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传统文化之审视 卢新华

2023-05-11 21:20 作者:澳大中国文化论丛  | 我要投稿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优秀的传统,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内容, 正因为存在非优秀的内容所以才有必要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 识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反思部分的内容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非常必要而且意义深远。这部分值得反思的劣质文化内容包括三方面: 一部分是三纲五常式的伦理文化,虽然其“仁义礼智信”也有匡正世风 的作用,但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第二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权谋文化,它是人类为适应生存而长期积累并发扬的文化,是人性 中恶的元素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反映,但在现代文明法治社会,世人应 清醒认识其危害与影响;第三部分是宗教文化,它同样存在不少值得反 思的地方。 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文化;权谋文化;审视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心里常常五味杂陈,有时是欲说还休,有时偏 偏又会欲休还说。 我们从小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一个很具有思想冲击力的 概念,同时又读了一些鲁迅的著作,故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文化,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是将其作为“旧文化”看待的,尽管不会极端到像“打倒孔家店”者一样要将其打倒,却是总 想要与其决裂并将其扬弃的。说其“旧”,不光是因为很显然地这种文 化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更主要地还是感到我们今天的许多社会乱象, 从根子上来讲,也是因为有了这种“传统文化”土壤千百年来的潜移默 化影响。鲁迅先生曾经极力批判过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很无奈地看到, 今天,这种旧有的国民性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和改善,甚至还在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扬光大”,以至于产生出一种 面貌和特征都与旧国民性十分相似却又穿着各种现代服装的,唱着各种 现代高调的“新国民性”。有关这种“新国民性”的种种特征和表现, 我曾在我的长篇小说《伤魂》中作过认真的剖析和探究。因此,我对中 国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被我们视为正统和主流的部分其实一直是抱着 怀疑和批判的心态的。它们给我的主要印象不外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 务的,是愚民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优秀的传统,但也有不少糟粕,正因为有糟粕, 才会强调要发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毫无疑问是对的。惟其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必须认清哪些是中华文化中非优秀的, 甚至是糟粕的部分。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劣势或值得反思的部分,我想 从以下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其一便是历代统治者所力挺的所谓三纲五常式的伦理文化,我可以 把它们笼统地称之为“维持会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就是这种文化的 最典型的代表。虽然它的“仁义礼智信”也有匡正世风,清洁人心的作 用,但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等等的说教却很直白 地就是要为统治阶层的利益服务的,总是“想皇帝之所想,急朝廷之所 急”,担当了在文化领域里的“维持会”的角色。儒学发展到宋代的“程朱理学”,虽然也吸纳了道家和佛家以及诸子百家的一些学说内涵,看 上去也更有学说深度,比如“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等,但为统治 阶层服务的主旨却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例如朱熹在晚年还呕心沥 血地写万言书上书老皇帝宋孝宗,提出“正心诚意”首先要从朝廷和皇 家自己做起,苦口婆心地规劝孝宗:朝政衰败,全在你一人“心不正”, 意不诚,要想挽回颓势,北伐中原,关键在皇帝必须“正心”,也就是 在处理政务上,要扩充天理、克制人欲。简洁地讲,便是要“存天理灭 人欲”或曰“存天理去人欲”。 那么,朱熹心目中的“天理”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应该不外乎他所 推崇的理学体系吧。当时的权臣周必大在给宋孝宗的奏疏中也曾称:“朱 熹之经学上祖孔孟,下师程颐,举而用之,必有可观”。不过,“存天理” 毕竟还有些虚,可以含混点去说去解释,但“去人欲”却是一件实实在 在的比较难办的事情。尽管宋孝宗心里也清楚朱熹的理学体系是为朝廷 好,是为朝廷服务帮他维持政权的,可他看后却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 表示。