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

最初知道老舍可能已经和现在扯不上很大关系了,现在看到老舍的文字,在一个更适合的年纪更能读懂了老舍笔下的小人物。
对于话剧,更是知之甚少。直到到了魔都,这个中国的话剧发源地,第一次走进剧院就知道话剧文化有多繁荣,有多精彩。
《老舍五则》节选了五则短篇小说,用平凡场景的小镜头,反映出社会时代下的大冲撞。个人觉得五场戏的表演虽然没有联系,但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表现出的情绪是逐渐高潮的。

《柳家大院》藉由已经吊死的王家媳妇儿开篇,小人物渐次登场,由他人之口讲述当时背景下的买来的妇女,不堪欺迫,含恨自尽的缘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外是穷酸的模样,当着洋人的面卑躬屈膝,只有回家对着小媳妇方能扬眉吐气,做个“上等人”。

《也是三角》荒诞离奇,道不尽的人生虚妄。两个“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用谴散费合娶一个老婆,在路人眼里,捡一条命回来的人都是逃兵,发了一笔小财不足为敬。兵没有兵的样子,挥霍尽钱财之后,用仅有的钱财娶了一个老婆为求“安定”,可是这个事,从一开始就不安定了。

《断魂枪》一代大侠一夜没落,沙子龙的没落也是当时的时代没落。当年叱咤风云的镖局被西洋的坚船利炮压制替代,《五虎断魂枪》也终于折服在洋人的铁蹄之下。

《上任》昨日的黑帮混混兴许就是今日青堂上的官爷,今天的官兴许就是明天落寇的匪。毕竟,信心不足,匪性不改。

《兔》他们都说陈老板是兔子,我知晓他的时候他还是“小陈”。伶人年轻的时候都盼望着“下海”有伯乐相中,一举成角儿。身边人还真连哄带骗,让小陈下海。最后落得个戏子不中,赔了小妹,折了命的下场。
这里不是想说剧里到底讲了什么,老舍诙谐幽默的文字中,透着生活的沉重,才更有人情味儿。
腔调。不得不说,京腔真的是原汁原味,还有京片子的儿化音听着格外舒适。随口而来脱口而出打趣的语言,都在演员的嘴里转活了。《上任》里报菜名的那一段,足见演员的功力深厚,北方菜谱的简单泼辣。演员扮相和站姿颇有当年挺拔于时代的小人物气质。《也是三角》里名角儿出演,长袍缎子鞋极尽锋芒。《兔》陈老板一开口,诚然如师傅所言,嗓子太细,但《苏三起解》着实拿腔拿调,好不得意。足见导演和演员们对老舍作品见微知著的打磨和张弛有度的表现功力。
舞美。这是舞台表现薄弱的地方,道具太过简陋,但不是简单。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个说书先生就能演出一场好戏。舞台简单,观众的目光就全部聚焦到演员身上,演员的表演,细节,动作都被放大。道具简陋,拿《上任》来说,本来是酒家的桌子,本来是青堂的道具,总该要用个古旧的木桌,才更称那个时代。
《上任》里有一段台词,引得全场发笑。
“这警和匪,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是警,就是匪。”
“今天的警也可能是明天的匪,昨天的匪也可能是今天的警”
“今天的警也可能是今天的匪”
台词。这就要说老舍的文字功力。正如《茶馆》所言“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老舍的文字中透露着时代气息和市井气,读书的感觉仿若骑着大二八,摇着响铃,穿梭在南锣鼓巷,耳边是阵阵的吆喝声,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离战火很远,其实被时代牵着命脉。
平凡场景的小镜头,其实饱含着老北平的情怀甚至超过故事本身。
对于老舍,看过话剧,更想去读一读原著,看一下老舍笔下的说学逗唱,插科打诨,读一读他对沉重生活的叹息,品一品他对时代落寞的回望追忆。
小时候,老舍出现在必读书目里我们是拒绝的,也有很多人因此留下童年阴影,触不可及。其实诸如鲁迅,老舍,从他们的文字中可以触摸到时代的温度,放在现在可能更适合花时间翻看一下。
关于老舍的文风不置可否,在那个文人辈出的时代颇有标杆的模样。去图书馆扒老舍的书却有种却之不恭,不明觉厉的感觉。
主要原因是老舍的书多数是话剧,以众所周知的《茶馆》为例,读起来和其他书籍不大一样,很难进入场景。同类的书如三毛的剧本《三毛全集:滚滚红尘》,读罢也很难留下印象,主要原因是剧本内容不若文章有很强的逻辑及故事线。
在这里推荐两本老舍的小说《离婚》,《我这一辈子》,《老舍小说集》可以做入门,了解老舍笔下的时代和小人物,阅读经典也许不在高中必读文本内,却是这个民族不可不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