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瑰宝:河口古民居
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黄河文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走进大众,让大众感知历史文化!
兰州古称金城,是“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丝路要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见证地,历史文化厚重,文物遗存丰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兰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编辑《金城瑰宝》系列图文,力图将承载文明、见证历史的文物更好呈现给大家,让文物走进大众,让文物“活起来”,宣传推介兰州文物资源,传播文物蕴含的科学思想文化价值,传承弘扬优秀黄河传统文化。我们期待借此培育公众文化内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并对兰州市文旅深入融合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有所促进。
河口古民居

河口古民居,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由37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组成,是兰州市保存相对集中丰富的古民居群之一。其公共建筑、祠堂建筑、民居四合院、古街区遗迹等文物遗存比较完整,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是中国西北古代传统社会形态的实物例证,印证了河口为古代西北的一个繁荣的文化、商贸重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祠堂
河口,位于庄浪河入黄河处,古时又称“庄河堡”,古丝绸之路重镇,唐蕃古道之要冲,古兵家必争之要塞,古商贾云集之码头,素有“金城西大门”之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是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重要关口,向西可走青藏,向北通河西走廊,南接兰州,自古是黄河上游的著名渡口。遗存有大量的辛店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痕迹,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古民居。

河口海关
河口古民居建筑布局严谨,完整均衡;回合封闭,对称和谐;上屋下房,参差适度,主次分明。民宅皆是以规矩的长方形庭院为中心,四面建房,院内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建筑,皆是按照我国传统的建筑方位观念,面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河口老街的民居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北面建正房(即堂屋或上房)为三大间,显得庄重、宽敞,南面“倒座”为小三间,东西两边称厦房(又名厢房)一般各5间。就建筑地平言,正房高于厦房,更高于倒座,寓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主仆有别。正房、倒座、厦房皆带出檐、带檐廊,其檐廊长短尺寸各有不同。正房两翼带耳房分别辟为厨房、存储房或连接后院的通道房。院落大都为一进,少部分为“二进”,即进大门经过庭入院落。在封建时代,“进”越多,则等级越高越富贵。目前尚存有古民宅37处200余间;古家具120余件套,有琴桌帐桌、八仙桌、太师椅、屏风、炕柜、大衣柜、梳妆箱、帽盒等;古纱灯160余幅40余盏。这对研究北方地区民间建筑工艺、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以及古代传统思想等都有很高价值。

古民居
住宅内的门房、房梁头上大都刻有花瓣、蝙蝠,透雕蟠龙和文人笔下的琴棋书画,民俗题材的花开富贵,多子多福等;窗户为花格窗,有“三棋盘道鱼”“燕子归”“五朵梅”多种式样。精美木雕艺术,图案丰富,托物寄情,形象、会意、谐音,构成深刻的建筑艺术语言。
把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成石墙、石阶、石门墩,用青石板铺就庭院的甬路和台阶条石,用石子码成图案各异的小路,将石艺术展现淋漓尽致。
四合院的大门楼顶上一般安放有作镇宅之用的石狮瑞兽;有砖雕、石雕大小不等,一般为狮子、老虎,或以主人的喜好图腾。如南街张公祠大门的门脊上,两边放脊兽(传统中的瑞兽),中部砖雕太极,外围有火状,暗含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之意。祈求人丁兴旺,财运亨通,万事如意。有的大门门头极上方挂有太极八卦,有的为河洛,均取镇宅祈福,保佑一家,一族平安之意。逼真的石狮瑞兽,寓意深刻的砖雕石雕都是雕刻艺术的精品,将这里展现为地方雕刻艺术的博物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河口古民居群也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庄河堡在空间上,东临庄浪河,南临黄河,北靠莲花山,山、水、古城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布局上,古镇内棋盘格局的街巷整齐有序,主次分明,以街心的钟鼓楼将古镇的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延伸开来,多条巷道蜿蜒曲折,贯穿于四条街,将古镇连成一个整体;造型各异的大门和影壁点缀其间,汇集了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丰富的文物古迹与自然遗产相互依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文/图 兰州市文保中心 西固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