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装甲巡洋舰介绍——纽约号
相比名不副实的ACR-1缅因号,ACR-2纽约号虽然在主炮口径和装甲防护范围有所减少却更加符合巡洋舰的特征,该舰也是年轻的美国海军开始打造欧洲标准舰队的一次成功尝试。

1888年9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海军建造一艘新的装甲巡洋舰,1889年底,新舰设计工作基本完成,1890年9月19日该舰以纽约之名在费城的威廉克雷普父子船厂(William Cramp and Sons)开始铺设龙骨,1891年12月2日下水,1893年8月1日完工服役。

基本性能
舰员编制:565人
标准排水量:8200吨
满载排水量:9021吨
舰艇尺寸:117m×19.76m×8.13m
防护:舰体主装甲102毫米,甲板水平装甲76毫米,倾斜装甲152毫米,司令塔正面190毫米
动力:两座立式三胀蒸汽机,16000马力,双轴
航速:20节

武备
6门 203毫米/35倍径 舰炮(炮塔正面装甲140毫米)
12门 102毫米/40倍径 舰炮(炮盾装甲厚度102毫米)
8门 6磅 速射炮(口径57毫米)
4门 1磅 速射炮(口径37毫米)
3座单装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1893年,纽约号服役之后先是加入了南大西洋分舰队沿着巴西和尼加拉瓜海岸巡航,期间还曾临时被调到北大西洋分舰队去帮助扑灭一场可能摧毁特立尼达西班牙人港口的大火。1895年,该舰又被调入了欧洲分舰队,并代表美国海军参加了德国基尔运河的通航典礼。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纽约号先是被调到了佛罗里达基韦斯特(Key West),又从此处航行到古巴,同其他战舰一起炮击了马坦萨斯(Matanzas)的西班牙炮台。之后,该舰还参加了7月初的圣地亚哥海战,不过由于其动力系统性能不佳未能及时追上西班牙加勒比分舰队,最后只能让几艘新锐战列舰拔得了头筹。





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从西班牙人手上获得了菲律宾这块殖民地。为了加强在亚洲的军事力量,纽约号于1901年被调入亚洲分舰队担任旗舰。同年7月,该舰沿着当初佩里黑船舰队的航线抵达了日本横滨,之后又访问了菲律宾、香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亚洲港口,最后返回旧金山。日俄战争爆发后,该舰又从亚洲分舰队调到太平洋舰队远离战线。

1905年3月31日,纽约号第一次退出现役,并开始接受大规模改造,主要工作包括换装新的Mark 6 型203毫米/45倍径舰炮及Mark 12型炮塔,拆除了三座性能不佳的单装鱼雷发射管,副炮更换为了10门127毫米/50倍径Mark 6型和8门76毫米/50倍径舰炮,同时还接收了12座新型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锅炉(Babcock & Wilcox)以改善动力系统。


1909年5月15日,改造完成后的纽约号第二次服役并加入了地中海分舰队,同年12月31日再次退役。
1910年4月1日,纽约号第三次服役,再次加入了亚洲分舰队,1911年2月16日,该舰更名为萨拉托加号(SARATOGA),其原本的舰名被纽约级战列舰首舰(BB-34)继承。

1917年6月7日,萨拉托加号短暂加入太平洋舰队并在墨西哥海岸附近巡逻,之后又被调入大西洋舰队。在此期间,该舰所有的中小口径副炮被拆走,只增加了两门76毫米/50倍径高炮。

1917年12月1日,该舰再次更名为了罗切斯特号(ROCHESTER),并运输了一船美国大兵前往法国前线填战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切斯特号继续充当运输船使用。1920年,该舰被重新划分为重巡洋舰并获得了CA-2的新编号。1925年,它接受了运送约翰·潘兴将军(John J. Pershing)前往智利解决外交争端的任务。

1927年,罗彻斯特的锅炉被减少到4台,并且拆掉了一个烟囱,动力只剩下7700马力,成了名副其实的运输船。此后,该舰继续在太平洋舰队服役,直到1932年4月又被调往亚洲。


1933年,罗切斯特号回到菲律宾的卡维特,同年4月29日最后一次退役,并被封存在苏比克湾的奥隆加波造船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防止该舰落入日寇之手,美军将它凿沉,为初代装甲巡洋四十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上期链接

二代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