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洛阳游 道德经作者老子在洛阳住了三十多年

2022-11-10 09:15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56篇。


洛阳东接黄淮,西连秦陇,北通幽燕,南达江楚,十省通衢,位置优越。繁华的周都洛阳就建在这里。洛河和瀍河是河洛地区远古人类族群的摇篮和发祥地,是河洛文化的源泉。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洛阳度过的。当时,老子一家住在洛阳城东,洛河与瀍河交汇处不远,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市老城第24中学家属院内。在这里老子拜商容为师,与孔子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

2005年3月30日,在瀍河东岸,现在的24中家属院内,正在拆除的一座废旧民宅墙体里,发现了截着有关孔子入同问礼的石碑及“老子故宅”砖雕。洛阳市文物队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正在拆除的民宅有2层,已拆掉的废旧砖块堆在一起。只见,这块石碑为圆顶碑,碑身比较完好,长约1.46米,宽约0.3米,厚约0.11米,在稍经处理后,它的两面都清晰地露出一行楷书刻就的字体:一面是“瀍水东山湾里无”一面是“孔子西向问礼停车此”。在该民宅内找到7块青色的砖雕,每块长约29厘米,宽约16厘米,厚约5厘米,依次排列起来为“东寺老子故宅”。据市24中一位退休职工说,早在1972年,这里就出现过类似的石碑和砖雕。另一位上年纪的老教师说,早年在这里还有一块青石碑,比目前发现的这块石碑还要宽,上面也刻着“老子故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和柱下史【在金銮殿记录天子大夫言论的官员】。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盗走,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洛阳老子故宅,出函谷关云游四海。在函谷关被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拦住,写下了一篇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经》。



深度洛阳游 道德经作者老子在洛阳住了三十多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