而新皇帝上台也没有把他的建言当回事,甚至还倾向于相信理学 是“伪学”,大加排斥。 所幸元代、明代、清代的统治者们,大概觉悟到朱熹所要存的“天 理”还可以让人联想到是“天子之言”,而“灭人欲”多半也是对平民 百姓的要求,反倒对程朱理学大加推崇,不但将其言论和编写的著作列 入士子考试的必修科目,甚至也将朱熹推上孔子以降的儒家第二位圣人 之位。这个“天理”,后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潜意识也渗透到了 中国社会上上下下的许多方面,并稀释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 可见程朱的理学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的长久而深远的影 响。我在《紫禁女》一书中曾经隐喻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日渐萎缩,并在生殖通道里渐渐生成了一条半封闭状 态的大坝……简而言之,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打倒孔家店,打 倒旧文化,不经意间却从旧文化的肚子里又脱胎出一个虽然大小有别, 但面貌却几乎一致的新旧文化杂交的套娃。那种“官大一级压死人”,“万 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官场文化”,以出身论英雄,以财产划分成 分,以级别区分干部的“等级制文化”……造成了中国社会虽然社经济 发展了,精神却大面积沉沦的令人无比心痛的景象。 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之劣质,我则称之为“权谋文化”。这种文化 是人类为适应生存而长期积累并一步步发扬光大起来的一种文化,早期 是属于统治阶级,尤其被统治阶级中的军事集团的领袖们奉之为圭臬的 文化,战争中少不了它,官场和商场也离不开它,权斗和宫斗戏中到处 也可看到它的鬼影幢幢。这种文化与官方的主流文化需要大力宣传、阐 释和提倡的情况完全相反,人们对这种文化的兴趣可以说是完全自发的, 是发自内心地去加以接受和学习的,有时甚至也是生活逼迫着他们去努 力学习和实践的,不然便不能在官场,在商场,在你挤我拥甚至是互相 倾轧的现实生活中立足。 这种文化的代表最早大约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鬼谷子,韩非、苏秦、 孙子、孙膑等人。其中,孙子和孙膑都有着作留世,世称《孙子兵法》 和《孙膑兵法》。当然,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未有人具体署名的《三十 六计》。我猜想它很可能是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时间所完成的一部集体 创作的《兵书》。当然,中国的权谋文化绝不仅仅是体现在专门的兵家 著述中,也还散见于各种笔记小说和野史。 我有个朋友 80 年代便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副会长,他曾分别 写过三本书,一部叫做《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一部是《东周列国与企业外交》,另一部则是《三国演义与经营战略》。他也告诉我,他这三 部书都卖得很好,而且在东瀛的日本也很受欢迎。他的话我是相信的。 除了疫情期间,我这些年常常回国,书店和书摊总免不了要逛的,令我 最吃惊的是,书摊上那些与“权谋文化”相关的书籍总是很受欢迎的, 而且长盛不衰。比如:《厚黑学》《商场指南》《如何管理员工》《如何对 付老板》等等。当然《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更是从不缺读者问津。 我曾经到过山东临沂的蒙山,参访过传说中鬼谷子的老家鬼谷子村, 鬼谷子当年修道的洞穴和大树下讲学的场所,以及其弟子孙膑在山上对 着层林叠嶂阅读天书的石椅。我当时曾很纳闷,既然孙膑都有《孙膑兵 法》存世,为什么作为他和庞涓的老师的鬼谷子反倒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呢?后来才知道传说中的鬼谷子后来离开了故乡,一心修道去了,得道 后改名王禅。因此不免想,也许是鬼谷子眼见到他最得意的两个门生, 最后竟是用了他教导他们的兵法去互相残杀,才决计不留下片言只语的 “术数”,转而潜心修道的吧。 所谓权谋文化,我也在《伤魂》中刻画过一个叫做龚合国的官员, 此人是权谋文化的忠实信奉者,并在实践这种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他自 己的“频道说”,同时总结出“权谋文化”的核心便是“骗”和“隐”。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 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衹好瞒和骗, 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 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1发展到后来,如果我们不是昧着良心说瞎话,就得承认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各行各业,无不依 旧是瞒和骗的大泽和泥淖。 1 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254—25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权谋文化”为什么历久不衰?没有规则,一切都是暗箱作业,这 是产生“权谋文化”的主要原因。一个讲法制,守规则的社会,虽然也 免不了会有“权谋文化”,但要造成像我们今天这样不讲公义,不讲道 德,不守规矩,不“瞒和骗”便会被人当傻瓜,不坑蒙拐骗便会被人以 为智商有问题这样一种局面还是很困难的。