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艺术生

「引言」
《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普通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2019年不建议组织校考,从2020年开始不允许组织校考。”文件下达后部分院校拿捏不定政策要求,一拖再拖。有的院校直至报名前一天才发布招生章程。而且报考的渠道,集中在一款名为“艺术升”的APP上。由于人流量大,服务器不堪重负。导致有些考生还未排兵布阵考一场试就已经输在了报不上名上。“报名成功的同学,恭喜你。你已经干掉了一大片的高手了!”
艺术之路本来已经很艰辛,没想到报考之路更是难上登天。艺术生到底得罪了谁?为什么我们平时要被人冷眼相加?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是艺术生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中学时每每见到孔老先生,脑子里就会出现每日之乎者也的形象。仿佛他以及他身后的整个儒家集团都无比迂腐。他的政治理念也无数次被后人翻出来假借先人之言革他两次命。

如果说抛开一切政治问题和历史偏见来讲,孔老先生说的话虽然算不上“句句经典”,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还是值得被拿出来仔细品味一番的。
今天朋友给我发来一段视频。
https://v.qq.com/x/page/n0797eo5b4n.html
视频中给我们展现的这个“音乐辅导班”很接地气。或者说是很“不专业”。他们甚至连训练场地都是露天的——就在桥洞下。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大家对于音乐的热忱。站位准确,一板一眼。十分有专业演奏团队的架势。
老爷子似乎对于学费不怎么在意“条件好的两百三百的,差一点的就不要啦。”因为面向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大家的家庭条件似乎都不太尽如人意。故事中侧重描写的女孩“冉冉”考上了理想的艺术学校却因为高昂的学费而差点止步于此。

这似乎和我们心目中学艺术的学生们有点“不太一样”。学艺术的家里不都是很有钱吗?怎么会负担不起学费。
在此稿成文之前,我身边有很大一部分朋友对于“艺术生”有很大的误解,甚至说“偏见”也不为过。诸如老生常谈的文化课问题,还有艺术生的前途、出路很令人堪忧,高昂的学费,这似乎是我们对于艺术专业的刻板印象。当我问到身边的同学们,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艺术生还是“颇有微词”。梵高直至离开人世才出名,学艺术的不免最后落得“疯了”这个下场。

半年前,笔者朋友圈一位“前美术老师”也不免感叹艺术生现在的际遇“你以为画画很简单?你以为唱歌很简单?”“为什么自杀的艺术生很少,因为他们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从初中高中一路被歧视上来的,你要问为啥大家对艺术生有偏见,优越感呗!”
「我们也是普通人」
今天采访了两个对象,其中一位是目前就读于内江师范学院的苗同学。小苗是艺术生,高中的文化课不尽人意,所以选择了另一条渠道——艺考。对于这个问题她很坦诚,直言就是因为文化课分数不怎么够所以才走这条路。结果似乎并不错。现在成了音乐系的一名学生。当我提及如果分数足够理想的话还会选择艺术类专业吗?“会的!因为我挺喜欢这个专业的。”
虽说是艺术生,但是课程依然是紧。平时的专业课有“乐理”以及“视唱,练耳”。钢琴也是她的侧重点。读艺术的孩子也很勤奋,每天稍稍起晚练琴房就会人满为患。小苗说艺术生同正常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无二。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学习,安安静静上课。下课去练琴,回寝室很晚。

一堂课的学费也并不是很高,可是有些人总是将她们视作“非我同类”。一个社会我们应该允许有两个败类,艺术系泡夜店夜不归宿的学生并不比其他系多。我们也是普通人。
提及就业方向问题,小苗说考下教师资格证可以去中小学做音乐教师,不过自己不怎么喜欢带学生。虽然学音乐来钱快,可是实习期工资低的可怜。“熬过去就好了。”
「当然是因为喜欢!」
“陈曦白,你真的叫陈曦白吗?”
“有什么不妥吗?”
曦白是我在FC的同事。不怎么地道的北京姑娘,说起话来有点像我一位浙江嘉兴同学的口音。她目前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系。艺术生。

