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少阳病
少阳病的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苦为火之味,五脏六腑有火都可能引起口苦,少阳胆腑是内藏精汁,其味极苦,少阳胆有郁火,火性是炎上。
咽干—少阳郁火伤津。
目眩—少阳郁火循经上扰清窍,少阳胆腑有火,循经上扰清窍。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两耳无所闻—耳聋,少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
目赤—既可以是少阳经气被郁,也可以是胆腑郁火上扰,经证,腑证都可。
胸中满[men4]—少阳经脉受邪,少阳经气不利。
烦—心烦,指的是少阳郁火循经上扰心神,这属于少阳腑热。 既有经脉受邪的证候,也有胆腑郁火循经上扰心神的证候,体现了少阳病经腑同病的特点。
吐下则悸而惊—吐下以后,伤心气,心虚则悸;伤胆气,胆虚则惊。
伤寒,脉迟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脉弦细—弦是主少阳气郁。
头痛—偏头痛,邪在经,少阳经脉行于头身的两侧,少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筋脉拘挛、气血失和。
发热—胆腑郁热,少阳病的热型有两个,当寒邪在经的时候,正邪分争,互有进退,即往来寒热,但是当邪郁胆腑的时候,这个邪气就完全化热,因为少阳是藏相火,邪入胆腑,邪气从阳化热,所以它就不是往来寒热了,它就是持续的发热。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对于少阳病来说,发汗不能驱除少阳经脉中的邪气,只能伤少阳的正气,或者伤了人体的阴液,津液被伤,邪气化燥就会成实,于是乎就使少阳之邪内入阳明,出现了谵语,谵语是胃中燥热盛的表现,这属于胃,如果通过饮食调节,通过自身的康复机能的调节,胃气调和了,这个病就好。
胃不和,烦而悸—如果胃不和的话,出现"烦而悸",悸显然是发汗以后,伤了心气的表现,心气被伤,心神不宁,就出现了心慌、心跳。这个烦既有胆热扰心,又有胃热扰心。胆热扰心、胃热扰心就出现了烦。
一、小柴胡汤(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往来寒热—寒邪在少阳经,而少阳为小阳,其抗邪的能力较弱,这就出现了正邪分争、互有进退。
胸胁苦满—少阳经是布胸胁的,少阳经别也是布胸胁的,这正是少阳经脉受邪,少阳经气不利。
嘿嘿不欲饮食—少阳受邪,疏泄失司,胃气失和。
心烦喜呕—心烦是胆腑郁火上扰心神,因为足少阳经别和心相通,所以胆腑郁火上扰心神有心烦。胆火最容易犯胃,肝气最容易犯脾,胃气上逆。
或胸中烦而不呕—胆热上扰;不呕是胆热没有犯胃。
或渴—胆腑郁火伤津。
或腹中痛—木郁土壅、脾络不和,脾主大腹,肚子痛责之于脾,脾络不和,气滞血结,出现了腹中痛。少阳兼夹太阴里气不和,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胁下是少阳经所过的部位,胸胁苦满是少阳经的气机不利,这个胁下痞硬是气血郁结。
或心下悸—三焦水道不调,三焦水道不调就容易生水、生饮,于是乎水饮凌心。
小便不利—三焦水道不调。
或不渴—没有明显的伤津液。
身有微热—太阳表证,可兼有太阳表气不和。
或咳者—三焦失调,小便不利以后就有水饮邪气内生,水邪犯肺。
少阳病的四大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胸烦不呕除夏参,萎实一枚应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
萎根清热且生津,再加四两功更巨。腹中痛者除黄芩,芍加三两对君语;
胁下痞硬大枣除,牡蛎四两应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
外有数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咳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
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柴胡40克,黄芩15克,人参15克,半夏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四枚。
柴胡解经邪,解表;黄芩是清热药,可以清腑热;半夏和生姜辛散,疏肝解郁、疏理少阳气郁,助柴胡以解郁,化痰、消饮、去水,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一个是助少阳正气以袪邪,这三个补气的药在柴胡的带领下,它可以助少阳的正气,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抗邪能力不足。在柴胡的带领下,可以助少阳的正气来袪邪,这是第一个作用。第二个作用是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寒而不凝、温而不燥、补而不腻。
