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孔?

2023-08-09 11:53 作者:狂简之人  | 我要投稿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不少骂孔子的话,甚至还有人高喊:“反孔,从我做起!”我个人认为,此言无知。 无疑,儒学存在着先天的局限。孔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理想的保守性,决定了他整个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认同等级秩序、约束自我以服从封建统治,成为孔子构建的人格理想的内核。显然,在社会进入到现代化的今天,认清儒学的历史局限对我们发生的影响,是使我们更好地健全自我的重要一环。 但是,孔子是个有信仰的人,他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周游列国,即使不受统治者待见。他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其他的不说,光这几点,骂他、否认他的人中有几个能做到?孔子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人却面红耳赤地骂他。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意见,但为何要上来即骂?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代表,怎是一句虚伪就能否认的? 关于背景问题,不能因为今天的社会与孔子所处的社会不同而认为孔子的言论一无是处。今天的国家,没有军阀混战,没有外国的掠夺,近代的屈辱也已洗净,但人们仍然推崇鲁迅先生,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的百姓还像当时的百姓一样愚钝吗?是因为今天还有军阀吗?显然不是。我个人认为,人们推崇鲁迅先生的主要原因是他不畏强权、反抗压迫、敢于直言等伟大的精神可以让人们获得力量。那孔子呢?他的言论始终警醒着站在领导层的人们关爱人民,激励着生活中所有的人做个好人,提高自身价值,等等。为什么很多人都将目光放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呢?更何况,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人不该忠祖国,子不该孝父母吗? 初中历史书上文艺复兴那一课说了,文艺复兴不仅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更是创新。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评论,评论上说:“我国如果进行思想上的文艺复兴,那将是灾难。”我不以为然。我们应学会研究孔子,感受其间的光芒,并将其有用之处利用于今世。 儒学的理论品格闪烁着眩目的光彩。尤其是未属入后需思想的孔子原态理论,如果厘剔其特定的政治内涵和相关观念,那就有许多宝贵的要素,是我们应该珍惜并且传扬的。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对人的认识,他从血缘亲情出发,认定人天然懂得爱,并认定人能够以其知性,进而把爱延伸到相处的社会群体之中。这就是他大力倡导的仁爱。人正是在实施仁爱的过程中获得尊敬,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孔子是把人格的尊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相处作为一体加以认识的。孔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社会特性,而且把人类社会的和谐有序作为追求的目标,充分突现了人类质性的优越。 孔子的可贵,还在于把社会理想的追求与社会成员的自律结合起来,对于各个社会层面的个体都提出了严格的行为要求。他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地担起社会责任,主张以小我服从社会大局,为安国安民而尽心尽力。他极力提倡通过学习来加强自我修养,使每个社会成员懂得处世规范,从内在素养到外在形表都透现出文明的光泽。可以看出,孔子的这些主张,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而他倡导的对父母需孝、对长者应尊等关系准则,实应视作符合人类共性的普遍道德规范,事实上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广泛认同。孔子坚持追求理想人格,把价值意义建立在崇高的美德之上,同时又把价值的追求作为精神的享受,使人生的意义在快乐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孔子热爱民族文化,满腔热忱地讴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并竭尽心力,为保存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重视教育,重视对人的培养,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原则,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有效的传播。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它对于当今社会的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论语》是博大精深的,虽然它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却贯通其中。从对现状的批判,到提出目标清晰的政治理想,从人类本质的思考,到人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从治政措施到文明教化,从求学态度到认识方式,再加上从思想主干上孳生出的各个分支,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这就像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使得儒学有可能在后来的两千余年历史中,成为屹立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心的大厦。 《论语》又是浅近生动的。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还时有人物音容笑貌的记叙,这使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绘声绘影地跃现于文字中。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他的形象直接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仅能读到孔子的理论,也读到了孔子的个性和孔子的人格。孔子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昂的用世热情,执着的理想追求,组合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留给后人的是生命的无限活力,是人生的厚重意义,是效力于社会的价值追求。性格鲜明的孔子形象,使孔子理论产生出直观的效果。可以这么说,阅读《论语》,是思想的启悟,但也会获得文学的享受;阅读《论语》需要思索,但也会受到情志的感动和激励。 由此看来,哪些只在意孔子学说的背景、糟粕而骂尊孔者虚伪、无知、教条的人不才是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吗? 西方人知《圣经》的糟粕之处,而他们却几乎家家都有一本很多人信仰它。而反观我国,诸子典籍浩荡,真正熟读的人却很少,这或许是很多人感到迷茫的原因吧。今天,跳楼时常发生,许多鲜活的生命在迷惘中消逝。一个人如果有信仰,他会在压力下自杀吗?很少吧。且观古人,他们在读书、做事中立了自己的志向、自己的信仰,比如修、齐、治、平。所以,从这一点看,都《论语》之类的典籍是很重要的。 当你真正读了论语后,你就会发现:谁会被它的糟粕之处腐蚀?

反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