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定波宁-宁波(三)宁波博物馆 庆安会馆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建筑为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外立面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竹纹理混凝土,二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
宁波博物馆的Logo是双线条的字形勾勒出一个“M”的字形,是宁博的建筑轮廓,也是博物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

博物馆建筑外围有水池有石滩,即别致又独特。






墙体使用了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瓦爿

主要展厅有: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和“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
东方神舟展厅
宋代和高丽外交频繁,神宗和徽宗都曾派遣强大的使团前往高丽。在宁波分别建造了两艘大型木船,神宗亲自命名为神舟,所以此展馆命名为东方神舟。
1、距今7000-5000年前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栽培稻谷,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籼稻从印度传入、粳稻从日本传入的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他出土的有干栏式建筑,夹碳黑陶,骨质工具和水上交通工具。
河姆渡文化位于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东部的四明山区北麓和慈溪南部山地之间的峡港型海积平原 - 余慈平原。
河姆渡文化鹰形陶豆
夹碳黑陶,体现先民对鸟类,尤其是鹰的信仰和崇拜。

河姆渡文化牙雕鹰首

2、越人,先秦时期生活在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史称百越。宁绍平原的于越,是其一个分支,于越人地处水乡泽国,出行多驾舟,以舟代车,普遍有鸟神崇拜,认为鸟是通天的灵巫,自称大越鸟语之人。
下面这件镇馆之宝,正是反映了于越人以舟代车和鸟神崇拜。
羽人竞渡纹铜钺-战国
2000多年前的铜钺,至今依然金光灿灿,毫无锈迹,图案纹饰清晰可辨。


3、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在今宁波地区的句余建句章城堡,当时已有集结大规模战船能力,宁波港初具雏形。
神人马车画像铜镜-东汉
汉末,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制镜业得到迅猛发展1出现两个制镜中心,会稽郡的山阴(今绍兴)和江夏郡的武昌(今鄂州),均为三国吴的属地。吴地创作出了画像镜和神兽镜。神兽镜金神兽以东王父西王母和龙虎为主纹;画像镜除神像和兽形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传说故事。

4、唐朝时,宁波是日本遣唐使的登陆地,他们再经运河到长安。
越窑
越窑为古代南方著名青瓷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五代是当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东汉时,中国最早瓷器在越窑的龙窑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窑。
唐朝流行煎煮法饮茶,以茶制成茶饼碾成茶末后,放入烧开的水中煎煮,并加入少量盐调味。煮好后,盛到茶盏。由于印用时与茶末一起喝一下,故要求茶碗浅,为防止烫手,需用盏托。
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色,青绿略带黄的色彩能完美烘托出茶汤颜色,所以在喜爱饮茶的唐代非常受欢迎。
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唐
镇馆之宝。胎质细密,釉色青黄,有玻璃质感。仔细观察还是没有苏州博物馆那件镇馆之宝的秘色瓷釉色青绿,胎面光洁。


越窑划花卉海棠杯-唐
釉色青翠晶莹,有研究者认为,海棠式造型源于中亚萨珊波斯金银器的一种多曲长杯。

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唐
绞胎瓷始创于唐代,采用白胎土和黑胎土混合在一起制胎,制出的像木头纹理效果。

5、宋朝时,宁波成为国际港口,与泉州、广州并称三大港口城市。宁波是面向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港口。
南宋定都临安后,北方移民的文化家族来到明州,有史、楼、丰、郑四大家为最,其中史氏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之盛。
下图即为史家史守之神道文臣武士石刻

南宋时期,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编启蒙小本《三字经》,庆元人程端礼著《读书分年日程》,这就是十年寒窗的由来。
1982年,重建于南宋的天封塔地宫被发现,出土了一批文物。
錾花单孔银熏炉-南宋

银塔
天封塔模型

镂银天封塔地宫

6、明朝时,虽海禁,但宁波仍然作为对日本往来唯一合法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
下图为在天一阁提到的丰坊的草书
丰坊,鄞县人,明朝书法家,楷、草、隶、篆、行五体皆精,尤擅草书。

丰坊《底柱行》拓片

“阿拉”老宁波展厅
甬式家具
又称宁式家具,是明清以来,宁波地区制作流行的民间传统家具。以紫檀木、花梨木、红木等优质木材,及楠木、榉木、樟木等当地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与京式家具、广式家具、苏式家具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家具。
千工床

万工轿
清末明初的宁波式花轿,因制造时耗费一万多工时,故称万工轿。

巧遇宁波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合办的走进西藏-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
走进西域-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
季羡林先生曾说: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西域天干物燥,织物和陶俑颜色都保存的不错。
狼羊纹木雕盒-春秋战国

虎形圆金牌-战国
西方重金,中国重玉,黄金和玉器甚至被视为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的分野标示。

绿地对鸟对羊灯树纹锦-北朝
是一小片服饰残片,纹样残存了一侧的对羊、灯树、对鸡和小株花树等纹样。
图案以灯树纹为主,树有台座,塔形枝叶,6只灯分三层布于树叶间。灯树台座两侧是对跪的大角羊,灯树梢和小株花树间有相对的鸡纹。是以上元灯节火树银花为题的图案花纹,这一风俗北朝已出现,到了隋唐时期更为流行。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唐
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伏羲女娲分执规矩,意思是“司天规地”。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东汉
锦是“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纹样,中部是鸡身,两端各有一鸡头,眼睛由三层圆绢片叠放而成,冠作锯齿状,由天青和白绢组成。枕芯是植物茎杆。

1980年中日合作拍摄的第一部《丝绸之路》也提到了这个枕头。

佉文木牍-汉
木牍,就相当于现在信封的作用,在较长的一块木板上书写好内容后,将另小木板覆盖上去,用绳子系上,中间有一个泥封坑,把泥巴填在里面,等到快干的时候在上面盖上印章,这样就起到保密、密封的作用。在汉代造纸术未发明之前官方文书与公私文书都是用简牍来录写的。

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唐
共发现44页,皆两面墨书焉耆语。出土时叠放在一起,左端遭火焚烧,残损不完整。焉耆语亦称吐火罗语,是用婆罗米字母拼写的古代焉耆语言。而《弥勒会见记》剧本,则是用焉耆语书写的一部大型分幕剧作。剧本内容是,年已120岁的婆罗波婆离梦中受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如来佛。但因自己年纪太大,不能亲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弥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据目前所知,它是我国最早的剧本,由焉耆佛教大师圣月由梵语翻译改编而成。

墓主人生活图-东晋
由六块小纸拼接而成,画面为写实的手法,好似信手涂鸦,画风与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基本一致。

画面正中绘垂流苏的覆斗帐,帐下男主人持扇跪坐在木榻上,其身后立一侍女。

主图左侧树下绘鞍马和马夫

右侧下部绘婢女和炊事

上部绘田地和家具 ,画面上方左角绘圆月,右角绘太阳



彩绘厨娘女俑-唐
各司其职的制囊女工,每个人都在进行各自不同的制饼工序,包括簸粮、椿米、推磨、擀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