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解商品的本质,发现创新方向

2023-04-03 15:57 作者:静学新知  | 我要投稿

商品,智能化控制的能量。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商品的定义是极其复杂与累长的。复杂意味着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理解,使人们在逻辑起点就陷入争议和混沌。那么,什么样的定义才是客观与准确的呢?今天我们就商品生产的本质来进行一下分析,以便打开我们的创新思路! 商品由生产、运输、交付三个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由无数微观单元组成,其过程必然是复杂的。但如果寻找三者的共性我们可以发现:人与牲畜、水力、风力、化石能源机器、电力能源机器……在生产、运输两个环节存在交叉可替代关系;人与软件+智能机器在以上三个环节之间存在交叉可替代关系。因此,人和广义机器在生产、运输、交付过程中做功输出的能量是无差别的;在工艺流程等控制商品加工、制造方面也是无差别的。前者我们可以概括为无差别的能量,后者我们可以概括为无差别的智能化控制。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商品是一种智能化控制的能量”,这是简单无争议的定义,或者说“劳动”并不是人类自身所独有的,广义机器同样可以做。这一结论最大的好处在于简单可量化、可测量,从而消除思维上的争议。通过这一简单定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创新的方向: (1)持续降低商品中人类付出能量的比重,最终使之降至0%,方法是组合市场中的最优技术。 (2)持续增加智能化控制的能量,最终使之增加至100%,人类喜欢“不劳而获”,更喜欢领导、指挥、策划、思考等脑力活动。 只有将市场变为可测量的科学市场,我们才能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可测量市场的起点应该是建立在对商品无差别认知基础之上。以商品中能量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分工、协作、专业化、标准化、蒸汽机、流水线、轮船、火车、汽车等都是降低人类付出能量的手段。这些手段并不存在神奇之处,而是在市场优选机制下自然产生的结果。当电力和流水线被广泛应用以后,商品中人类所贡献的能量比重出现结构性下跌。如果以农业社会商品中人类贡献能量的比重为100%计算,那么流水线推出并逐渐走向自动化控制之后,商品中人类所贡献的比重已经降低至1%以下。比如我们生产一辆汽车仅需16个总工时,而购买一辆汽车却需要数千个总工时;生产一栋房子约200个总工时,而购买却需要一生时间。这一结构性问题使生产由“相对过剩”变为“绝对过剩”,倒逼就业持续向信息领域迁移,占社会就业70%的白领阶层就是这样产生的。 白领群体通过控制信息和渠道使商品被人为地加入了附加值,这种附加值的多寡程度取决于广告营销和产品设计能力,比如一块月饼生产成本一元,广告营销包装成本十元,人们把它美其名曰“产品设计”,实际上是陷入了人给人制造成本、虚无主义和浪费。在白领主导的市场之中,商品中包含的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仅占总成本的30%左右(实际可能更低),剩余70%左右是非必要的信息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创新的方向是要解决信息成本问题(市场=运输+生产+信息)。客观要求:依托互联网建设公共市场,匹配消费者所有制(8/2)。因为消费者的智能手机是互联网世界的土地;消费者的休闲时间是互联网世界的劳动力;消费者的消费是市场的氧气,客户是上帝。建成公共市场,即可以实现股权共享,分红取代工资;公共市场→共享智能化的生产资料→信息对称→科学生产→解放60%的全职劳动时间(白领群体);数据和技术共享,群体

开放式创新

,全面实现智能化,解放全职劳动时间。白领群体依托公共市场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在信息市场获得更大收益!使商品中只剩下生产和运输成本两项成本,并持续下降,人类确定性可以获得解放。 今天,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本质上是我们认知错位,智能化时代“充分就业”的逻辑是错误的。工业化的治理体系全面失效,需要匹配全新的,符合智能化的框架。公共市场建设正在进行中,同意以上观点者,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加入公共市场建设,为了自己和孩子能有一个美好未来,不再混沌,不再沉默,不再内卷…

理解商品的本质,发现创新方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