柴胡解热, 20克,30克,量太少了不行。柴胡要疏肝,10克就够了。逍遥散里的柴胡不要用20克、30克,要疏肝的话,10克就够了。用柴胡升阳,5、6克就够了。补中益气汤里的用升麻、用柴胡,柴胡量就不能大,3-6克不要再多了,在补气的基础上升一升阳气。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
现代应用:1.治疗发热性的疾病,治疗各类型发热性的疾病。
2.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炎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再加一些清热解毒的药像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垂盆草、叶下珠,这是人们认为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的一些药物,再加一些血分药物,像茜草、土鳖虫,抗肝纤维化。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囊息肉经常用小柴胡汤。比方说胆道结石、胆囊炎的,经常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金钱草,加海金砂,加郁金,加鸡内金。慢性胰腺炎也经常用到小柴胡汤,通过疏肝解郁,利胆和胃的方法,来达到缓解慢性胰腺炎的症状,改善胰腺功能的效果。各种慢性胃肠炎,你看小柴胡汤适应证或见证中可以有腹痛,甚至可以有下利,而它常常见到不欲饮食,它的适应证还见到喜呕,这都是胃肠系统的病。在消化系统的这些器官的疾病,小柴胡汤用的机会很多。
3.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因为柴胡这个药它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通过疏肝解郁,通过疏利肝胆就可以调畅气机,气机调畅就可以调畅情志,所以用小柴胡汤治疗神经官能证,治疗精神抑郁证,治疗各种神经证,像神经性多食证、神经性多食证厌食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证都有一定的疗效。
精神抑郁证:第一组症状:情绪低落、精神抑郁,郁郁寡欢、兴趣减少。第二组症状:食欲减少,全身重度的乏力,有自杀想法。第三组证候:思维迟钝。第四组症状:动作迟缓。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抗邪能力差,就容易感受外邪。,实际上也是其他六经病的成因。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和正气相争,胁下少阳所过,少阳本经直接感受外邪而发病。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寒在经、正邪相争,寒邪占优势就会感到恶寒,当少阳阳气蓄积力量奋起抗邪,阳气占优势就不恶寒而发热,正气时进时退。
嘿嘿不欲饮食—胆腑受邪、少阳气郁、情志不爽的一种表现。少阳气郁、胃气不和的表现,没有食欲。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解释少阳喜呕的病机。克我者为高,我克者为下。木和土的关系,木为高,土为下,因为是木克土。少阳胆腑有病,最容易影响胃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使呕也"。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吃了小柴胡汤,少阳邪气已经解除了,仍然有口渴,这说明有一部分少阳的邪气已经传入阳明,阳明热盛伤津,就出现了口渴,按照治疗阳明热盛的方法去治疗,这就叫以法治之。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这是邪在少阳经,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
干呕不能食—是胆腑有热,提示了邪在腑,又是经腑同病的特征。
往来寒热—是寒邪在少阳经。
尚未吐下—如果没有经过误治的话。
脉沉紧—少阳的主脉还可以是沉,沉也主气郁,紧脉是血管紧张度增高,弦脉也是血管紧张度增高,所以这里的沉紧实际上就是沉弦。弦也是气郁,也是肝郁、胆郁,沉也是气郁。
小柴胡汤适应证我们就把舌像也补充进去了。其它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者脉沉紧,或者脉弦细,舌苔白,这就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证、脉象、舌像都有了。
二、小柴胡汤其他适应症
(一)少阳不和兼太阳表证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中风—是指的太阳伤寒或者太阳中风。
