六年秋,平凉县饥。二十七年,南乐饥,人相食。二十九年夏,江陵、**、石首、松滋、枝江、宜都大饥,饿死者无算。冬,青浦饥。三十年春,湖州、咸宁、崇阳饥。 咸丰朝-------咸丰二年春,日照大饥。夏,全县大饥。六年,黄县、临朐饥。七年春,肥城、东平大饥,死者枕藉;鱼台、日照、临朐亦饥,人相食。夏,清苑、元氏、无极、邢台大饥。八年秋,兴山饥。 同治朝----------同治元年春,乐亭饥。二年春,孝义?饥。秋,江山、常山饥。三年,保康饥。四年春,蕲水饥,民有[B185]子女者。五年,兰州饥,人相食。六年春,庄浪、金县、皋兰饥。七年春,即墨、孝义?、蓝田、沔县饥。夏,泾州大饥,人相食。冬,平凉、静宁、古浪、固原、灵台、秦州、永昌等处大饥。八年春,日照饥。九年夏,上饶饥。十年秋,望都、乐亭饥。十三年秋,雄县饥。冬,山丹饥。 光绪朝------------光绪元年冬,海州饥。二年春,日照、海阳、滦州饥。三年,高陵大饥,饿毙男妇三千馀人;靖远、平凉、泾州、灵台、礼县、文县、合水大饥。四年,唐县等四十州县饥,庄浪、阶州、成县、灵州、巩昌、秦州各属饥。六年秋,邢台饥。七年,通州等州县饥。九年秋,鹤★州大饥。十一年夏,霑化饥。十三年冬,洮州、永昌饥。十五年春,鱼台饥。二十一年春,邢台、滦州饥。二十二年夏,太平饥。二十三年,宁津饥。二十四年冬,靖远、静宁、庄浪、丹噶尔饥。二十五年秋,文县饥。二十六年夏,靖远饥。二十七年冬,洮州、静宁、灵台饥。二十九年,洮州仍饥。三十三年秋,皋兰饥。 总结: 鲁迅说字里行间写满了吃人二字,这不是什么封建礼教吃人,而是真的吃人。中国的历史就是“饥,人相食”,数千年来,年年如此。真正能吃饱饭,也就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此言不虚

唐宋元明清时期大饥荒的简单统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