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海棠诗句“清砧怨笛”串起的情节脉络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上一篇分析了宝玉海棠诗的“清砧怨笛”。这两个词,都是表现离妇思夫的典型意象,作者偏用来反衬顺治对董小宛的极端宠爱与宽容,思路清奇,但是又很合理,显得高明而不落俗套。
对于顺治对待董小宛的这个态度,其实书中是有一个词来形容的,非常贴切准确,就是《怡红快绿》诗最后一句“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中的“解怜”。
理解、怜悯、开解、宽慰……等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尽在两个字之中,用得真好。《红楼梦》的伟大也正是得力于这些遣词用句的高明。那关于这首《怡红快绿》我后面也会重点解析。
那么,如此高明的构思,作者难道就仅仅只在宝玉的海棠诗中书写一笔就完了吗?当然不是的。在全书中,有多个地方与此存在相呼应的关系。我们揪出了这里的一个线头,能连带拉出一连串脉络,帮助我们弄清书中其它很多地方的意思。下面,我就详细来写一写这串脉络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首先看晴雯,她的《芙蓉女儿诔》中,有一句是:
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
大家瞧瞧,毫无疑问,这是在照应“清砧怨笛”。晴雯之死就是董小宛之死,故此在那秋凉的夜晚,隔壁董小宛原来所居住的院落,人去楼空,再也不会传来那幽怨的砧声与笛声了。
这里面有个关键词是“隔院”,大家记得黛玉那句酒令“榛子非关隔院砧”吗?没错,这又这条脉络的下一个关联点,我后面再详细说。
接着看香菱,她所作的《咏月三首》的最后那首,同样照应了“清砧怨笛”: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就得花多点篇幅好好解析了。
首先,董小宛天生丽质,自然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所以就被顺治看上了。香菱入住大观园就是对应董小宛入宫。
入宫后受到宠爱,得到顺治的“解怜”,允许她“清砧怨笛送黄昏”,所以第二、三联,就是描写这夜晚里的“砧”声与“笛”声。
“一片砧敲千里白”这一句,不仅仅是点出“砧”声这么简单,含义很丰富的。
首先这是暗示“董白”这个名字。“一片砧敲”可理解为形似一个草字头。“千里”为“重”,再加上“白”字,连起来正好是“董白”。另外敲砧的“咚咚”声也谐音“董”字。
其次,董小宛被册立为皇贵妃,顺治皇帝为此大赦天下。要知道在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后妃嫔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所以此句说董小宛一敲砧,这全天下的千里江山就全笼罩上洁白的月色,就是暗示董小宛封皇贵妃并大赦天下这件事。
第三,这句还借用了李白《之夜吴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来表现其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董小宛是苏州人嘛,是吴人,所以她唱的歌自然是吴歌。但好玩的是,作者这样借用,其实是专门用来给黛玉作出无情嘲讽的,这点后面再说。
那么上面解读的这些意思,单独来看似乎不能很确定。所以在香菱学诗的整段情节中,作者进行了很明确、很详细的呼应。我们来看书中的描写: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诗名“塞上”,就暗示董小宛来到了北方。“孤烟”、“落日”都是指董小宛。“孤”字不是指“孤独”,而应是指“孤家”,即后妃的自称。“直”,跟后文的“上”,都是说董小宛如那直直向上的孤烟一般,青云直上,被册立为皇贵妃。
“落日”就是斜阳,就是暗示“白”字,因为白字就是“日”字上面加上斜斜的一撇。跟“斜阳寒草带重门”中的“斜阳”一样的意思。“落日圆”,就是说董小宛在人生后期获得了圆满。