却复发热—又出现了发热。原来有发热,等寒战的时候,就没有发热了,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这个发热是正与邪争的表现。
汗出而解—见到发热,随后汗出热退,病就好了,这个汗是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
(二)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发潮热—有潮热,才说它是阳明病。"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言外之意说,见到潮热,很可能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
大便溏—首先它不是大便燥结;如果是热结旁流应当是下利清水、色纯青,而这里只是大便溏。并没有出现阳明燥结、大便秘结的,或者有燥屎的这种特征。如果还怕辩证不准确,那就看看小便,"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小便次数偏多的、量偏多的,这是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所以通过看到病人的小便量增多,就知道阳明燥结已成。
胸胁满不去—这正是太阳经气不利,少阳经脉有邪的表现,而且强调了胸胁满闷而不能缓解,强调了少阳枢机不利的证候,经气不利的证候偏重。
与小柴胡汤—用和解少阳、畅达枢机的方法就可以疏达阳明郁热,因此用小柴胡汤就可以了,所以小柴胡汤是一个解热的很好的方子。
(三)少阳不和兼阳明不大便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胁下硬满—这是少阳经中有邪、少阳经气不利。
不大便而呕—少阳三焦失畅,津液不能够输布下达,肠道失润的不大便。那个呕吐,是少阳病,是胆热犯胃。
舌上白苔者—说明这不是阳明燥结,只是三焦失畅,津液不能够输布下达,肠道失润。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小柴胡汤有畅达三焦的作用,上焦通达了,上焦为水之上源,津液就能够得以向下输布,胃肠就能够得以滋润,所以说"胃气因和",胃肠之气就达到了调和的状态,大便当然就解出来了,这就是小柴胡汤可以通大便的道理。小柴胡汤为什么可以解太阳表邪呢?这就是上焦得通,上焦是营卫之气宣发的场所,上焦得通、营卫得布,营卫得以输布,营卫和,然后自然就会达到汗出表邪排出体外的效果,这就是小柴胡汤之所以可以通便,之所以可以解表,之所以可以和里,之所以可以和表道理和原因所在。
(四)三阳同病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一个外感病四五天的时候,也不是
身热,恶风—这应当是太阳表证。
颈项强—颈是脖子的两侧,项是脖子的后部,后项部拘紧不柔和是太阳经脉有邪,太阳经气不利。颈部是脖子的两侧,既是少阳所过的部位,也是阳明经所过的部位,脖子两侧拘紧不柔和提示了少阳经脉和阳明经脉有邪,少阳经和阳明经经气不利。
胁下满—胁下是少阳所过的部位,胁下胀满提示了少阳经有邪,少阳经脉不利。
手足温而渴—阳明主四肢,太阴也主四肢,手足温而不渴的,属于太阴有邪;手足温而渴的,属于热在阳明。这个渴当然属于阳明热盛伤津的表现。"手足温而渴"是热在阳明。
(五)阳微结证
伤寒五六日,微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一个外感病或者说太阳伤寒病到五六天的时候,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
头汗出—三焦热郁,热郁在体内,它就不得向外发越,因此身上就没有汗。郁热上蒸,见到了但头汗出。
微恶寒—太阳表证。
手足冷—是阳郁于里,阳气郁于体内而不能外达于四末。
心下满—这是少阳气郁。心下少阳经分支所过,少阳气郁有心下满。
口不欲食—胆腑疏泄失调,胃气失和的表现。
大便硬—是阳明热结。既然叫阳微结,应当是指的三阳气机的郁结,同时也指的大便的干结,所以这里的"大便硬"是阳明有热结。
脉细—应当是沉细,这个沉细的并不主阴虚,它是主阳气内郁,气血内伏,所以血管细而不扩张,阳气内郁,气血内伏,伏是潜伏的伏。
此为阳微结—说这就是阳微结证的临床特征。
必有表,复有里也—既然有太阳表的微恶寒,又有阳明里的大便硬。当然中间少阳枢机不利、少阳气郁的这些症状,像头汗出,像心下满,像口不欲食,这是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这样的阳微结的证候,
脉沉,也在里也—主气郁啊,阳气郁在体内,脉就沉。"阳微结"有脉沉,作鉴别的话,脉沉这也可以主里啊,所以他提出来"也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把这个汗出解释成阳虚,如果是沉脉主里阳虚,汗出是阳不摄阴,你把前面的那个脉沉细解释成阳虚,把那个头汗出解释成阳虚、阳不摄阴可以不可以呢?
