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 手记|一次迷思,虚拟语境下扩张的自我
编者按
虚拟艺术家花谱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最近除了唱歌,也渐渐知道了音乐以外的事,例如可以在MV中通过实景合成快速领略世界各地
“这种让肉身做不到的事情化为乌有可能真的是很吸引人,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慢慢的在扩张。”
-花谱



技术已经向我们越来越接近了,通过它我们得以实现了各种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 。艺术与科技也一直在共同成长,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伴随着艺术创作上表现手法与媒介选取的转变,这样的革新是重要的,且不应被遏制的,除去在另一方面需要警惕一些资本主义的陷阱。像这样站在时代前沿进行创作,是为了开拓当下,共同探索“今天,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


那虚拟文化也是艺术吗?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提起艺术也许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起的是梵高、莫奈等大师,艺术圈还是由西方的那批人主导的,艺术史的编写也一样。因此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疏忽,那些在时代中具有创造力的一切产物或许也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现在又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更是增加了创作表达的机会,把艺术当作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可以使用的能力也未尝不可,它并不是富人或者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特权,当然我们也可以自行进行主观判断。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迈向虚拟世界活动的第一步,近乎都是从对于虚拟形象的建立开始的。其中肉身属于一种缺席在场[1],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精细设计的皮套。前者在真实世界里,是生命体验的中介,除了物理构成,具备多种多样的社会能力、道德能力,我们的具身存在使之成为可能。后者则是依托现代建模技术、美术等手段的无真实本体的虚构形象,与小说、电影、漫画中构建出的具有故事叙事的角色存在微小差别,更加聚焦在互动设计上,需要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形象具有独立的反身性[2],以及在网络生根发芽广泛流动。这也意味着会存在不定性的空间,邀请观者一同来构建,甚至进行自主的形象消费。
通常来说一个好的形象会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自己也曾被一些精美的皮套吸引去关注了一些vtuber,不过有些在之后并没有经常关注,也许是因为产出内容还不够吸引我,所以现在会更注重故事性以及是否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在这点上也许会需要中之人掌握一些角色扮演的技巧,消解部分客体真实性。就像之前看到在某虚拟主播视频下的一条评论所说的“她的一切都很假”
既然不存在绝对的真实,吸引我们的究竟是?
或许可以从VWP的《言灵》中找到答案,言灵是由黑柿子作词作曲,VWP(花谱、理芽、异世界情绪、春猿火、幸祜)演绎的一首歌,发布于2022年。

里面有几句这样的歌词,“但是思念就在这里” ”如果这就是爱之名的话“ ”我们都是虚假的“ “但是愿望就在这里” “在假想的世界编织故事” “我们可能是虚假的” “不存在的心跳无法停止” “高唱着即使是虚假也无妨” “爱啊,化作言灵拯救世界”
所以不难从中看出,“爱”一词几乎贯穿了全曲,让她们虚假得真实,我相信这也是一个好的团队和企划所需要的,我们喜欢的可能仅仅就是她们而已,源于热爱发展出的可能性很值得观测,同时在技术以外也让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当我们在谈论边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边界”在近年成为了探讨的较多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艺术领域内。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系统和组织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举个例子,“去中心化”也存在一些串联视角的关联。在许多去中心化的系统中,边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定义了系统的范围和参与者。就像加密货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交易的边界通常被定义为不同的区块链网络,而每个网络的参与者和规则也有所不同。类似于在这样的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下,许多新兴领域和系统也在涌现,这些领域和系统需要重新定义和调整边界。


神椿工作室则选择探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确实是一种很先锋的尝试。虚拟入侵现实的情况在今天已经变得很常见,其中媒介的部分,早在1983年就于柯南伯格的电影《录影带谋杀案》做出了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虚拟通常基于现实,虚拟现实是通过模拟现实世界的环境、场景、物体与人物,物理关系,情感关系等将其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是相互依存的。虚拟通过对现实的参考和模拟来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现实也为虚拟提供了许多参考和素材。两者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地影响着彼此,推动着两个世界的发展。
例如初音未来虽然是一款音乐软件,并不具备生命体征,但是其中确实存在着真实的部分:永远的16岁少女形象、真人声源数据采集(cv藤田咲)。虚拟偶像在这点上也同上,近期有发现一些虚拟形象和中之人在某些方面隐约存在着相似点:临场的氛围感,性格特征可视化表现。电影《龙与雀斑公主》在这方面展现过具体的情节



设定:U是由掌管世界的五位贤者「Voices」创造出来的究极虚拟世界,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空间。U装载了最新的人体共享技术,「AS」是你在U的分身,它从扫描得到的生物信息自动生成。U是另一个现实,AS是另一个你。
铃的虚拟形象与她本人最大的相似之处应属脸上的雀斑,这也与电影片名中的“雀斑公主”相呼应。这样独特的面部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具有身份识别,情感表达等功能。
「虚拟」与「真实」哪个是“自己”?
这就要涉及到虚拟偶像的身份认同,花谱曾在采访中这样说到:“听了歌,大概在大家心里也会有像花譜一样的某种,不过我觉得我和大家接收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那种错位造成了混沌,感受到这些的时候我就觉得哇ーー 我,是作为花譜存在的啊。”

同样的想法也在歌曲《裏表ガール》(里表gril)中体现了出来,“这是我但又不是,但是却已不能分割” 这是一种独属于感受到虚拟与现实之间混沌的人们的困扰,处于虚拟与现实两个不同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东西自然存在差异,让我们对自身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但是正像歌中另外一句歌词所说的“真实是表里如一的心”
从虚拟到现实的跨越
印象最深的记忆是花谱在不可解狂中演唱的自的己原创曲《My Dear》“这一次,换我来到你身边”虽然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正前往到身边,但却实现了心与心之间的跨越。尽管作曲并不是特别成熟,但所有的一切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话语,属于一次完全的自我表达。
对比之下,在电影雀斑公主中,铃是通过在现实世界物理的行动完成的跨越,她一个人前往东京附近,独自保护了受到父亲家暴的兄弟,向我们证明了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他们的拥抱在此刻变成了实在的连结。当他人置身于我们的局外时,我们也将置身于他人的局外,当所有人都如此,世界将分崩离析。
无论自我的扩张是否得以完整的实现,在虚拟语境下这样的尝试是很值得鼓励的,在这之后期待能看到更多突破与自我实现

注释
[1]缺席在场,在场和缺席是互相对立的概念,指的是个人或物体在某个场合中是否存在或参与。在场通常指个人或物体正在某个场合中,而缺席则表示个人或物体没有出现或没有参与
[2]反身性,这里所谓“反身性”,指的是具身个体反思自身的生物构成、外表、自我、感受、行动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将自身既当做主体,又当做客体
[3]身份认同,指个人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感知,包括自我认知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

作者、编辑:花音
第一次尝试专栏写作,还有很多不足,一股脑乱写了,希望可以在评论里看到你的建议和想法,也欢迎批评补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