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留学水吗?留学有没有用?学长学姐分享真实的留学生活与感受

2020-02-24 20:16 作者:指南者留学  | 我要投稿

随着考研成绩的陆续公布,有的同学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有的同学因为发挥失常,失去了这次上岸的机会。

对他们来说,考研失利是否就意味着读研无望呢?

眼前的失败,是否就代表他们真得能力不行呢?

除了考研,他们还有其他方法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去往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吗?

其实,考研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除了考取国内研究生,申请海外研究生同样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学术背景、丰富视野、拓展交际圈、增强求职竞争力

图片来自网络

 


杭州女生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

国产剧《归去来》中留学生6个人,3个富二代,2个官二代,还有一个人物设定是“平民”,却为了女神说出国就出国?? 

另有国产剧《路从今夜白》中有角色吐槽诺丁汉大学的同学:“身边同学无非就是按时交个作业,混张文凭”。

......... 

媒体的捕风捉影,电视剧的戏剧化呈现,一时间对“留学无用论”的讨论甚嚣尘上,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好朋友们也在留学乱象大流的冲刷中失去了判断力,犹犹豫豫地问你:“留学真的......有用吗?我听说......”,你自己也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留学无用论这个话题的矛头指向的群体——留学生,让我们来听听有过留学经历的他们的想法,或许可以解答一些疑惑。留学无用论为什么站不住脚?留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哪些留学的回报?我们采访了一些留学生,一起来看看。 

 

留学越来越水?

近年来,中国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留学群体逐渐低龄化。整个2019年中,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已突破100万,自费出国的留学生比例达到了9成,这些数字看似庞大,实则并不令人意外。

对于这一普遍现象,“留学越来越水了”却似乎已经心照不宣,其中关于留学生上“水课”、留学高校资源少的讨论不绝于耳,真实情况如何呢?

 

课程既不假大空,也不少不轻松

@小Y学姐爱丁堡大学企业与创新课程真的少且学起来轻松吗?NO

有图有真相。以开学后两个月的课表为例,除每周二、五不是满课外,其余工作日均是“朝九晚五”(或晚六)。这中间时不时还会有一些院student development团队的课程(主要关于job development skills、career information、邀请行业大牛的presentation等),这些穿插的课程往往会缩短午餐时间、延长放学时间。 

除了在校时间节奏快以外,从下午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起,留学生更加忙碌。

放学后同学之间最常见的聊天话题是:

“明天上课要用的case你看完了吗?”

“教授week2 的reading list 你看完了吗?”

“周二要讲的两篇essay你看了吗?”

“明天三节课的课件你看了吗?” 

由于各类“读物”的篇幅和数量并不友好,在上完一整天课后,留学党继续挑灯夜读case,essay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此现象包含语言班时期)。不看是不行的,第二天的各类seminar,workshop,group talking 时教授问道what is your opinion?的时候,低头沉默可就太尴尬了。

 

课程内容真的“假大空”吗?NO 

提到商学院,就避不开坊间流传的“假大空”专业代名词:management和international,有传言凡是带这两个词汇的专业或课程都是“水”中之王。事实真是如此吗?

并不是。在我看来management相关的课程=practice。举个栗子,留英期间我做的两个projects都是management的课程,这两门课的共同点:上课为辅,实践为主。课上内容较为宽泛,但为课下的实践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实践要求与学校合作的各类公司的员工对接,我对接的分别是公司的CEO和CFO,一个食品类公司,一个科技类公司。 

课程考核各有不同,如1、教授统一出题,学生围绕话题自己去公司实地考察与员工互动。2、公司出题,一般是公司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给出对策。听起来是不是很刺激?在这两次management projects中我学习到了沟通能力(与公司人员、公司客户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领导力,组织能力等等,而这些都成为了我之后求职和初入职场时的优势。

 

每门课都不遗余力地去学习

@小P学姐 香港科技大学全球管理 

在香港读硕的一年是我最累的一年。HKUST被誉为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大学。图书馆是24h的,而且并不只在期末周才all packed,平时也是。每周四天有课,有时甚至周六也上课。每天回到家写作业到深夜,第二天爬起来还要准备essay或pre。声明!并不是因为我效率低,而是每项作业都会列入最终成绩,所以每个work都要认真对待。 