也会少了很多贪官污吏,少 了许多毒牛奶,毒蔬菜,地沟油,用瘦肉精喂出来的猪,用农药浸泡出来的火腿…… 当然,“权谋文化”是人性中恶的元素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真实的 反映,想要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但一个社会永远必须体认到:崇尚这 种文化一定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加深人对人的仇恨,加速社会 的崩溃和人性的堕落。 此外,应该科学地评价“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不一定非得从迷 信角度进行批判,还可以从人的信仰的角度理解它。 相对与人类整体的宗教文化而言,我们中国的宗教文化是比较孱弱 的。这种孱弱主要表现在宗教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从来不占主导地位。 我们知道,天主教的教皇通常地位比各国的国王要高,国王如果没有经 过教皇的加冕,就不能算作是一个合法的国王。伊斯兰教也是如此,教 主的地位常常远远高过国王和世俗统治者的地位。尽管在基督教的发展 和演变中,神父和教皇的世俗权力有所削弱,但是在整个社会的精神层 面,宗教信仰还是民间最广泛,同时也是最普遍和虔诚的一种精神活动 和社会活动,并由此派生出遍及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农场,每一个乡村 的教堂和慈善机构,饭前要祈祷,睡前要忏悔,周末要去教堂听布道和 向教会捐款……我们中国最主要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两种。前者是 舶来品,但渐渐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后者是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仍绵延不绝。前者主要追精神的解脱之路,了生脱死并成佛。后者则主张修 心养性,炼丹、练气功,追求长寿不老。 相比之下,真正谈得上是有信仰的宗教其实还是佛教。佛教文化在 缓和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人和人之间矛盾,人和自己的不当欲望 之间的矛盾方面,还是起到了所有其它文化所不及的巨大作用。如果我 们说“权谋文化”是着眼于人性恶的层面的诉求的话,宗教文化则基本 着眼于人性善的层面的追求。当然,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在中国宗教文化 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还带有科学和哲学的底蕴。 尤其佛教文化中观世音菩萨信仰体现了佛教所崇尚的自在、平等、 慈悲精神,其实是具有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今天的人们谈论西方的 “自由、平等和博爱”,其实佛教在约两千六百年前就开始在倡导“自 在、平等和慈悲”了。人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就是最看重“观自在”的。 自在之于自由更进一层,是一种身心都完全自由了的状态。而佛教所宣 讲的“众生平等”则不仅是指人类的平等,还推及一切有情世界,不仅 包括动物界,也包含植物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种境界和认知,佛教才 更讲慈悲……当然,佛教文化一度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主流,重在 追求个人的灰身寂灭,了生脱死,它的因缘观,苦谛说,空有论,不二 法门等都是直接面对当下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人和自己的内心,相与 非相,生和死的关系的。而这一点,作为统治者的成员们也会不得不面对。 所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历代的统治者们,尤其是皇帝,也 曾笃信佛教。一方面为了自身的解脱,另一方面也为了从精神上愚弄和 操控人民,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此,随着世事的变化,在最高统治 者中,既有尊佛的也有毁佛的。中国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毁佛就有六次之多。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能帮助人类正确认识和理解世界和自身的 宗教,它精深的奥义,究竟的解释,不仅受到中国历代文化人包括白居 易、苏东坡、王阳明等大师级人物的推崇,也受到西方哲学家们,例如 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喜爱,甚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如果能有一门 宗教可以和现代科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那必定会是佛教。毋庸置疑, 心包太虚,即心是佛,即心是宇宙这样的一些唯心主义的名言,不仅与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相契合,便是和时下的“量子纠缠”的物理学发 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还是有不少值得反思的东西,在中国传 统文化时期,无论儒家、道家、佛家,都看重修道,文化人也都热心于 “文以载道”,但仔细想想,文其实是载不了道的。因为道可道,非常 道,它是生动的,活泼的,发展着的,不断变化着的,看不见的,摸不 着的,我们永远也无法触摸它,又何谈载道?最多也衹能以我们有限的 文字表述去接近它,契合它罢了。 所以,我愿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勉励自己,要求自己,努力“文以契道”,而不是文以载道。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发布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

中国传统文化之审视 卢新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