假令纯阴结—纯阴结就是三阴气机的凝结,其中特别是少阴气机的凝结为主。假若你把上面的头汗出和脉沉看成是纯阴结的话。
不得复有外证—那就不应当有外证,不应当有太阳病,
悉入在里—应当全是里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是上面的证候呢去是有一部分是表证,有一部分是里证。这个半在里半在外,是在《伤寒论》中唯一提到了半在里半在外的一处,
虽脉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沉紧或者沉细,它不是少阴的纯阴结,它不是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之所以这样,阴证是没有汗出的。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现在有头汗出,少阴病不见但头汗出,只有少阳三焦热郁的时候才可以见到但头汗出。
可与小柴胡汤—应当用小柴胡汤通过和解少阳的方式来外和太阳,内调阳明阳明。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三阳同病是一回事,只不过这一条所说的三阳气机的郁结是一个轻证而不是个重证,所以把它叫做阳微结。吃了小柴胡汤以后,气机得以畅达。如果身上还不爽快的,这个时候不要再用药了。
设不了了者—吃了小柴胡汤以后,身上还不爽快的,那就等着,因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需要一定的时间,津液向肠道的输布需要一定的时间,身上还不爽快,暂时不要用药,等到津液能够输布了,肠道能够滋润了,"得屎而解",大便通了,这个阳微结的证候就会缓解。所以吃了药以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不是说立竿见影就会好的。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阳微结,阳微结实际上是三阳同病的一种轻度的证候,其中以大便硬为一个突出的表现,这又提示了小柴胡汤可以通大便。如果舌红苔黄燥,舌面干,那你就用大柴胡汤;如果舌苔白,甚至水滑,那你不能够用大柴胡汤,只能够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适应证我们就把舌像也补充进去了。其它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者脉沉紧,或者脉弦细,舌苔白,这就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证、脉象、舌像都有了。
(六)少阳兼里虚(少阳病兼有太阴里虚的,应当先补太阴,后和少阳)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脉涩—阳脉是轻取,轻取脉涩,提示了气血不足,脉气不能充盈,所以出现了涩滞不流畅的现象。
阴脉弦—脉沉取有弦像,即脉沉弦。阴脉就是沉取,弦,这正是少阳气郁,也就是沉弦,提示了有少阳气郁。气血不足,这是脾虚所造成的,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气血不足,就提示了脾虚。脉沉弦提示了少阳木郁,这就容易导致木郁乘土的这种病机变化。
法当腹中急痛—这样的病机,理应当出现腹部拘急疼痛这样的临床症状。木郁乘土,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再加上木旺土虚,木来乘土,这是一个虚人外感。
先与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既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腹中拘急疼痛,这两个症状病位不在一个地方,临床表现也完全不同,之所以可以都用小建中汤,就是因为它们两者之间的病机是一样的,气血两虚。
不差者—不是说的腹中疼痛不差,而指的少阳邪气不解,再给他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尽管有人参、甘草、大枣这三个补脾的药,但是它毕竟是以柴胡、黄芩、半夏、生姜这些驱邪的药为主,它还是一个驱邪为主的方子,而不是扶正为主的方子,因此对虚人又兼有少阳不和的话,还是应当先补里,先建中的。
少阳病兼证
一、柴胡桂枝汤证(少阳病兼太阳表)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伤寒六七日—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邪气就会传经,传到哪一经呢,从临床症状来看。
发热、微恶寒—是邪气还在表,表邪生重不重呢,不重,只是微恶寒。
支节烦疼—四肢关节剧烈的疼痛,这提示了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属于表,所以脉应当是浮的,因为四肢是表啊。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脉应当是浮。
微呕—这是胆热犯胃,少阳热邪不重,只是轻度的呕吐。
心下支结—胆气内郁,因为少阳经的分支布于心下的,所以胆气内郁,气机不利,又是经腑同病。少阳邪气不重。
柴胡桂枝汤主之—有支节烦疼这个症状,光用小柴胡汤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配合桂枝汤,因为桂枝汤它有疏通经络,缓急止痛的作用。它有桂枝、甘草疏通经脉,它有芍药和甘草缓急止痛。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桂枝8克,黄芩8克,人参8克,甘草5克,半夏8克,芍药8克,大枣两枚,生姜8克,柴胡20克。
桂枝、甘草:补心阳的,以柴胡为首的,加上辛温的生姜、半夏,它们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现代应用:1.各类发热性的疾病,伴有四肢关节剧烈疼痛的,光用小柴胡汤不行,要和桂枝汤一起用。
