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甜柿之乡-云南保山隆阳又迎一个丰收年

2022-11-15 12:08 作者:滇西二三事  | 我要投稿


11月,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孟官社区,成片的柿子林里橙黄色的柿子挂满了枝头,迎着冬日的暖阳,一个个柿子笑红了脸,而更为开心的还数柿农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据了解,目前,隆阳区甜柿种植5万亩,今年销售4.6万吨,产值预计可达3.4亿元。

保山市隆阳区有着中国甜柿之乡的美誉,无论产量、品质均稳居全国第一,这无一不得益于隆阳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有力的栽培技术支撑。隆阳区历史上与云南全省各地一样,只有涩柿栽培,没有甜柿种质资源。自1976年从山东引种开始种植甜柿,经过46年的驯化种植,先后引进13个品种,繁育出“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的次郎、早秋、太秋等5个品种。2012年隆阳区成功申报“中国甜柿之乡”,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近年来,隆阳区结合实际,加大农业产业化调整力度,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化”之路,把发展壮大甜柿产业列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制定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甜柿种植。

隆阳区甜柿的发展,不只靠扩大面积,更多的是在技术体系上的推广。在产业发展上,虽然保山甜柿已逐渐成为保山市,甚至云南省优质果品的名片,而随着近年来栽培面积逐年上升,果实采后贮销压力陆续体现,现有的甜柿品种资源有早秋、次郎、阳丰、太秋、富有等,但是主栽的次郎品种占比仍在80%以上,种植结构过于单一。针对这一存在问题,隆阳区通过多样化的良种繁育和高效栽培对甜柿品种结构进行调整,有效控制熟期,拉长保山甜柿供销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甜柿产业科技创新领域,保山学院孙宁静教授的科研团队,就针对保山甜柿采后耐贮性差的实际问题,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建立甜柿采前熟期调控和采后贮藏保鲜技术体系,并对柿单宁功能成分进行产品开发利用。同时,孙宁静主持的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西部至广西西北部柿种质资源果实耐贮性及其乙烯合成启动机制的转录组学解析”,正是对柿的不同种质资源其果实耐贮性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为实现提高甜柿果实贮藏性的育种目标提供了种质基础。

除此之外,隆阳区正在申报6000亩数字化甜柿基地建设,实施水肥一体化,运用病虫害监测、气候监测等大数据分析进行施肥、打药管理,通过项目实施,能够推进甜柿产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甜柿产品质量。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在推广销售中,隆阳区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联合运行的模式,实施订单农业,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在技术指导、推广和销售上也一同发力,农业农村局每到收购季节,就走村入户叮嘱柿农不要采青,并统筹“三品一标”工作,帮助柿农开展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持续保证甜柿品质。同时,组织柿农到省内外参加各种展览会,增加知名度,打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乡村振兴局将甜柿列入农产品销售中的名特优产品目录,推介到上海,通过沪滇合作项目扶持,扩大销售市场。商务局和供销社通过线上扶持,帮助电商企业做好微信、微店、淘宝交易,以5公斤至10公斤以内的甜柿小包装为主,开辟甜柿另一条稳定的销售渠道。

据了解,下一步,隆阳区还将在提升甜柿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上下功夫,让“中国甜柿之乡”的招牌更硬。

(张玉祥 莽淑莲)


中国甜柿之乡-云南保山隆阳又迎一个丰收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