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岁月纵横》的创作感想

2021-01-03 01:53 作者:魅力视觉艺术  | 我要投稿

浅谈《岁月纵横》的创作感想      

与《岁月纵横》合影

还在孩提时候,“长城”这个词汇和图片就经常在人们的口中、书本、电影、或是画作上听到看到过,长城那雄伟壮观的影子也就一直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心里一直有个愿望  ,长大后一定要去看看长城并亲手把它画出来,这个愿望岁着时光的推移,终究还是得以实现了, 

八十年代初,自己有幸得以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八达岭森林公园离学校也不过六七十公里,这对于我来说也算是“近”水楼台了,在校期间,每到节假日,我们几个同系的同学就会迫不及待地背上画具往八达岭跑,那个时代北京的交通条件都很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即便是要借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响”的自行车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六七十公里在当时交通工具极其匮乏的年代,已经算得上是很远的路程了,哪像现在出行那么方便,虽然如此,也阻挡不了我要当一回“好汉”的雄心,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去八达岭长城观光的中外游客也是很多的,大家都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态去一睹长城的雄伟壮丽,感受这座举世瞩目的“伟大建筑”磅礴的气势和它悠久的历史文化。

离开北京后,几十年下来画长城一直都都是我心里的一个情结,从九十年代初期自己转行研习国画开始,我仍然孜孜不倦地创作有关于长城题材的作品,长城一直都是众多画者选择入画的题材,画得好的画家数不胜数,虽然在构图上表现出长城的大致结构,但普遍的画作都是以抽象、概括式的构图来概述长城,不能在视觉上让人们亲近了解、深悟它曾经自信和苍凉的时代背景以及建造的结构,无论怎么用心,画得多么细致,也总是难以表达它内在的气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之后自己也创作了不少类似题材的长城作品,但在视觉上也都是不尽人意的。

直至师承了吴冠中大师的启蒙弟子——微结构山水画创始人刘燕声后,在师父的指导和启发下,自己的创作思路才得以激发和改变,从此,每年基本上都自驾跑一次北京去爬长城,当然,不是去旅游景点的长城,而是去位于京郊怀柔县西北八道河乡境内箭扣长城,那里的山势非常富于变化,建造在险峰断崖上的长城也更加显得雄奇险要,因为箭扣长城险峻、雄奇,自然风化严重,没有任何人工修饰,举目四望,到处都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自牛犄角边到望京楼绵延20多公里,每个景点都充分展现了它的惊、险、奇、特、绝,确实是创作的绝佳入画题材,虽然至今仍没有开发成旅游景点,但也深得众多画者游客青睐和光顾,每次身临其境支起画板,那凸显在自己眼前的每一石一砖,每一座岁月痕迹斑斑的敌楼箭垛,每一处跌宕起伏的建筑结构,都无不让人恍若置身于远古的时代里,聆听将士们英勇杀敌卫国的呐喊声,感受着一那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情景,从而使人内心激情澎湃,思潮起伏。

作品《岁月纵横》欣赏

这幅《岁月纵横》原作,是用我2019年底再次去箭扣长城采风的素材创作的,本来是准备在那里多呆一段时间,完成整个系列的创作,未料到疫情爆发,加上随行又带着内子少儿,只能“望城”轻叹,匆匆而归,

回来后经过和师父不断的推敲斟酌,最后初步定稿,一改以往概括性表现的形式,在构图上运用特写和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透视视觉效果来整体突出表现残破的城墙,以此彰显出城墙雄伟坚实的磅礴气势,而每一块墙砖和石块则以它细微的结构来表现,使它们都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完整画面而又相互交融在一起,旨在把每一块残破的墙砖乱石,每一处断壁残垣历经风雨侵蚀的痕迹和岁月沧桑感,都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整个画面拉近达到视觉冲击效果的同时,也将悠远历史文化拉近到我们的眼前,让人们通过对长城每一砖一石,每一个建筑结构的了解更深入的去感受祖先们的智慧和力量,去记忆历史的沧桑和兴衰过往,同时也是向世人们呼吁,万里长城并非永不倒,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祖先们用勤劳、智慧和鲜血换取下来的文化结晶,保护好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

       由于时隔二三十年未曾提笔,撰写能力受限,虽费尽脑汁措词敲击了一整夜的键盘,但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大理论说不出多少,只能写写自己的真实创作感受,同时也不断激励自己,无论现在的创作水平如何,笔墨表现能力到不到位,也要沿着这条创作道路不断探索、研究下去,在实践中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来跟大家分享、交流,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浅谈《岁月纵横》的创作感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