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在现代汉语语法下的含义分析笔记
这份笔记仅供记录自用,不一定能满足所有读者,也不奢求能满足我以外的读者。
匆匆而就,难免错漏,欢迎大佬指正,还请多多包涵。
这个笔记主要记录的是我对于“对不起”基本含义的探究过程。一开始的情况并非如标题这般明确,最终之所以形成了这样的标题和论题,主要是因为本人在探究的过程当中逐渐弄清楚了自己疑问究竟之所在。
“对不起”这个词组,或者说短语,自我小学一年级第一节语文课时就学到了。书上有个相关的交际问题,老师叫我们把相应的答案写上,其中就包括了“对不起”和“没关系”这一对句子。
事实上,上面这个回忆也是我经过考证之后才修正了的,之前我一直将这对问答记成是书上现成的固定问答(聪明的读者或大佬或许已经猜到我的小学用书了)。
而我关于这个“对不起”的疑问,也是自从学到它之时就有了的,关于这一点是肯定没有记忆上的问题的。虽然小学才开始读一年级的我还谈不上什么语感,但这个短语的含义,明显比“没关系”,以及同时学到的其他短句,都要难理解得多。
然后这个问题一直拖到现在……
直到昨天,我才突然想着查一查资料,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首先当然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下同)。词典的基本解释就是“对人有愧”。对我来说,这说了就跟没说一样。
又查了些相关论文,但于我而言,于此问题而言,基本也都是在隔靴搔痒。于是我换了个思路,开始查“对”和“起”的单独含义。在查“所”时,它那总共16个释义看着就头大,于是我快速跳到“起”字。结果这里确实有重大收获。“起”在某些时候,可以用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见《现代汉语词典》1023页),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叫作“趋向补语”。一下子,我就明白了这个词组对应的语法结构。“对不起”是一个述补结构。
但此时这个观点还只是个猜想。现在的话,严谨起见,我基于一个经验上的论据来证明这个猜想:
论据1:“对不起”是“对得起”的否定形式。
首先这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站得住脚的,这两个词的基本含义解释是相对应的。同时,这也符合我个人的语感。我也相信这符合当前现代汉语使用者的语感。
这个论据能说明什么吗?它能得到一个比“述补结构”更精确的结论:“对不起”的语法结构是“动词(对)+可能补语(得/不起)”,或者说“动词(对)+得/不+趋向补语(起)”。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以下的汉语语法知识,如未加说明,主要参考自朱德熙的《语法讲义》(20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20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提到了“得/不”+“起”的使用情况及含义,但对于这个语法结构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起”构成了带趋向补语(“起”)的述补结构,尽管这个不会直接这么用。接着,通过在带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中间插入“得”或“不”,就可以形成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于是,“对不起”,即“动词(对)+得/不+趋向补语(起)”,便是一个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
那这里的论据1有什么用呢?一方面,它说明了“对不起”可能是一个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另一方面,它说明了“对不起”只可能是一个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毕竟,在其他结构中,也有中间插入“得”的情况。但其否定形式是将“得”改为“不”的,只能是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
在语法结构确定后,终于可以对其具体含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了。由于“对”在这里只可能是动词,所以《现代汉语词典》里的16个含义就成功砍掉了一半,只剩下8个动词含义留下来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当然,这里可以仔细比较这8个含义是否符合语境,从而判断出此处“对”的含义,但这里通过直接给出一个论据2来简化问题讨论的流程:
论据2:“对不起”的“对”是“对待”的意思。
