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女神”吴昊:与航天员共同练习,她是首位出舱专项活动女指挥
航天员在太空的每一天,都有地面团队伴随,呵护航天员安全的是“曙光岗”,为飞行乘组提供支持和保障。而面对高风险的出舱任务,则由曙光牵头执行,组织成一个出舱支持小组,担任中国空间站出舱活动首任女专项指挥就是80后吴昊。

“曙光”既是我国“曙光计划”的纪念,也是航天员系统的代号,更是出舱任务的保障岗位。

神舟十三号出舱任务时,一声声“曙光”口令就是由吴昊发出。吴昊,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与信息科学与计划专业,2014年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工作。
2年时间里,他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训练主教员。航天员是万里挑一,作为他们的教练更是努力。

为了尽快掌握飞船飞行程序和技术状态,吴昊在飞船程序训练中工作的同时,自己也在航天员训练之后,自己亲身体验和摸索。
晚上则抽出时间学习相关资料,5个飞行阶段100多项重要操作,60多个故障处置预案,以及4类应急程序,她都了然于胸。

2019年,空间站建设任务提上日程,根据出舱任务需要,需要提前验证程序,以便于保障航天员出舱安全。
这将是我国空间站时代长期出舱的任务的开始,但是一开局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出舱活动训练风险高强度大,女教员也要同样面对训练强度和要求,等等一座座高峰等着吴昊攀登。

出舱任务训练种类繁多,任务量大,涉及的系统也多,这对于理论和实操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吴昊为了补足短板,夜以继日的学习和训练,她翻阅神舟七号出舱训练资料,参加机械臂配合出舱的训练,仔细研究等比例空间站模拟舱。

当航天员水下模拟出舱训练开始时,吴昊已经提前完成了数百个学时的训练任务,她自学潜水,在水下模拟池中辅助航天员进行进行出舱活动,与王亚平、刘洋等航天员一起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水下训练十分辛苦,一次下来,人都要要瘦好几斤。但是也是这样无数次模拟,才有“感觉良好”的那一刻。

风险最大的还是低压环境下,航天员身穿舱外服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下进行训练任务,稍有不慎,航天员就有生命危险。
因此,吴昊首先复核每一个产品的技术状态,确保训练流程与真实出舱一致。她精心准备了训练内容和流程,与各个分系统指挥反复推演和协调训练。

那段时间,她的一儿女很少看见她。天不亮就出门,回来已经是凌晨。作为出舱活动训练组唯一的女教员,吴昊认为,教员没有男女之分,只有优秀和及格之分。而她的目标是向优秀努力。
终于,在神舟十三号任务时,吴昊负责的在轨操作支持圆满成功,从航天员进入节点舱到返回工作舱的10个小时里,“曙光明白”指挥着相关活动,因为长期的地面训练和配合,整体流畅,任务达到既定目标,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出舱任务引起世界瞩目。

其实在载人航天背后有无数个“她的力量”,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第一位实现太空授课与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

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她们用睿智和坚韧挑起了中国航天的半边天,让我们为她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