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谌洪果:好人为什么受苦?

2022-05-16 09:06 作者:知无知的果老师  | 我要投稿



对超自然存在的最大挑战是恶的存在。恶是指那些作为痛苦、伤害或毁灭的源头或原因的事物。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为什么世上还有这么多的恶?为什么常常出现善没善报、恶没恶报的情形?这就是著名的伊壁鸠鲁悖论:如果上帝是全知的,他一定能预知恶;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他一定能及时阻止恶;如果上帝是全善的,他一定不会放任恶的发生。可事实上,这个世界充满恶和苦,这一残酷的现实表明,上帝并非全知全能全善的,进而可以否认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伊壁鸠鲁悖论经由大卫·休谟发扬光大,直到二十世纪又为麦基等无神论者系统运用,成为从逻辑上反驳有神论的最重要的论辩武器。针对这些质疑所做的护教回应,整体上构成了所谓的神正论(theodicy)传统,莱布尼茨是其开山者及重要代表。“神正论”一词是希腊语的组合,即上帝的正义,其宗旨在于为上帝是否公正辩护,其着力点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与邪恶苦难的现实并不矛盾,或者说,上帝容许恶的存在,背后有着更美善的理由。


对于恶的存在及其所导致的好人受苦、坏人享福的不公,中国的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也大为感叹并发出抗议。据司马迁记载:


伯夷叔齐两兄弟为了逃避当商王的苦差,躲到商的属国周那里,蒙受周文王患难收留之恩。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即位,于其父亲尸骨未寒之际,兴兵讨伐商纣王,遭致伯夷叔齐劝阻。他们反对的理由,一则为孝,即为父亲守孝为大;一则为忠,即臣子不应反叛国君。伯夷叔齐反对以暴制暴,向往尧舜禹那种和平交接政权的禅让方式。至天下归周,二人不食周粟,最终饿死首阳山。按理说,伯夷叔齐是典型的为义受苦,心甘情愿,所以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但司马迁不满于此,他借题发挥,为人间的苦难而困惑。司马迁问道,像伯夷叔齐这样仁义高洁的义人,却被饿死;孔子最为推崇的温良好学的弟子颜回,也穷愁潦倒,早早夭折;而盗跖之流,聚啸山林,杀人越货,竟以寿终。其他违法乱纪花天酒地之徒往往累世富足,而谨言慎行公正不阿之士常常遭遇祸患,天道怎能这样善恶不分?司马迁既疑惑又不甘,他议论说,无论怎样,人还是要执守真道,岁寒而知松柏,举世混浊而独醒,但他又不由自主地期盼天下君子都能如伯夷叔齐那样,因孔子这样的圣贤传颂而留下万古之名,否则泯然众人,白白受苦,多么遗憾。


司马迁敏锐意识到了苦难与正义的关联,也清楚这种难题在人世间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他自觉地指向了天问,指向了他矢志的“究天人之际”的层面,但他最终仍然止步于空泛的感叹,唯有寄希望于这些正义之人能青史留名,以弥补所受的苦难。但现实中很多好人白白受苦,被人遗忘,司马迁对此其实是无可奈何的。如果说有神论者在面对恶的存在时,还可以抱怨上帝的不公和无能,那么对于比司马迁更彻底的那些无神论者,当他们面对恶的存在,又该抱怨谁呢?以排斥信仰的方式,同样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恶的难题,我们还是需要从神正论的思路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下面我们提供的这个思想实验来自《约伯记》,它是从信仰角度拷问苦难与不公问题的巅峰之作:


约伯是东方的一个义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却因天庭中的一场赌博而遭受大难。撒旦对上帝挑衅说,约伯之所以信你,不就是因为你给他如此多的好处么?若剥夺他的所有,看他还信不信你。上帝为了证明约伯的信心,容许撒旦加害约伯。于是,约伯遭遇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他先失去全部家产,继而丧失十个儿女,最后自己全身长满毒疮,痛苦不堪,生不如死。约伯的心态也从坚信到怀疑再到抱怨上帝的离弃,最初他还宽慰地说“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随着苦难的加剧,他终于无法承受,诅咒说上帝让我如此受苦,不如让我“不出母腹而死”。约伯的三个朋友来探望他。围绕苦难与正义的问题,他们之间展开一系列的对话,朋友们的核心观点有二,一是上帝不会不公,因果会有报应,约伯一定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约伯完全否认这一点,坚持自己的无罪。二是劝约伯要相信上帝的慈爱和信实,受苦是一种考验,不能有任何抱怨,上帝一定会加倍给约伯好处。可约伯不服,坚持要与上帝辩论。最终上帝在旋风中带着巨大的神威出现,却根本不回应约伯的问题,反而以排山倒海之势质问约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上帝历数他创造的庄严和奇妙,显示他的权能和智慧,责怪人们“用无知的言语使他的旨意晦暗不明”,也斥责约伯“定上帝的罪,好显自己的义”,意思是约伯如此渺小,哪有资格与上帝争辩公义何在。最终约伯承认,“我知道你万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拦阻。我所说的我不明白,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我从前风闻有你,如今亲眼看到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受苦时对你的抱怨。”还在痛苦中煎熬的约伯恢复了对上帝的信心。后来上帝加倍地赏赐约伯,让他颐养天年。


《约伯记》冷峻地表明,最坏的事情会降临到最好的人身上。仅仅因为魔鬼与上帝在天庭中的一场无厘头的赌注,约伯就遭受了无妄之灾。可是,尽管约伯的朋友为上帝的公义辩护,但最终上帝却认为约伯的态度更能体现出对上帝的信心。信仰从来不排斥怀疑。但是,《约伯记》不仅没有直接回答恶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带给我们更多的困惑,比如难道约伯最终信服上帝,仅仅是因为上帝展现的强悍的威力吗?如果这样,上帝就既是不讲道理的暴君,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暴君,他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却仍然纵容魔鬼肆意而行;还有,即使约伯后来得到更多的赏赐,但他所遭遇的恶与不公,尤其是他死去的儿女,他跟亲人的关系的巨大伤害,这些人格化的情感关系一旦失去,是怎么也无法弥补的。


可是,反过来,我们也有必要思考:为什么上帝会接受魔鬼的赌注?我们认为是儿戏的那场赌注,却可能说明人的信心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善恶交战会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善要从根本上战胜恶,并不是从力量上消灭对方那么简单。此外,约伯重新恢复对上帝的信靠,其理由并不是基于将来的好处,而是他深刻地认识到上帝对他的爱。对于约伯来说,苦难虽然仍是奥秘,但苦难却是信心的不必可少的功课。透过约伯的受苦,我们不再执着于自我的标准,而是借助信仰的桥梁,穿越历史和空间的限制,多了一双审视世间邪恶与不公的眼睛。


注:本文选取自《谌洪果·思想实验五十讲》第四十八讲。

谌洪果:好人为什么受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