董小宛入宫时,年龄已经不小了,有三、四十岁了。她虽能得圆满,但容貌与年华正如那斜阳一样,只剩下最后的美好,很快就要消失。她在宫中的荣宠也就三年的时光,所以“三春去后”就“大梦归”了。这也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以湘云的《对菊》就说要“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嘛,黛玉的《问菊》也感慨“一样开花为底迟?”,这都是对应上面这个意思。
龄官为何为“龄”?湘云之叔为何是“保龄侯”?都是暗示董小宛的“大龄”。我之前分析龄官是影射客氏,这个也没错。但作者的真是目的还是再以客氏来影射董小宛,因为客氏也是“大龄”,也是小皇帝与大龄宠妃的关系。
说句题外话,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实顺治皇帝很可能是恋母情结。他从小得不到父母之爱,董小宛对他来说,相当于是填补了母爱,所以他才对董小宛如此地狂热与依恋。这其实是很可以理解的。
好了,接着看回香菱学诗的下一段:
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这一段更明白了。董白字“青莲”,所以还是重点提示“白”、“青”。而且是“江湖白”、“天地青”,跟“一片砧敲千里白”一样的意思。
“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强调“重”字,不仅暗示董白的“董”,还暗示其身份的贵重,是娘娘“千岁”。还有,古文中的“重人”,就是指朝廷中位高权重的人。
为何说“橄榄”呢?《齐东野语》记载,橄榄又名“谏果”、“忠果”、“青果”。因为初食橄榄时有涩口之感,但放在嘴里久了,就会感到有清甜的回味,苦尽甘来,就好像“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一样。
董小宛的人生就是“苦尽甘来”啊。而且她劝谏和辅助顺治皇帝治国理政,对于顺治来说就是“谏果”、“忠果”,就是良药。
接着下一段:
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段就说得很清楚了,“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上”跟前面的“直”字,就是说董小宛这“孤烟”是青云直上。所以宝钗很不忿嘛,她的志向也是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然后“余”字,应该是“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意思,顺治其她妃嫔都不要了,整个皇宫就只“余”董小宛这个“落日”来承受顺治的宠爱。
另外,这段说的不就是董小宛渡江北上吗?就是呼应“野岸回孤棹、呼应“李煜渡江”的典故。
接着下一段: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这个“上孤烟是套了前人的来”的“前人”是谁??“‘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的“依依”又是指啥?当然都是指静妃嘛。静妃被废了才轮到董小宛上位。蘅芜苑中满是藤蔓,都是依附柱子或山石而生,所以是“依依”。
这里要专门说一说,这个“依依”的藤蔓依附的意象,是有很深的文学意义上的渊源的。最早为寡妇立言的是《诗经》的《唐风·葛生》,用葛“曼于野”、“曼于域”来比兴,抒写寡妇孤苦无依的处境。后来魏晋时期曹丕、丁廙妻、王粲、潘岳等人创作的寡妇题材的作品继承了《葛生》这个传统,形成了固定的文化内涵。如丁廙妻“如悬萝之附松,似浮萍之托津”、潘岳“虽冥冥而罔觌兮,犹依依以凭附”等。
所以《红楼梦》中的很多隐喻暗示,并非是作者随意凭空创作,而是非常讲究传统与出处的。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衡量水平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解读《红楼梦》就得抓住这一点。
下面回到书中情节。此时宝玉(顺治)对香菱(董小宛)当然极为赞赏啊,所以他才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于是探春(陈之遴)察言观色,知道合了主子的意了,所以“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