2.各类消化系统的疾病,又伴有痹证的,伴有关节疼的。
3. 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精神抑郁证:柴桂温胆定志汤,用柴胡桂枝汤来振奋心胆阳气,用定志小丸(人参、茯苓、菖蒲、远志),有党参、有人参、有茯苓,重证的病人用人参,轻的病人用党参,人参、茯苓这两个药是补气养心的药,茯苓有强心的作用,菖蒲、远志有除痰,宁神的作用,用温胆汤化痰浊,醒神窍。抑郁证失眠的病人也常常加炒枣仁,再加龙骨、牡蛎。 老年妇女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见到全身窜痛。
4.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痹证,或者甚至痛风又兼有气郁的,也可以用柴胡桂枝汤。
5.治疗脂膜炎,脂膜炎这种病以皮肤泛红,皮下有结节,伴有发热、怕冷、乏力,甚至是肢节酸疼,四肢关节酸疼。
6.治疗不安腿综合证。讲芍药甘草汤的时候,这种病人是四肢酸疼,其中尤其是两下肢酸痛,既有阳气不能通达,血虚失养,又有肝气郁结的。
二、大柴胡汤(少阳病兼阳明里实)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
胸胁满—少阳经气不利。
呕吐—胆热犯胃;这显然是少阳经腑受邪、经气不利的证候表现,经腑同病。
日晡所发潮热—典型的阳明里实证的热型,这就是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
已而微利—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有轻度的下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这原本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一,之所以可以用大柴胡汤泻下,是因为他没有大便。
四个症状: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不大便,舌苔黄燥,这就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热结在里—是热结在阳明。
复往来寒热—少阳经有寒邪,正邪交争,互有进退,才出现了往来寒热,因此这里的证候也是一个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当然要用大柴胡汤来治疗了。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一:是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太阳病,邪气已经离开太阳经十多天了,泻下两三次,又过了四五天,柴胡汤证仍然在,继续给他用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是少阳兼有阳明里实。心下急这个症状,应当是小柴胡汤适应证的那个心下支结的这个症状的加重。少阳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躁成实。邪热与胆腑精汁相合而形成少阳胆腑热实证。
郁郁微烦—这是邪热和胆腑的精汁相合,邪热就内收、内敛、内聚,因此表现不了更多的烦。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二:胆腑的热实证。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急性发、急性胰腺炎
大柴胡汤用小柴胡汤来清解少阳的热,但毕竟是热已经和胆腑中的精汁相结而出现了实像,所以才加了大黄,加上枳实使胆腑的实热邪气通过肠道排出体外,你要给邪气以出路啊,胆汁它就是排入肠道的啊,排入十二指肠的啊,所以胆腑的实热邪气也用大黄、枳实,通过消化道来排出体外。用芍药显然是养血柔筋,缓急止痛。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外感病,有发热,出了汗之后,发热并没有缓解。
心中痞硬—这是少阳实热邪气郁结于胆腑的表现,呕吐是胆热犯胃,
呕不止—胆腑实火犯胃,胃气上逆,必然呕吐。
下利—胆腑实火下迫肠道就出现了下利。
大柴胡汤治疗胆腑热实证。特别注意阳明病,其人呕多,不可下;也特别注意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下,所以我们绝不能把呕不止、心下拘急疼痛当成阳明腑实证的临床表现。
阳明病,发汗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三:代承气汤用以治疗阳明腑实证和杂病的腹满,杂病腹满之实证。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这就是小柴胡汤去掉了人参和甘草,把两个补气的药去掉了,它加了芍药,加了枳实四枚。它一定要用大黄。大黄和枳实是半个承气汤,或者说是半个大承气汤吧,再加芒硝和厚朴,这不就是大承气汤吗?加芍药,养血柔筋,缓急解痉,所以从方药组成来看,它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它肯定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它又加了半个大承气汤,那它肯定有清泄阳明的效果,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四:治疗差后复发热而脉沉实者。
