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师大mpa复试真题及复试经验(2019年北师大mpa复试第一名经验贴)
北师大mpa复试真题及复试经验(2019年北师大mpa复试第一名经验贴)
育明教育一对一学员整理
育明考研大印老师结合过去五年公共管理考研真题发现,当前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
第一章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
重点问题
“政治与公共行政二分”的阶段特征
“有公共而无行政”的阶段特征
“有行政而无公共”的阶段特征
公共政策与新公共行政的兴起
第一节 政治与公共行政二分
公共行政在这一阶段提出了属于一个统一的理论范式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和官僚制理论,强调一般行政管理原理和效率原则,主要探讨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或实现目标。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其没有结合具体行政环境进行动态研究和过程研究等方面的局限性。
威尔逊:《行政之研究》
古德诺 :阐发 “政治与行政二分”
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怀特:《行政学研究导论》
威洛比:《公共行政的原理》
古利克 :PDSDCORB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种“典范的转移”(Paradigm Shift),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理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伍德罗·威尔逊(W•Wilson)在1887年所发表的《行政之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该文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开创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传统。
古德诺(Frank. J. Goodnow)最早对“政治与行政二分”(The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Dichotomy)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发,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1922年,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全部理论工作的重点,便是设计合法又合理的官僚制模型,从而构筑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另一个思想基础。
第二节 有公共而无行政
这一阶段的公共行政以公平和民主为核心,重视外在政治环境、政府组织的架构流程、官僚体系与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关系、文官集团与民主政治间的关系,关注公正、民主价值、代表性、正义、法治、行政裁量的控制等。
达尔:《公共行政学的三个问题》
西蒙:《管理行为》
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提出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三大难题:
(1)公共行政和规范性的价值;
(2)公共行政和人的行为;
(3)公共行政和社会环境。
西蒙(Simon)的《行政行为》(1947)是公共行政学历史发展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西蒙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并试图确立一种以决策过程作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充满了“形而上”的探讨,造成了有“有公共而无行政”的局面,不能有效地对公共行政实务提供指导。
第三节 有行政而无公共
从1956年至1970年期间,部分学者不满于公共行政形同被政治学吞并而造成的学科中空现象,将公共行政转向企业管理或管理科学领域。亨利称此阶段为“公共行政即管理学” 阶段。
这一时期,管理范式对公共行政产生了一些清晰、独特而有益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公共行政学者开始反思公共行政的“公共性”的真正涵义,而且迫使公共行政学者研究可以替代在私人部门行不通的新方法。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没有认识到,公共行政与企业管理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差异,对企业是否比政府更高效、政府向企业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缺乏实证研究与说明,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及其对公共管理者的影响,导致了“有管理无公共”的困境。
第四节 公共政策与新公共行政的兴起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正是公共行政学的两大典范饱受批评与发生转变时期,批评与转变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典范的形成,而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与新公共行政学的崛起。
政策科学的倡导者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分强调官僚制、过于推崇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离等弊端,强调对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及过程的研究,以改善公共决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推动了政策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另外,一些政策科学家甚至主张用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研究来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
为了更好地讨论和分析当代公共行政面临的问题,1968年9月3日至7日,在锡拉丘兹大学麦克思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瓦尔多教授的组织下,召开了密鲁布诺克会议。会议只邀请60年代进入公共行政领域的学者和官员参加讨论。会议抓住了青年学者理论探讨和研究角度的实质。会议的成果后来被称为密鲁布诺克视野。会议结束后的几年时间里,讨论持续不断地进行,开辟了公共行政新的角度和眼界。
结 论
欧文·休斯指出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逐渐被取代了。尽管新的管理模式尚未完全确立,但一些趋势现在已非常明显,如今更受组织关注的不再是过程而是结果,更重视责任而不再逃避责任,更关心管理而非行政。”可以说,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主导地位的正在终结,公共部门领域研究的新范式正在形成。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发展
重点问题
公共管理的兴起原因、理论发展
公共管理典范的运作框架
公共管理的涵义、特征以及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的实务发展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改革的三种不同模式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一、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二、公共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三、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一、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二)公共管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三)公共管理典范的运作框架
(一)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公共管理的观点源于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公众关于社会公平与人权的价值观。公共管理所认识到的最为显著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社会公平、代表性、回应、参与、社会责任感等5个方面。
(二)公共管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公共管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分析:
(1)从学科发展因素看
(2)从公共部门本身的因素看
(三)公共管理典范的运作框架
伴随着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挑战,公共管理典范的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波林斯为这一新的公共管理典范提出了运作框架。