然后我们再看陶渊明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下两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宝钗不就是被骂为“狗”的吗?迎春的酒令“桃花带雨浓”的上句是“犬吠水声中”,就是骂宝钗为狗。妙玉给宝钗的杯子,上面是“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元丰五年四月,苏轼是在黄州。黄州的“黄”字,就是出自黄狗的“黄”。据说此地的黄狗常与人交合,故名黄州。这仍是骂宝钗为狗。
对这个解读,可能有的人会有所怀疑,其实这在书中是有很深层次的呼应的。
宝钗的蘅芜苑,影射的中国实际地点的湘西桃花源上游不远的溆浦。溆浦自古是武陵郡的郡治,故此书中有清客命名进蘅芜苑的洞口蓼汀花溆为“武陵源”,另外袭人的花签也是“武陵别景”。“花溆”的“溆”,也是暗示溆浦。
而溆浦这个地方,后来被武陵蛮攻占,变成了南蛮的地盘。所以作者选这个地方,也是要影射满清人攻占中原大地。
那么,武陵蛮这个民族,是狗崇拜的。神话传说中,武陵蛮的祖先是帝喾手下的一只神犬,叫槃瓠。后来槃瓠立功,被赏赐与帝喾的公主成婚,其后代子孙就是武陵蛮。所以大家瞧,这就是说的狗与人交合的事情。
这槃瓠原先其实是一只虫子,被盖在瓠盘中,才变成了狗,所以叫槃瓠。瓠就是瓠瓜,即葫芦。分开两半就是瓢,才能盖东西。所以为何薛蟠这些影射满清人的名字中都是“虫”字旁呢?为何宝钗被嘲笑“分瓜笑绿媛”呢?都是源出于此。
现在再重新审视妙玉给宝钗的这只杯子的名字--“𤫫瓟犀”,意思就完全清楚了。第一个字就是说“分瓜”、第二个字还是“瓜”,“瓟”通“匏”。《说文》:匏,瓠也。第三个字“犀”,其中一个意思是指瓠子的籽实。如《集韵》:“一曰瓠中”,《诗·卫风》:“齿如瓠犀”。
所以整个名字都是在暗示槃瓠。我以前对这个名字的解读不完全,擦到了一些边,看出了是暗示狗,但主要意思没解读出来,现在做出补充修正。
所以,陶渊明的那句“狗吠深巷中”,自然是指独居深宫的静妃了。而“鸡鸣桑树颠”就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了的董小宛。
接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跟“渡头余落日”的“余”又呼应上了。宫中只有董小宛一个“余闲”,再无其她妃嫔“尘杂”。对“闲”字,书中也没拉下呼应: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因为前面说了是“半轮残”月嘛,最后那句也说了“不使永团圆”,不是十五圆月,所以说“‘十五删’错了韵”。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被作者设计的这些复杂的呼应关系弄花眼了?《红楼梦》整部书的前后呼应关系真的是非常严密周到,一点不落下。也只有这么严谨的呼应,才能让我们完全确认作者的意思。
好了,接下来再看“半轮鸡唱五更残”。经过上面的分析,这句就很容易理解了。跟上半句含义相似,这同样是自褒之语,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也是说董小宛一鸣惊人,一朝而地位显赫。
为何是“半轮”“ 残”月?这除了呼应最后一句的“不使永团圆”外,还因为董小宛封皇贵妃的日子,是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正是一个月中“残月”的日子。而这也预兆着董小宛不能与顺治“永团圆”,也就是跟“夕阳”的意思一样。
然后,《太平御览》说:“黄帝之时,以凤为鸡”。这“鸡”就是“凤”,就是皇贵妃。所以“鸡唱”代表了封妃,也就是上面陶渊明诗的“鸡鸣桑树颠”。
这“鸡唱”还有更深的含义,作者在用后文探春的“鸡窗”那个酒令作出了提示。
典故来源于南朝刘宋时期的《幽明录》。晋代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曾经买得一只长鸣鸡,对待这只鸡他十分爱惜养护,常常把笼子放到读书的窗前。鸡突然说出人类的话,与宋处宗谈论,说出的话十分有哲理,每天都不停止。宋处宗因此言谈大有进步。
所以这是说,董小宛是个贤妃,顺治通宵与她在一起,直至“五更”,这并非寻欢作乐,而是在她的辅佐下读书处理政事,顺治的治国理政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说董小宛是“橄榄”嘛,同样的意思。
而呼应这个意思的,其实还有李纨作的“虽善无征”那个灯谜,以及湘云的麒麟。这个等以后再说。
继续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笛声自然是红袖倚栏的董小宛吹奏的,那么江上听笛的“绿蓑”是谁呢?