病后复发热,脉浮的,发汗用桂枝汤。病后复发热,脉沉实的应当用下法,不用承气汤,而用大柴胡汤。脉不浮不沉的,通通的用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五:治热厥属于里热实证者。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热厥里热已成实,用大柴胡汤。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两二大黄,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小柴胡汤去掉人参和甘草两个补的药,加了芍药、大黄和枳实所组成的。大柴胡汤适应证的一个很主要的临床特征,它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现代应用:1.大柴胡汤治疗重证急性肝炎常常加茵陈,茵陈可以用到30克、50克、100克,这是一天的量。
2.治疗急性阑尾炎,加冬瓜子、桃仁、苡仁。
3.治疗单纯性肠梗阻。大承气汤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这是热病,治疗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的,是单纯性的肠梗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则痛"
4.急性胰腺炎:清胰汤:柴胡、黄芩、芍药、大黄、黄连、木香、元胡、芒硝。
5.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和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对于胆囊结石排石效果比较差。胆道结石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寒战高热、胆绞痛、黄疸。用大柴胡汤加芒硝、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四金汤,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它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疼痛重的,胆绞痛重的,可以加元胡,加川棟子(金铃子散)。川棟子里头有川棟子素,胃溃疡能够引发胃痛,用元胡可以,用上川棟子他疼痛会加重。蒲黄五灵脂也是一个止痛的小方,但是五灵脂这个药,煮在药汤里头又臊又臭,所以五灵脂不用,川棟子也很少用,关木通是马兜铃科的植物,会导致肾功能的衰竭。
三、柴胡加芒硝汤(误用辛热的泻下药后,大便虽然通了,热邪没有去)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胸胁满—少阳经气不利;
呕吐—胆热犯胃;这显然是少阳经腑受邪、经气不利的证候表现,经腑同病。
日晡所发潮热—典型的阳明里实证的热型,这就是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
已而微利—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有轻度的下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这原本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一,之所以可以用大柴胡汤泻下,是因为他没有大便。
今反利者—现在这个病人反而有轻度的下利。
知医以丸药下之—知道别的医生用过泻下的丸药。
此非其治也—这就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前面有日晡所发潮热的这个症状,所以潮热这个症状是里实证的表现。现在大便通了,阳明实热没有去,是先泻下,还是先解表。现在阳明有里实热,又有少阳邪气,所以先解外。因此"先宜服小柴胡汤"先和解一下少阳,如果阳明郁热得以清解,那就不用再治了。和解完少阳以后,仍然有潮热,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加上一味芒硝来泄热。
小柴分两照原方,二两芒硝后入良,误下热来日哺所,补兼荡涤有奇长。
芒硝这个药,它是一个盐类,它溶于水,但是不被肠壁所吸收。冲服进入胃肠道以后,它在胃肠道形成了高渗状态,就促使胃肠道的粘膜分泌大量的液体进入肠道,这样在分泌液体的过程中,就把体内的毒热,体内的毒素,缓缓的渗入肠道排出体外,这就是芒硝泄毒热的作用所在。仲景用芒硝的目的,不在于通便而在于泄热。这就提示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加甘草。它的主要宗旨是泄热的。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不和兼有太阴脾虚)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个外感病五六天的时候,用了发汗又用了泻下伤脾阳,可能出现便溏。
胸胁满微结—这是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经有邪,少阳经气不利。
小便不利—三焦气机失调,也是少阳气郁的表现。
渴而不呕—口渴是津液耗伤的结果,有津伤;"不呕"说明这个少阳的热邪没有犯胃。
但头汗出—三焦热郁。由于热郁三焦,热不得外越,所以身上没有汗。阳热上蒸而见到头部出汗,这是我们又遇到一个但头汗出的证候。
往来寒热—是邪在少阳经,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所以见到寒来热往,热来寒往。
心烦—胆热循经上扰心神,同样体现了少阳受邪,经腑同病的临床表现。
为未解也—这是病没有好。
基本病机是少阳不和,三焦失畅。少阳不和,三焦失畅,津液不足,中阳受伤。在柴胡桂枝干姜中,它用了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以药测证,推测出来的。如果要补充临床症状的话,它应当有便溏。所以我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张方子,这里头有柴胡和黄芩,它是清解少阳的。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柴胡、黄芩—清解少阳、解经邪、清腑热、畅气机、清郁火,针对少阳病的两大主要特征;干姜、甘草(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的,和解少阳,温补脾阳;桂枝—来生津止渴;牡蛎,牡蛎—散气机之凝结。