课程内容是最latest的(商科),fintech,小微金融这样的新闻一出,prof都会拿来在课上谈一谈,不关注新闻就跟不上节奏;prof还会频繁邀请同学回答问题,不集中注意力不行;每堂课都记考勤,缺两节课总成绩会被降档;总GPA低于2.95/4.0是不能毕业的,只想混个pass的话,也许毕业就困难了…看来我的留学生活压力真的很大吧!但我在巨大的压力里过得很快乐,peer pressure和peer pleasure共存!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字典里没有“水课”二字

@小S学姐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

哥大我专业,一学期四门课,我留学后的最大感受就是——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头发掉了不少… 

在这里,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工程类专业在美国会很吃香。一个合格的工科生(本科+硕士都是工科,且接受美国教育):作为一个工科生,无论你学什么,不允许你不会编程,不允许你不会使用各种工具(如CAD、电路等),工科可谓全能。全校最约不出来的就是工科生,不是在打代码,就是在画图。 

 

澳洲的课时设计会更偏向实操

@小C学姐 阿德莱德大学土木工程

澳洲八大的课程设置对实践要求更高,尤其对于工科而言,大大小小的project贯穿整个学期,虽然是group work,但通过一次次的实操,得到的是比在课堂上做题来的更多的宝贵的工程经验。 

说到工科的实验部分,在澳洲八大的每个实验室都会有不同的老师,在不同时段为3到4位同学讲解,每个人都有提问和实操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计算,实验报告要求100%原创。总的来说,澳洲的课时设计在不减少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增加了非常多的课后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留学生赶due到深夜,这其中的辛苦付出,是没留过学的人无法体会的。 

提前接触最真实的工程案例,对未来工作的框架也会更快了解,这为将来的工作面试的展示环节做了充足的积累。大多数工科面试时,需要展示做过的project,多且完整的project,辅以详细的叙述讲解会加分不少!


读研时间打折,收获不打折

@小G学姐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可以自行选择读1年或者更久,大部分同学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会一年之内完成所有课程。对比国内要读三年的研究生,我们的学习时间确实较短,但get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不会因此而打折

这一年里,要在一学期修完五门专业课才能毕业。除了上课,课前查阅总结中英文文献,课上完成小组报告和讨论,偶尔老师带着全班同学走街串巷来一次田野调查......这些不同形式的学习足够充实同学们的整个学期

新加坡深受华人文化的影响,这里有着天然的双语学术环境,此外,新国立有大量的学术讲座和学习资源,教授学术水平高、也很细心负责,为研究生的课程安排花费了很多心思。为了充实这一年的学习生活,老师们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接触更多、更全面的多文化环境下的知识。 

 

看上去和本科一样的研究生课程,真的一样吗?

@小G学姐 香港城市大学翻译

我选择去港城大继续深造翻译专业,但刚步入研究生阶段时,周围有些同学表示疑惑:“为什么感觉目前读的课程和本科内容完全一样,这样的话读研有什么意义啊”? 

几周的课上下来,答案才开始浮现。虽然还是熟悉的课程标题、理论名称,但涉及的材料和术语却越来越有挑战性,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明没有生词、却完全读不懂文章的情况。 

看着是“老面孔”,却总能悟出“新内涵”,之后的每次阅读,不仅要看懂每个词,还要仔细推敲,再配合老师的讲解才能掌握。这时我再去看看课程标题,仍是那一个个熟悉的理论名称,却变成了“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一样披着神秘的面纱等我揭开。


留学无用,是幸存者偏差惹的祸

@小Z学长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统计学

人们通常把自己固有思维强加在自己也许并未完全了解的事情上,因此以偏概全,偏见就很容易的从信息不完整的一方产生。 

本科时,我身边不乏每个Quarter只有2,3节课的朋友,甚至我自己在最后一学期的Part-time Quarter时只有1节课。有些人可能会更加关注为什么我一学期只有1节课,而不会去追问为什么我之前的Quarter上过6节课。 