二、公共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界定
(二)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界定
虽然各种冠以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的研究文献众多,但对公共管理至今仍没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明确定义。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名称,如“公共行政”、“管理主义”、“政策管理”、“新公共管理”、“公共部门的管理”等,来界定公共管理的内涵。
我们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和私有部门的管理理论、技术、战略与方法等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强化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以有效、公平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社会活动。
(二)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
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公共管理客体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公共管理强调互动管理和服务管理、公共管理源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等10个方面。
三、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1991年9月,波兹曼(Bozeman)在麦克斯威尔大学召开的“全国公共管理研究会议”上,提出了公共管理最为经典的两种研究途径:公共政策取向(Public Policy-oriented)途径,简称P途径;企业管理取向(Business Management -oriented) 途径,简称B途径。
第二节 公共管理的实务发展
一、英美两国政府改革实践
二、新公共管理
三、公共管理改革的三种不同模式
一、英美两国政府改革实践
(一)英国新保守主义公共管理
(二)美国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新治理
(一)英国新保守主义公共管理
英国历经战后福利扩张下的财政危机,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在经济层面上,实施民营化和市场化;在组织结构层面上,实施续阶计划的机构化和文官体制改革;在文化层面上,实施品质和绩效评估与管理,完成了一场行政文化的革命。
(二)美国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新治理
美国重塑政府运动与过去的公共管理典范截然不同,对美国政府的信息交流方式、公共服务流程及政府组织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从制度层面上重建政府治理的能力,提高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因此被称为“新治理”(New Governance)或“企业型管理典范”。
二、新公共管理(育明教育注:考点,必备)
根据OECD的报告,除了英、美两国以外,西欧诸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包括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新加坡、韩国等自1970年以来的公共部门改革均引入了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及模型,可用“新公共管理” 一词加以概括,即各国的改革都应用企业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强化服务及顾客导向;在公共行政体系内引入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因“新公共管理”与各国改革中涉及的“政府再造”、“民营化”、“企业型政府”、“公私部门合作”、“新政府运动”等主题密切相关。
三、公共管理改革的三种不同模式(育明教育注:考点,必备)
1998年,公共管理学者维尔海詹 认为,公共管理改革一般采取三种不同的改革模式:(1)以新公共管理为基础的激进式改革模式;(2)以传统公共行政为基础的渐进式改革模式;(3)综合式改革模式。
结 论
欧文·休斯指出:“行政的范例已经处在晚期阶段,而且不可能获得新生。作为一种生产系统,行政已经时间过长,超出了有用的阶段。现在有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的范例,它提出了政府、公务员和公众之间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关系。近几年来,公共部门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出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被一种公共管理的新的模式取而代之。”
第三章 政府角色
重点问题
政府角色的演变
政府与市场
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的治理工具(育明教育注:考点,必备)
第一节 政府角色的演变
一、自由放任时期
二、国家全面干预时期
三、调整时期
一、自由放任时期
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理论基础,提出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要素,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他把政府角色限定一个好的“守夜人”。
二、国家全面干预时期
凯恩斯主义认为,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政府干预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市场失灵的方面要干预,市场成功的方面也要政府进行保护,以防市场失灵;政府不仅要干预生产,还要干预分配,以创造条件刺激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公正。
三、调整时期
从弗里德曼针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开始,以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通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们的理论成为了这一个时期主流经济理论,成为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
二、政府失灵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是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行政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
二、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同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联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自由市场模式或政府规制型;二是欧洲大陆模式,又称计划(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或政府引导型;三是东亚模式,又称追赶型(后发型)经济模式或政府主导型。
第三节 政府的基本职能
对于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问题,历来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政府到底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争论的中心问题,则集中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等问题上。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权威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其核心问题。政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精英政治盛行
2.公共支出的增长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社会职能。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和“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三种典型的观点。
三、基本的政府职能
1.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
2.组织各种各样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3.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
4.调节和解决社会冲突;
5.维护市场竞争;
6.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
7.稳定宏观经济;
第四节 政府的治理工具(育明教育注:考点,必备)
