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被网暴,这届网友怎么了?

赛场上为国争光不能证明炙热的民族情感,而一年前的照片却成了不爱国的铁证。
隔着屏幕,却能够理直气壮批评国家队运动员的网友,他们的勇气和指责的资格是从何而来的?


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价值取向都不一样,自然观点不同。但在强调多元的当代社会中,不同的看法、观点和意见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是被允许的。
而社交网络的现状距兼容并包的理念相差甚远,对立情绪从各个公共空间中弥漫出来:
对清华大学录取赠书《老人与海》的攻击,针对除鸿星尔克外一切其他品牌的冲击和谩骂,对别国夺冠的华裔口出恶言……
每个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似乎都坚信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无论事实究竟如何,直接上来就站队,紧接着几方开战、互相攻击。

中国社科院出品的《社会蓝皮书》中显示:每三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人遭受过网络暴力。每两个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人遭受过网络暴力。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在这样恶劣的社交网络环境下,任何试图理性讨论的声音都被淹没了,无数网友举着正义的大旗做着彼此伤害的事情。
这一现象,可能与道德执照(moral licensing)效应有关:当一个人做善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可以按心中的道德标准行事,这时他更可能任由自己的冲动,然后做出不好的事。
该理论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提出,这个观点也被后续的实验证明:明确驳斥了性别歧视言论,看上去更“平权”的学生更可能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做出对男性候选人有利的决策。

有了“道德执照”,每个人都可能觉得自己很高尚,按自己的冲动行事。部分网友倚靠着“道德执照”,觉得自己占领了高地,有了颐指气使的力量。于是,我们也常能在社会中各种除了“逼捐”以外各种道德绑架的行为。
其实,活在道德束缚中,让我们既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别人,总是活在“大家认为应该如何”和“你应该怎么样”的空中楼阁。这不仅加剧了网友党同伐异的程度,还让理性温和的讨论消失了,真正的路人难以发声,不可避免的观点越来越极端。
大量的负面舆论和消极情绪更加剧了每个用户的心理压力,每个人都成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受害者。


道德执照效应除了会引发网友们的优越感,并导致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之外,也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勤劳是好的、环保是好的、助人是好的。
泛道德化之后,人们往往会觉得只要做过一些好的事情,那么做点坏事似乎问题也不大,并把做坏事视为对自己“美德”的奖赏。
第二季《脱口秀大会》上,演员Rock就坦言,自己如果坚持健身一个礼拜,做了几天更好的自己,就得做几天更差的自己。胡吃海塞、宿醉,周末一直躺在床上,得缓一缓。

“道德执照”还可能会出现在更多领域:
买过绿色商品的消费者,再次购物时不会优先选环保产品;身处社区或政治群体中,人们自认对种族歧视态度下降了,但反对提高黑人福利的人却更多了,道德执照效应导致了更多的歧视行为。
道德执照效应不只计算过去的善行,未来可能的善行也不放过。比如只是“想”去锻炼,你就可能在晚餐吃更多东西。
相近的例子还有:当麦当劳菜单上增加健康食品时,巨无霸汉堡销量却暴涨。顾客会把健康的选项当成补救的机会,当下反而选择油炸的食物。更讽刺的是,自认为控制力很强的受试群体更可能选择不健康的食品。


互联网诞生伊始,人们希望它可以帮助大众彼此连接,从而换位思考。但事实却相反,人们在网络上发表极端言论的可能性是现实中的数倍。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加速让观点相似的人找到彼此,形成群体。长期在群体中,大众会表现得更极端,例如,冒险者会更冒险,顽固者会更顽固。
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道德许可效应导致网络暴力的风险更大,因为我们有一种互相确认的习惯和相信集体道德至高的倾向,容易放大潜在的风险,形成群体暴力。
每个人都会情绪失控,在群体极化现象泛滥的当下,我们都可能会拿起属于自己的“道德执照”成为网络暴力的一员,那要如何避免呢?
1 放下手机,回归现实
在各个科技巨头的加持之下,现代人对手机越来越难以割舍,误以为这个迷幻的屏幕就是全部的世界,非在站队的两方中分出个高下不可。
但现实生活是复杂且多变的,人们会在各种关系中遇到冲突:亲密关系、原生家庭、职场矛盾。个体脱离了网络极化的舆论环境,处理这些真实问题时,可以看到现实并不是互联网你来我往时那样泾渭分明、非黑即白的。
我们需要尝试从网络的情境中脱离出来,去感受复杂世界的真实。我们也会有机会获得更全面思考的能力,避免被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中。
2 觉察自身,并审视自己的观点
当人被互联网虚拟的互动牵动情绪时,往往是冲动且不自知的。这时就需要增加自己对于情绪和躯体反应的觉察,并且在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躯体反应时,及时停下来,不要激化矛盾。
在这一步时,可以尝试先让自己物理上远离,闭上眼睛,关掉屏幕,冷静一下。在冷静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第三人称似的观察视角,去重新理解和观察整个过程与情境。看看自己的观点是否放大了现实,有无夸张的地方:
这个愤怒的事件是否真的有那么严重;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的主观想法;如果选择遵从情绪冲动攻击了对方,得到的结果是自己想要的吗;事情会往好的一面发展吗,还是越演愈烈?
结合情绪感受与理性判断,做出更智慧,更平衡的选择。会比屈服于冲动,从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更有意义。
3 寻求长期的价值,而非一时欢愉
莎士比亚说过,狂暴的欢愉必将有狂暴的结局。
人们常常把“跨出舒适圈”挂在嘴边,却很少愿意放下手中的欢愉,去尝试接触不舒适的陌生世界。把及时满足作为生活第一要义时,无形中也就错失了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通过思考,建立真正的价值体系,追寻更长期的目标,更优秀的自我时,其实也在远离舆论场带来的噪音。

在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今天,情绪化的内容在平台上大肆传播,更需要我们保持冷静与克制。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当我们度过初期的迷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努力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时,我们终将建立对自己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