至少在UC Davis时,有非常多样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比如红酒,神学,咖啡制作,这些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劳逸结合、拓展兴趣,但有些人只会关注为什么我们一天就在做咖啡,而忽略了其他繁重的课程。

基于这些本不该出现的对比,人很容易产生不平等心态,一些得到信息不完全的人会觉得留学生不务正业,上着“水课”混学分。至少在我本科时,无论学什么专业,同学们都尽可能地不浪费每一个学期,充实自己,主动接触不同的文化、学科。总之,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个别例子作为反面教材让人们觉得留学“不值当”,但是只要更全面地去了解国内外学科安排的内容差异、文化差异,就会知道实际上留学依旧可以学到非常专业、全面的知识

 

主动寻求资源,给自己争取机会

@小S学姐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

每天,我能收到至少10封邮件,是学校各种组织(包括但不限于职业规划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学院/系活动中心等)发来的各种活动邀请。学校非常鼓励大家参与进来,同学们可以通过活动认识校友,可以通过听讲座了解时事,还有艺术中心的各类免费演出,健康中心提供的免费疫苗,藤校之间的跨校图书传递,还能借到来自宾大耶鲁的图书等。 

除了学校有如此庞大的“资源池”外,主动创造长见识的机会也很有必要。我曾自己联系到了本科时梦寐以求的一家医院的项目负责人,创造了一次去全美最顶尖的医院“见识”的机会。 

第一次以engineer的身份探索一家医院,从面向患者到面向医院背后的技术支撑,这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最大的感受是分工精细——设备质控,收集医师的临床技术障碍,设计项目并实现更好的技术服务......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任务更专一仔细,如质控,一个人只用负责一两种设备;如解决临床技术困难,可以对应到某一种科室的需求。 

奇妙的是,每个人只用负责自己的part,然而“工程不分家”,大家还会广泛涉猎其他技术领域,乐于分享,工作像游戏一样快乐。


留学回不了本?

说完了“留学越来越水”,另一个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就是“留学回不了本”。留学生在留学目的地找工作很难,留学生回国工作不吃香,“海归”变“海带”,这些现实问题摆在眼前,让人难以忽视。 

 

被用“放大镜”观察的留学生群体

@小W学姐 南安普顿大学会计与金融

人们普遍对于海归留学生的期待值都比较高,因为花了一大笔钱留学,那么回来之后的工资也要很高才行,这样才可以值回当初的“投资”。期待值越高,而看到一部分留学生的结果差强人意,就容易放大这个问题。

我想说的是,留学生也分很多种。

有的人整日埋头研究学术、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他们目标明确,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努力提升自己;

有的人泡吧、喝酒,埋怨自己身边都是中国人,跟在国内没有区别,一直浑浑噩噩,混过了这段留学时间。

那么留学生一定是有一部分是成功的,也有一部分最终成为了“海带”。

 

找工作本身就很难

@小H学姐 墨尔本大学可持续发展 

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大,之前本科在国内的同学找工作也很难,认识的一些研究生也说找工作很难。所以谈到留学生找工作很难这个话题,只能说找工作本身就很难,相信大家也能感同身受。 

有些人学历不高,但也找到了好工作;有些人学历很高,但是快三十了,仍然在啃老,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所以,留学生找工作很难?这不是我们应该思虑的问题,我们应该去思考自己想在哪里工作、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能力能否配得上野心,然后去做相应的提升。

是的,留学生也分很多种,找工作难的论调不能一味地聚焦于留学生群体。那么留学生回国找工作还要注意什么呢?小T学长分享了这样一则求职趣事。

@小T学长 昆士兰大学旅游

这里本科西南大学,研究生去了土澳。19年秋招的时候,我投递了一家公司的简历,就在家附近,进入了面试轮后,面试官这样问到:“你们学校不怎么样啊,都没什么名气,你当初为什么不考虑去墨尔本和悉尼呢?”