之所以不进行讨论,只要是因为,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对”的动词含义讨论极少,绝大多数的研究讨论角度都是集中在它的介词性质上。因此,具体采用哪种动词含义,很难给出足够严谨并令人信服的论据。此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在“对待”义下的用例(“对事不对人”、“对症下药”)以及“对不起”的基本解释(“对人有愧”),这样的解释至少个人认为是说得通的。同时我也相信,即使在认真地进行逐一对照后,目前绝大多数的汉语使用者也一定会赞同我的这一选择。所以,这里就直接作为基本的论据给出来了。
在此论据下,此处“对”的含义等价于“对待”,而“对待”作为动词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与人或事物”,那这个解释,也因此可以等价为此处“对”的具体含义。
由于“不”的具体含义在讨论其语法结构时就已经显现出来,下面直接讨论“起”或“得/不起”的具体含义。
当然,《现代汉语词典》对此也是有解释的:“表示力量条件等够得上或够不上;能力达得到或达不到”。但这里面明显还留有需要解释的空间。一篇2015年的博士论文解决了我的困惑,虽然它并没有直接分析过“对得/不起”的含义。这篇论文出处见下:
黄雪霞(Ng Sock Hia). 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这篇论文分析了普通话中“起”作为趋向补语时的含义。
首先来简单解释一下趋向补语的含义吧。虽然这个解释或许本应该来得更早一点。趋向补语是由趋向动词充任的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比如“起”,它作为趋向动词的基本含义,简单来说,是从下往上的运动方向(更详细的解释参见论文),比如“抬起头”、“站起身”。
但很明显,“对不起”这里的“起”并不对应这层意思。事实上,趋向补语有时确实也并不表示动作的实际趋向,比如“看上”、“(天气还要继续)热下去”。这是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根据这篇论文,“起”作为趋向补语时,有三种用法:趋向义、结果义、状态义。趋向义如刚才所说,已经被否定掉了。表状态意义时,它指的是时间的趋向位移,并包含了动作行为的开始、持续以及完成的结果,比如“刮起风”、“羡慕起它”。不难判断,在前面关于“不起”的解释中,并没有这样一种时间趋向的意味。因此,此处的“起”也不是状态义。
那此处的“起”只有可能表结果义了。表结果意义时,它指的是动作有结果了或达到目的了。这显然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准确对应的。此外,论文还提到,当“起”表示的是结果义时,其基本义以及其他细节意义呈现出了萎缩的状况,表述的仅仅是“行为动作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了”。也就是说,此时“起”的含义与其趋向动词本义关系不大,它只保留了趋向动词的语法含义。这也是我为什么对“起”趋向动词本义的解释,乃至对趋向动词本身含义的解释都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现在,将各个具体含义复合一下,就可以得到“对不起”的在现代汉语语法下的基本解释了:
以某种没有产生特定结果或没有达到特定目的的态度或行为加之与人或事物。
其中,“对”的含义对应部分标红,“不”的含义对应部分标蓝并加粗,“起”的含义对应部分标绿。
虽然比较准确了,我个人也比较满意了,但这看起来确实比较拗口哈……
那接下来再进一步改写一下:
以某种没有达到特定要求的态度或行为施加于对方。
至于具体是什么特定要求,就要看具体语境、礼仪要求乃至文化环境之类比较玄乎、难以把控的东西了。
但其实说实在的,“对不起”的这种基本含义,现在确实没有深究的必要了。现如今,“对不起”的含义,以及用途用法,早已不是这种死扣字眼的基本含义所能覆盖的了。当今,对“对不起”乃至道歉用语的研究,基本上也都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的。
另外,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尤其是发现它最早的书面使用记录处于清末民初时,我还产生过一个疑问:为何“对不起”的使用频率如此之高?对此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主要是源于官方,尤其是当局的大力推动。推测所依据的论文出处见下:
郝晓梅.对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语用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02):51-55.
根据这篇论文,上世纪80年代时,中青报有广泛宣传“十字礼貌用语”,其中就包括了“对不起”。此外,根据论文作者的调查,在多部汉语教材里,“对不起”都是位于道歉用语里首当其冲的位置。
当然,也有可能和当时人们的口语习惯等有关(甚至可能是主要因素)。但恕笔者力有不逮,而且这也不是什么令我感兴趣的问题,这种考证,就交给其他有兴趣的大佬吧。
那么,总之,这个专栏,这份笔记,就作为一个没用、甚至可能错误的小“知识”,记录于此,也算了却过去的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小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