一、政府的治理工具
二、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一、政府的治理工具
治理工具,又可称之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它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机制,政策工具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二、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运用何种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在理论上,人们对政策工具的选择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结 论
政府角色问题历来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角色也在随之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政府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来矫正“市场失灵”;同时,政府的干预也不能是毫无限度的,因为政府干预并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我们面临的难题就是要在两者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寻求平衡以实现公共利益。
第四章 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发展
重点问题
非政府组织的含义与分类
非政府组织的职能优势(育明教育注:考点,必备)
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育明教育注:考点,必备)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概述
一、非政府组织的含义
二、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一、非政府组织的含义
非政府组织(NGO),是西方使用较为普遍的一个概念。“非政府组织”这一术语是1949年在联合国首次使用的,最初,这一术语被广泛地应用与各种组织范畴。之后,用来界定这一类组织地术语就复杂化了,包括“自愿社团”、“非营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新社会运动组织”、“人民组织”、“基层支持组织”等等.
二、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国际上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一般的研究规律,对非政府组织可以进行多种划分。如按照非政府组织的功能、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范围、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从事的活动内容,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的角度等等。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特征及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三、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非政府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庞杂的大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各个组织在形式上是自主的,相互之间的联系是网络式的,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公益性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
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一)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二)非政府组织的优势
(一)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1.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社会公益性事业
2.服务对象的边缘性
3.政治上的中立性和自主性
4.组织成员的志愿性
5.组织体制的灵活性
(二)非政府组织的优势
1.社会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2.效率优势
3.创新优势
4.沟通优势
三、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国际看,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民间社会的代表力量,开展各种涉外活动。
从国内看,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与政府-国家体系和企业-市场体系并列的第三种力量,能做好那些企业和政府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情。
第三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一、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冲突
一、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一)政府为非政府组织提供法律的、制度的管理框架;
(二)政府通过专门机构指导非政府组织,通过制度监督非政府组织;
(三)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节非政府组织的活动。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并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准则。
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冲突
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非政府组织在资源方面会与政府产生竞争,其二是政治上政府会不同程度地对非政府组织存在一些疑忌。
结 论
非政府组织的种种特性和优势,表明它们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蕴涵的巨大发展潜力。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估量非政府组织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并维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制度化合作伙伴关系,使非政府组织能与政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第五章 公共企业
重点问题
公共企业及公共企业的类型
建立公共企业的意义
英国公共企业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日本和德国公共企业改革的区别
如何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育明教育注:考点,必备)
第一节 公共企业概述
一、公共企业的类型
二、公共企业建立的背景
一、公共企业的类型
(一)公用事业
(二)交通运输和邮政服务
(三)竞争性的公共企业
(四)管制机构
二、公共企业建立的背景
政府建立公共企业出于多种原因,包括:私营商品和服务供应不足;挽救行将倒闭的、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企业;刺激竞争;减少社会成本(如环境的外在性);保护国家主权等。
第二节 西方公共企业改革
一、英国公共企业改革
二、日本、德国公共企业改革
一、英国公共企业改革
(一)战后英国经历的三次“国有化”浪潮
(二)近20年英国的大规模私有化改革
(三)英国公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二、日本、德国公共企业改革
(一)80年代民营化以前的原西德公有企业
(二)80年代原西德联邦政府的公有企业民营化政策
(三)原东德的国有企业民营化
(四)联邦邮政事业和联邦铁路的民营化
第三节 加快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1.改革已成世界潮流;
2.改革要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
3.公共企业改革不能割断和否定历史;
4.西方公共企业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5. 公共企业是政府效率和业绩的一面镜子。
结 论
公共企业是公共管理领域内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也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政府改革中运动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要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共企业“民营化”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稳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