“Emmm,我们学校还挺厉害的,宫颈癌疫苗就是我们学校研发的”。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先出去等结果吧。” 

之后我也明白,作为一个HR,心里没有一个的目标学校list不说,由于对海外的高校了解过于片面,从而对求职的留学生摆出高傲的姿态,这样的公司是否值得去也应该考虑一下了。

关于留学的成本与回报,还有一种新思路,听听来自小F学姐怎么说。

 

永久获得一项技能值多少钱?

@小F学姐 悉尼大学

如果要你给一种能力或者一项技能标上价格,花钱就可以永远得到它,你能接受多少? 

钱,花出去了是可以赚回来的。而技能,一旦获得了就是永久性习得。当你永久性的获得一样实用的东西时,你还会为了一时高昂的花销而觉得不值?留学,就是一个将新理念、新技能归属于你自己的过程。如果你学到了,获得了,那既是财富也是经验。我认为,某种意义上而言,获得一个新的技能,多少钱都不算贵。

聊完了软文化,我们来说说实际的,算一笔账。如果留学澳洲且专业费用较高,留学花费约在百万的话,毕业后,若你选择回国工作,按北上广的平均工资算,一年年薪至少10万人民币,未来还有涨幅和升职,回本的年限是可见的;若你留在当地工作,这年限将更短,且不说留学后你可以落户这些附加价值,若真要算这么一笔账,留学也可以回本


留学=买文凭?

那么留学到底有没有价值呢?显然,留学无用论所宣扬的“留学很简单、花钱就能去”、“留学就是去买文凭”都在刻意贬低留学的价值。小H学姐用她的“奔波劳碌”告诉我们,去留学并不简单。


一沓钞票能解决的事不叫留学

@小H学姐 墨尔本大学可持续商业发展

高三那一年,我放弃高考选择出国。从选择学校到下签,中间经历了多次波折。来来回回跑去各大城市报考雅思,上百次与校方沟通的邮件电话,准备文书和签证材料,直至最后递交并等待下签的忐忑,第一次体会到,留学不易。留学并非是一沓钞票能决定的事情,多少因英语考试失利、材料未审核通过或海关扣留拒签而无法出国的案例都摆在眼前,成功入学后又有多少因挂科辍学而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毅力,留学也只是空口说谈。

除了留学申请的繁琐,留学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申请全球前100的学校,对你的本科院校排名、大学四年的均分、语言成绩等都有要求。如果自身的硬件达不到,你有钱,申请到的学校也可是排名十分靠后的,相应的,学校的师资和资源也更为局限。比如四大的招聘明确指出,如果是海外留学生的话,必须来自全球排名前100的学校。

你去的学校真的对你的未来有帮助吗?这更值得思考。

提到“留学就是买文凭”,聚焦的还是少部分纨绔子弟,我们必须承认,留学群体中有这样的人存在,而更多普通家庭的留学生,他们不止为了一纸文凭。

 

普通家庭的真实留学写照一览

@小S学姐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

我是自费留学的,项目一年的学费5万多美金,加上生活费等,8万多美金,约合人民币将近60万元。我需要上1年半的时间,留学下来拿到文凭需要花费8/90万。

啥也不干,花多少钱能进这个学校?不下百万。这还只是花钱“买雅思GRE成绩”的操作的花销。风险大得出奇不说,渠道也越来越少了。当然也有给学校捐款来读书的,家里有大矿,所以富豪我们这里不讨论。 

说说普通人和普通的富二代们。 

不是每个出来留学的人,都愿意花钱只买个文凭的——明显是亏本的生意。你已经出来了,为了把你投入的价值最大化,你不得不多学点东西。毕竟,在这呼吸都是钱的地方,人们比的是谁更忙。为了写作业连着几天熬夜、挤破头也要跟着导师做项目、寒暑假在家躺尸会被耻笑……这是大多数的普通同学,家里没矿的同学的日常写照。 

 

文凭只是一纸证明,文化视野不能用金钱衡量

 @小G学姐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不可否认的是,留学的学校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在学校的光环加持下的我们,也有与之匹配的能力。 