这自然是宝玉即顺治啊。书中就重点提到宝玉穿着蓑衣,打扮得像个渔人。“绿蓑”两个字,让人第一时间就想到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前面不是说董小宛是“鸡”,是凤鸟,飞在枝头唱歌吗?这里也是“白”鹭在飞,引得渔人乐而忘归。而且,吸引渔人的还有“桃花流水”,这是否又让我们联想起桃源的仙女,也让打鱼的刘郎乐而忘归?探春的花笺就说“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就是邀请宝玉这个渔人来桃花源与美丽的仙女相会。
所以这句的含义是很明显的,跟前面诗句的内涵相一致。
那么此处有“红楼倚栏”,宝玉的海棠诗也有“独倚画栏”,另外怡红院的那首《怡红快绿》,也有“凭栏垂绛袖”。所有这几个地方的红袖倚栏的美人,都是指董小宛。
这里就顺便说说《怡红快绿》诗,呼应关系也是一看即明。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風里,主人应解怜。
红的是海棠,是董小宛,所以是“怡红”。绿的是芭蕉,芭蕉是谁呢?就是静妃!故此是“快绿”,很快就过去了,被废了。
《群芳谱》记载芭蕉“一叶生,一叶蕉,故谓之芭蕉” 。董小宛“生”而静妃“蕉”,所以用芭蕉影射静妃。这也是跟“孤烟是套了前人的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两句的意思一样的。
贾政说蘅芜苑的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本来宝钗是蕉叶,遇到陈之遴,就变成豆蔻了。所以是“豆蔻花开三月三”。
所以首句“两两出婵娟”说的是董小宛和静妃两人。两人都是美人,是桃源中的两个仙女。香菱就自褒“影自娟娟魄自寒”嘛。
“绿蜡春犹卷”说的自然是静妃。“绿蜡”的典故就是宝钗说出来的。“冷烛无烟绿蜡干”,跟董小宛这朵海棠花的“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待遇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是静妃被废后处境的最强写照,宝钗对这句的印象当然很深。
另外湘云在她写的海棠诗中,也同样揶揄宝钗“玉烛滴干風里泪”,这都是照着死穴来捅刀子的。
还有,这里同时还暗示静妃勾引陈之遴。“绿蜡”典故的全诗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东风”就是宝钗嘛,在“芳心犹卷”时,就“暗拆书札”了,就是勾引上陈之遴了。
“红妆夜未眠”无疑说的是董小宛。跟“半轮鸡唱五更残”一样,都是说通宵达旦与皇帝在一起。
下一联“凭栏垂绛袖”的是董小宛,而“倚石护青烟”当然就是静妃了。因为“石头”、“青烟”都是陈之遴啊,这个之前都说得很清楚了。
“对立东風里,主人应解怜”。“解怜”董小宛的是顺治,而“解怜”静妃的是谁呢?恐怕就是陈之遴了呀。
好了,下面我们就再回到香菱的诗。
“博得嫦娥应借问”。什么人才能见到嫦娥向她问问题?只有成为了天上的仙子,才能见到嫦娥。普通凡人哪能见到?嫦娥升天后也下不去凡间的。
所以这是说董小宛已经“博得”皇贵妃的地位,已经成为了天上的仙子。所以她想去问嫦娥,你主宰月宫,主宰世间团圆之事,但为何却让我跟每一任丈夫都不能“永团圆”?这个其实是对自己不幸的命运的叹息。
好了,说完香菱的关联,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湘云。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大家喝酒行令。宝玉猜拳输给湘云,湘云出题要宝玉说。这时黛玉抢着替宝玉说了这个令:
听黛玉说道:
“落霞与孤鹜齐飞,風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说的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本来是宝玉对湘云,却被黛玉抢着说了。所以黛玉说的酒令针对的是湘云,就是调侃或者说是讽刺董小宛的。
先看酒面。香菱不是说自己是“落日”和“孤烟”吗?黛玉偏说是“落霞”、“孤鹜”。湘云是“枕霞旧友”啊,“落霞”自然不是好话,“落”恐怕是“沦落”的意思。“孤鹜”的“孤”,也不是“孤家”的“孤”,是“孤单”的“孤”。
