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斯拉夫(2)

鼎盛时期的南斯拉夫,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因为强而有力的经济增速,南斯拉夫曾经有“巴尔干之虎”的称号。发展出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甚至萨拉热窝当时曾经是全世界大众汽车拥有比例最高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巴尔干复杂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吸引着周边各国的人们前来参观。亚得里亚海边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极具诱惑力。南斯拉夫甚至光靠旅游业就获得了不少收入。1984年萨拉热窝甚至举办了冬奥会。
现在的前南国家又是什么样的呢?

2018年前南各国的人均GDP排行中,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亚高达两万多美元,与捷克相当,是欧洲前shzy国家中的最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HDI)甚至高过了意大利和奥地利等邻国。
其次的克罗地亚人均GDP在一万四千美元左右,在前shzy国家中排名中游,属中等发达国家。
黑山在脱离了塞尔维亚后加入了欧盟,人均GDP在八千美元左右,但黑山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老大塞尔维亚只有可怜的七千多美元,被黑山夺走了海岸线后更是陷入困境。
复杂的波黑和小透明马其顿人均GDP在五六千美元左右,已经是欧洲国家的垫底水平。马其顿已经加入北约。
多灾多难的科索沃自治区只有三千多美元,基本上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了。和至今仍然战火纷飞的乌克兰相比,科索沃实现了基本的恢复生产,但前景仍不明朗。
可以看出,前南地区中,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亚和最穷的科索沃人均GDP相差七倍。南斯拉夫各地的人均GDP排行几乎就是欧洲前shzy地区人均GDP排行的轮廓。
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南斯拉夫各地的经济差距原因。

从地理角度分析
斯洛文尼亚虽然海岸线非常短,但它拥有一座相当重要的港口——科佩尔。

科佩尔港口的地位不亚于其北边著名的意大利港口的里雅斯特。虽然斯洛文尼亚小国寡民,市场并不广阔。但奥地利,匈牙利这些内陆国家的绝大部分海运货物也需要从科佩尔港登陆。港口生意为斯洛文尼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加深了斯洛文尼亚与中欧内陆国家的经济合作。
克罗地亚最后分到了南斯拉夫几乎全部的海岸线。但沿岸港口——普拉,扎达尔和斯普利特的经济价值一直没有体现出来,更多是扮演旅游景点的角色。

同时,克罗地亚对与斯洛文尼亚的边界一直存在争议,克罗地亚对边界附近的领土存在诉求。不过现在基本上已经和解。
塞尔维亚虽然沦为内陆国,但它也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塞尔维亚北部是广袤的平原,属于多瑙河中游的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对于地形多山的南斯拉夫而言,这无疑是一片沃土。

得益于多瑙河平原带来的黑土,塞尔维亚的农业非常发达。北部的伏伊伏丁那自治区有“东南欧粮仓”之称,是南斯拉夫最大的粮食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基地,距离贝尔格莱德也较近。
虽然同为自治区,但主要为匈牙利人聚居的伏伊伏丁那却长期安定,没有发生过什么冲突。这点与土地贫瘠资源缺乏的科索沃形成鲜明对比。

克罗地亚事实上也分到了伏伊伏丁那平原的一小部分,但规模显然无法与塞尔维亚相比。

波黑境内几乎全是山地丘陵,可利用土地相当有限。甚至海岸线也被克罗地亚和黑山堵得死死的。除了矿藏和森林资源丰富外其他发展条件相当有限。

曾经克罗地亚打算修一座大桥连接本土和被波黑的海岸线割开的飞地杜布罗夫尼克港,被波黑立马否决。如果修了,毫无疑问本来就用处不大的海岸线会彻底被堵死。
萨拉热窝自古以来便是战略要地,地处山地丘陵之中,地形险要,比如我们熟知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但地形同样导致萨拉热窝发展受限,以及对周边控制成本高。


从地缘与合作角度分析
斯洛文尼亚位于南斯拉夫最西北端,与意大利,奥地利(特别是奥地利在冷战中和南斯拉夫同为中立国)这些西欧发达国家相邻。冷战时期斯洛文尼亚贸易自主性较高,与意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相当密切。与其他西欧国家也签署了很多协议。

斯洛文尼亚是南斯拉夫所有加盟国中民族结构最单一的,87%左右均为斯洛文尼亚人,其他加盟国的斯洛文尼亚人分布也非常少,因此国内的集体凝聚力非常高。斯洛文尼亚战争只有十天,破坏也是南斯拉夫内战的各种冲突中最小的。再加上繁忙的科佩尔港,某种意义上,斯洛文尼亚的成功无法复制。
斯洛文尼亚加入了欧盟,欧元区和北约,深受西方接纳。
克罗地亚经济基础较好,虽然战争使克罗地亚饱受蹂躏,但克罗地亚人的顽强奋斗,外加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重建工作非常顺利。2003年克经济恢复至战前水平。
克罗地亚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没有使用欧元。即便如此,克罗地亚GDP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人均都处于欧盟国家的薄弱环节。只能勉强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塞尔维亚长期不受西方待见,从科索沃问题中可见一斑。塞尔维亚一直在积极准备加入欧盟,但欧盟对科索沃问题的态度令塞难以接受。入欧希望渺茫。如今塞尔维亚加强了与我国的合作,是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塞尔维亚近几年的经济增速较快,继承了上世纪南斯拉夫“巴尔干之虎”的美誉。
然而战争还是给塞尔维亚带来了巨大损失,时至今日塞尔维亚的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性增长的阶段,虽然前景较好,但想要摆脱欧洲贫困国家还任重道远。
波黑经济基础较差,同时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即使是现在境内的民族状况仍然最为复杂。目前波黑加强了与欧盟的合作,西方国家给予波黑大量援助。但以其宗教和经济来看无法加入欧盟。即便如此,波黑在货币上使用了可兑换马克,与德国马克等值。在马克被欧元取代后继续与欧元等值。
马其顿处于南斯拉夫的边缘地带,冲突较少,但经济基础薄弱,又是狭小的内陆国,深受经济恶化的影响。发展前景并不可观。
甚至在邻居关系上,马其顿因为名称问题与南边的希腊长期存在争议。最后19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与古希腊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马其顿王国区分。
亚历山大大帝:“我没你们这群没用的后人!”
值得一提的是,马其顿没有加入欧盟,但是第一个与欧盟签署《稳定和联系条约》的国家,另外马其顿还加入了北约。

经济差距带来的影响
不难看出,经济差距和民族差距是高度重合的,某地区富裕直接演化为某民族聚居区富裕,所以经济差距也成为了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南斯拉夫生产力水平较高,但很大程度上是靠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帮扶起来的。在分权制衡的关系上,由于铁托的管理过于松散,对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缺乏有效调节手段,只能采取“富区援穷区”这种无奈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这些较发达的地区对南斯拉夫中央极为不满,离心倾向加剧。
今天,南斯拉夫被肢解得七零八碎。穷的地方依然穷,富的地方依然富,经济差距还是那么悬殊。可能对于斯洛文尼亚来说,不用支援那些穷鬼了,真幸福。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失去了以前的援助可以寻找新的援助。可拼命只抱大腿,真的有用吗?
塞尔维亚还是最高兴的,因为长期被封锁的它,已经找到远在东方的新朋友了。

关于波兰球的图片转自贴吧,卫星图部分截取自谷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