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野男人也打不过一只青蛙,为什么养蛙游戏突然火了?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讲一款养蛙游戏——《旅行青蛙》。

就是上面这只画风简单清爽的青蛙,最近已经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并且今天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排到了第五位:

周五的时候,这只青蛙一路攀爬,跳上了App Store游戏免费榜的第二。就在昨天,它已经超越《QQ飞车手游》登顶免费榜榜首,而TapTap上也获得了9.9分的高分(曾到达过10分):


一组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款成功的游戏,但是这只《旅行青蛙》究竟有何魅力,能够击败一票国产手游大作呢?原因也许并不复杂。
等待,就是最大的满足
说起《旅行青蛙》的玩法,这款游戏已经不能用简单来形容了,准确的说,你在游戏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等待。
在游戏当中,你能看到的只有两个场景,而这两个场景当中可供交互的内容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庭院中你可以收集四叶草,查看青蛙为你发回来的明信片,与青蛙旅行时交到的动物朋友互动;屋子里则是可以为青蛙准备旅行所需的食物、道具,查看青蛙旅行带回来的照片、特产。
是的,这个游戏的交互系统就是如此简单,甚至连你的青蛙都不会跟你互动。
也就像我上面说的一样,这款游戏需要你做的就是等待:平时你帮青蛙装满背包,然后关上游戏等它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它出去后,你在家中准备好丰富的食物,等它旅行归来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也正是等待,才是这款游戏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人说这款游戏是个佛性游戏,也有人说这只青蛙激发了玩家的母性/父性。
我十分认同这些观点。
就像小时候,我窝在家里一天不出门,我妈就催我快出去运动运动吧,别老闷在家里!

当我出去跟小伙伴疯了一天,晚上8、9点到家的时候,我妈则又会板着一张脸,问我今天去哪了?跟谁玩了?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或许现在的蛙父蛙母们,也是一样的想法。
不过除了这些,是不是还缺了点什么?当青蛙旅行归来时,为你带回来了它拍下的照片、某地的土特产、或者是交到了新的好朋友,这份小小的惊喜,不也正是你等待的价值所在吗?

玩这款游戏,并不需要玩家投入多少精力,需要的只是你一颗等待的耐心。
等待,就是最大的满足。
游戏非要社交吗?
《旅行青蛙》开发者的初衷,或许并不是想要开发一款纯粹面向女玩家的游戏,但是在国内,毫无疑问还是女性占到了绝大多数,这一点从TapTap的评论区就可以看出来,清一色的阿妈在担忧自己的蛙儿子。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最近同样火热的女性向游戏《恋与制作人》了。前不久,我认识的几个妹子还在为那四个野男人挥金如土,如今则是纷纷晒起了自己蛙崽在家的照片。
如果说想要更加直观地去了解这种变化的话,张这图应该可以很好地诠释了现在的情况:

关键词“旅行青蛙”的百度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1月20日已经达到了15万,而“恋与制作人”的指数最高也不到14万。
要知道《旅行青蛙》并没有国内代理,游戏中文本也未经汉化,就更不要提买量、营销这些事了。也就是说这款游戏的热度,完全是靠玩家自发传播带动起来的。

这跟去年《绝地求生》的情况有些相似。
两款游戏虽然从平台到玩法上都大相径庭,但是它们能够火起来的原因是一样的:抓住了玩家的痛点。
不过不得不说,相比世界上大部分游戏公司,日系厂商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拨动玩家心中的那根弦,例如刚刚公布的Nintendo Labo,用简简单单的硬纸板叫醒了一大票成年人心中的那个小孩。

而这种能够与玩家内心某一样感动相互共鸣的特质,也正是现在大部分国产游戏所欠缺的。大社交时代的游戏,往往在用社交来绑架玩家,如果不融入一个圈子就意味着疏离。
《旅行青蛙》则是反了过来,一个小小的庭院,一栋简陋的木屋就是整个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之外,你可以与大家分享自己家青蛙的旅行经历,也可以静静地体会它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其实任何人心中都需要有一块自己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是童心未泯的小男孩,也可以是为了孩子晚归而揪心的父亲、母亲。
游戏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终归是它好玩,还有它跟我们内心产生的那丝共鸣。
结语
不得不承认,《旅行青蛙》的寿命可能会很短,在国内的这股热潮也很难维持多久,它的玩法太单一,可挖掘的点太少。
然而任何游戏都会有过气的那一天,不过
当你回忆《王者荣耀》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曾经一坑四的猪队友。
当你回忆《绝地求生》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躲在草丛里的LYB、800里外的狙击手。
当你回忆《恋与制作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被那四个野男人支配钱包的恐惧。
但是当你回忆《旅行青蛙》的时候,也许你想起的是这只面无表情的蛙儿子,在那天给你带回来了什么样的惊喜。

能让玩家真心爱上一款游戏的,永远都是玩家内心的那丝被轻轻撩起的感动。
希望国内游戏从业者们,能在这只青蛙身上获得更多的思考。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旅行青蛙》这样能够引发玩家共鸣的游戏出现。
via.游戏行业内参(yxhy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