这只跟伴侣分散了的“孤鹜”,被迫渡江北上。本来陆游的原诗是“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砧”的,那现在当然得改成“有过雁”了。
而且过江时,正如李煜的“雨滴吴江泪万行”,董小宛也是“風急江天过雁哀”。而不是香菱“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颇有豪情。
同时,这是一只“折足雁”。为什么呢?因为断了脚的大雁一旦落地,就再也无法起飞了。这只北上的大雁,再也无法返回南方。所以还说什么“鸡鸣桑树颠”?站都站不稳了。
接着,这不是“鸡唱”,更不是凤鸣,而是让人“九回肠”的雁叫声。就犹如那白秋海棠被称为“断肠草”,也让人悲伤断肠。元春的判词为什么是“二十年来辨是非”?这是引用张祜的《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宫人,歌声真是极其的辛酸。
最后一句“这是鸿雁来宾”,这句的意思有点深,一般人很容易理解错误,需要多解析一下。
这里的“宾”,不是宾客的意思。大家看这句话最早的出处: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其中的“来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
所以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鸿雁来到的水边,由于天气慢慢变冷,所以这些雀鸟都遁入海水中,变为“蛤”了。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那么满清为“水”啊,董小宛这南方来的汉人,变成满清人的妃子,自然就如同大雁入海变为“蛤”了。所以依然是讽刺董小宛的。
这个意思,书中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与此呼应。即李绮的灯谜“萤”,说的是草化为萤,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好了,说完酒面,我们再看看酒底。
前面说了,“隔院砧”是关联晴雯的“隔院希闻怨笛”,那为何黛玉要说“榛子非关隔院砧”呢?
黛玉在这里,实际上是玩了一个谐音梗。《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疏“榛栗”为“妇人之贽”曰:“盖以‘榛’声近‘砧’,取其虔于事也”。
所以黛玉口中的“榛子”,实际是暗谐“虔子”,即挚诚、忠贞不渝的意思。也就是谐音“贞”。
那么显然董小宛无论从个人还是民族大义来说,当然都是“不贞”。故此黛玉才讽刺这个“隔院砧”根本就“非关”贞洁,毫无忠贞可言。
这个意思跟探春的海棠诗中的“玉是精神难比洁”的意思一样,都是说董小宛不贞、不洁。
所以香菱诗借用李白《子夜吴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其实很不恰当。人家李白诗中,捣衣的妇人是长安人,是汉人,是守节的贞洁妇人。想的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你董小宛不但不想着“平胡虏”,还嫁给了胡人,还尽心服侍。这跟长安的捣衣妇哪有可比性?而且这“一片千里白”的是胡人的江山,不是汉人江山,所以哪里还有李白诗中的“万户捣衣声”?
所以黛玉才说“何来万户捣衣声”。黛玉整段酒令都是充满了讽刺意味的。
好了,说完湘云,再接着说说黛玉的海棠诗的第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
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人部》中说:“谓妇人之不贞者曰‘半掩门儿’”。大家看,黛玉这第一句仍然是说董小宛的“不贞”。
不仅在讽刺董小宛不贞,同时也在讽刺静妃不贞。因为这首诗是同时写两盆海棠花的嘛。
宝钗不是说“珍重芳姿昼掩门”吗?黛玉就偏说“半掩门儿”。这个词这在民间还指暗娼,即不是公开合法的娼妓,而是自己偷偷私下接客。
还有,宝钗是“豆蔻”,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妓女接客可都是卷起帘子的,所以黛玉说“半卷湘帘”。
所以黛玉这句其实骂地非常狠的。
好了,本篇就先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