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很特殊,虽然本地人甚至很多华人大多讲英语,但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华族对新加坡文化的影响之大。这里的文化氛围包容、多元,对华人移民历史的部分保留与传承仿佛是中华文化的世外桃源。中国人研究中文才最正统,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过去日本的汉学研究领先世界,现在中国的研究水平追赶上来,全世界都在不同的领域不断突破。因此不能忽视世界上其他很多还在进行着的中文研究,在新加坡读中文系也是最能及时感知国际学术水平和研究方向。  

 

留学更多的是无形的价值

 @小Y学长 伯明翰大学商业管理

国外的思维模式,不对与错,而是利与弊,什么都是一种选择,没有任何一种选择是完美的。国外的课堂上,最常说的就是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前人的话不一定是对的,只要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指责你。此外,国外最讲究以案例说话,其实这就是在锻炼思维模式的过程,这会渐渐地让你对所做的事情融入一种高要求,因为你已经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形成的思维模式,应用于生活、工作的自我要求中,是一种无形的价值。

以上三位留学生从社交、视野、思维的角度和我们分享了除了一纸文凭外,留学带来的更大的收获。

 

留学值不值?

 留学到底值不值得,从留学带给个人的改变就可以看出,最后我们来看看小W学姐、小Z学长和小Y学长的成长。


为自己的人生拼尽全力太值得了

@小W学姐 莫纳什大学媒体研究与国际政治 

如果你问我去留学付出了什么代价,我会说数不清的金钱,过年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每天掉落满地的头发......太多了。 

你问我值吗,我的答案从未变过——值得!从觉得“打工只会占用学习时间”到自己保证学习效率外,主动去搜寻兼职打工机会;上课时,从听讲时的一脸茫然,回家后听完课上的录音还是不明白,到在国际论坛上自如地发言;从和外国朋友聊天时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到自己可以用英语讲笑话逗笑大家;从“唯成绩论”到明白没有任何一个标准足以定义一个人;从在高中做什么都和好朋友形影不离,到出国后逐渐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我体会到这种为人生拼尽全力的滋味实在太快乐了。 

 

在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Z学长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统计学

家里人对我说过感触最深的话是:“我们要你出去并不是要获得天大的成就,当上超级大富豪,我们只希望你平安、快乐,能够走遍这个世界,看看不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接触不同的文化,体会人们的喜怒哀乐后,你会成熟,你会理解,你会发现人人都在努力地活着,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以后,你会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是怎样的。

出国留学后就要活得怎样有价值?家人对我没有硬性规定要求,当然取得成功是最好的。但至少对我来说,我结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我看到了在美国大学课堂中不同于中国的上课方式;我接触到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是怎么生活、庆祝、悲伤和烦恼的;我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能够接受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 

 

留学是人生最初的冒险

 @小H学长 谢菲尔德大学土木工程 

在我看来,留学不仅是一段学习的旅程,更像你人生最初的冒险,而这趟冒险旅程,充斥着无数的可能。 

面对无数的质疑,你迷茫过;

当你看着伦敦的跨年烟花,你开心过;

当看到老师给出奇怪的答案,你质疑过;

当你遇到种族歧视的人,你愤怒过, 

因为你知道留学的时光格外短暂,所以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光,而这些记忆会伴随着你终生。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深刻经历,才是让我们成长的关键,而这其中附带的价值,无法用钱衡量。

视野拯救生活,让我们用小Y学长的故事结束这篇文章,这是他写下的两张明信片。 

2019年4月15日,我坐着邮轮,游荡在北纬80°的冰川蓝海之上,不远处,便是靠近北极最近的陆地之一——斯瓦尔巴群岛。 

窗外刮着寒风,我望着蔚蓝的北冰洋,看着蓝天中翱翔的海鸟,写下了两张明信片,一张给我的爸妈,一张给我自己。

To 爸妈: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才能让我来到这靠近北极的地方,赏尽百万雪山,阅览碎冰万千,愿你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To 自己:感谢那个喜爱折腾的你,才能坐在这里提着笔,写下这张明信片,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你选择放弃,也就意味着,这样的美景与你无缘。做更好的自己吧,保持谦逊,Keep Moving!

图片来自网络


留学水吗?留学有没有用?学长学姐分享真实的留学生活与感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