恰巧最近笔者也在学习剧本创作,所以也同她交流了很多关于剧本创作方面的问题。在表面来看未尝不可是一位正常的女孩子,丝毫看不出有“马上就要变成精神疾病患者”的嫌疑。
“当初报中戏是因为挺喜欢这个专业的,你要问我当时后不后悔报这个专业,那肯定是不后悔。哈哈,你说现在吗?现在难说。”
当我绞尽脑汁地盘问她在一个艺术氛围如此鼎盛的学校有没有发生过奇闻异事时,她木讷了许久。“我室友前段时间快跳楼了算吗?”至于原因倒是没问出来,我怀疑她是为了搪塞我杜撰的室友,“无中生友”。

艺术生的处境没有传说那么艰难,不过受到歧视是不假。就像是在中学时代,实验班看不起普通班,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理科实验班看不起文科实验班。当然,普通考生看不起艺术生。即使你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考生,你依然有看不起艺术生的“优势”。
即使他们有时会在画室通宵,参加集训时老师严苛到不能用手机给家人打电话,一幅画稿修改十几遍。
「歧视」
我很能够理解艺术生现在尴尬的境遇,不光是现在,艺术生受到歧视似乎古来就有之。“一流戏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龟”,搞艺术创作在民国时候就被视为下九流。“艺术创作”似乎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你是艺术专业的,请帮我画一幅画吧。
你是搞平面设计的,请帮我设计一个LOGO吧。
你是主持人,请帮我主持一个婚礼吧。
你不是会弹吉他吗,弹一个我看看呗?

然而,当我们一旦提及到“钱”或“尊重”,对方往往会显得有点吃惊:“这你还收钱?”。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种思想古来有之。
直至近几年,中国的版权意识才会有发端,不少独立音乐人举起维权的大旗维护自己的利益。
《李志:这个世界会好吗?》
文字工作者也积极控诉当红的电视剧原封不动地抄袭了自己的剧本。维权这条路,尤其是艺术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很艰难,但是仍然要走下去。

大家歧视的并非艺术生,也并非艺术类的某一专业。大家歧视的是与自己“不同”的人。只不过是籍艺术之口大肆宣泄罢了。
谈艺术色变,视频中的老爷爷我们可以很光荣的称之为文艺工作者。并且是一位很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既不“抽烟喝酒烫头”,也不吸毒逃税乱搞男女关系。日复一日地教授孩子们音乐,对待艺术并没有歇斯底里,而是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的温暖。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的普通人能够享用的部分。

文章开头提到了“有教无类”。现在中小学也在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活在孔老先生的语录里,活在领导们的本本里,活在老师的嘴里,可是每当落实到行动,却好像总没说得那么轻松愉快。老爷爷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才是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文钱租金都不用花的桥洞下却可以培养出无价的艺术,朴实无华的老爷爷亦可以带出名校的学生。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艺术教育?」
笔者身边有很多朋友在做有关于“艺术”的推广工作,他们常常把晦涩难懂的名画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现出来,历史名作也可以讲得津津有味,似乎作者就在你的眼前。组织价格低廉的品酒活动,让红酒不再变得高不可攀。普及古玩知识,日后希望大家别再发现“肉灵芝”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大家似乎没有刻意标榜自己是“文艺工作者”。但他们确确实实干了文艺工作者该干的事情——扫除愚昧。
扫除愚昧,扫除大家对于艺术生的偏见。扫除大家对于艺术的偏见。让布鲁诺不再被烧死,让梵高不再死后成名,让艺术不再这么“高雅”。让艺术成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人们愿意用其去证明生命的话语和力量。
「作者介绍」

本篇来自指弹中国编辑部
作者/张家宁
责任编辑/老于
值班编辑/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