现代应用:抓住三个症状:第一抓肝胆有湿热,肝胆有气郁。胁痛,胸胁胀满。第二抓脾阳不足、脾气虚。便溏,大便溏薄。第三就抓津液不足。口干,口渴。胁痛、口渴、便溏。
现代应用:1.慢性肝炎,湿热毒邪内郁,所用的基础方是柴胡12克,黄岑12克,土茯苓10到15克,茵陈12到15克,20克,风尾草12到15克,草河车10到15克,叶下珠10到12克,叶下珠对乙肝病毒的比较好的抑制作用。风尾草,草河车中去掉一个药可以不用,因为这些药它的性味大体相仿,都是苦寒的,都是清热利湿的,叶下珠用到10到15克,垂盆草,对乙肝的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炙甘草保护中焦,保护胃气,清热利湿,疏郁解毒,这是个基础方。兼有血瘀,一个是胁部刺痛,肝区刺痛,γ球蛋白升高,这也提示了有血瘀的指征,加红花克,茜草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如果有早期肝硬化的倾向,再加土鳖虫,土鳖虫又叫土元,加10克,泽兰10克,泽兰利水又化瘀,生牡蛎30克,鳖甲克,或者配着服用鳖甲煎丸,来增强化瘀软坚消癥的效果。还加莪术,白术。莪术这个药大家都知道是破血逐瘀的,它有一定的抗肝肿瘤的作用。如果兼有湿毒凝结,面色黧黑而有油垢,这是湿毒,肢体腰背酸胀,苔腻不脱,舌苔厚腻,在基础工业方上加生石膏10克,量不重,寒水石10克,量也不重,滑石12克,竹叶12克,银花10克,是个甘寒的、清热的、行湿的、化浊的这样一组药。如果兼有脾虚便溏,当然这个脾虚便溏是轻度的,肝胆湿热未退,兼有轻度的脾虚便溏,那就在前面的基础方上,加茯苓克,白术10克。基础方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交替服用。如果拉得比较重的,就直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来治疗。
2.治疗糖尿病。有一个主证是口干、口渴、津液不足,当糖尿病的病人主证见到口渴,见到便溏,见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增强养阴生津药的份量,加生地,玉竹,麦冬,甚至可以养肾阴,加山萸肉,养肺阴加沙参,五味子等等,也可以加人参,气阴双补。
3.治疗慢性结肠炎。以腹泻为主要特征,伴有口干,津液不足的临床表现,又可以伴有胸脘痞闷,腹痛。腹痛是脾虚,脾络不和,胸脘脾闷是少阳气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白术加山药。如果这种慢性结肠炎有过敏现象,甚至把它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痛泻要方,就是陈皮、白芍,防风白术,再加乌梅,或者加藁本,藁本可以头目的风邪,也可以治肠道的风邪,所以痛泻要方里头用防风,可以治外在的风邪,也可以治肠道的说拉就拉,说痛就痛的肠道的风邪,所以防风和藁本都可以用于结肠过激综合证,过敏性结肠炎等等,但是药量不要大,药量一大就走表,顶多用6克。
4.治疗乳腺增生、肋软骨炎。抓三大主证,胁痛、口干、便溏。我们前面讲的是肝炎有胁痛,糖尿病有口干,结肠炎有便溏。现在所说的乳腺增生,肋软骨炎,都有胸胁的疼痛,这不是内脏的病,而是胸壁之外的病,同样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乳腺增生,肋软骨炎胸胁的疼痛,伴有口干,便溏的,你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但是要加软坚散结的药物,比方说夏枯草、昆布、海藻,还要加重牡蛎的用量。
5.治疗热病。比方说治疗疟疾,寒多热少的。治疗疟疾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加重干姜的量,斟酌去掉黄岑。
6.也可以治疗热入血室。热入血室证应当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对于有些热入血室证在寒热交作的基础上又有太阴脾虚的。
7.治疗胸膜炎,胆囊炎,有发热但要伴有便溏,伴有口干。
8.可以治疗感冒,感冒发热兼心脾慢虚,为什么在这里加了心?因为它有桂枝和甘草是补心慢的,而甘草和干姜是补脾阳的。所以感冒发热兼有心脾慢虚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疗效很好。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少阳病兼心胆不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下之—一个外感病人,病程已经超过了七天,一个自然病程已经结束,所以病证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医生误用了下法。
胸满烦惊—少阳经有邪,少阳经气不利。郁火扰心,胃热上蒸。心神被扰,胆气被除数伤。
小便不利—是三焦不畅。
谵语—提示了阳明有热。
一身尽重—提示了热邪弥漫三阳经,三阳经气机不利。
不可转侧—热壅气机。
病机是邪气弥漫三阳,而以少阳郁热为主,又兼有心神被扰的"烦惊",这样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病机,所以在治疗上就用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方法。
参芩龙牡桂丹铅,芩夏柴黄姜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它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大枣,没有用甘草,是小柴胡汤去掉了甘草,来和解少阳,畅利三焦是用的桂枝和茯苓,它不是有小便不利,这样三焦气化不利的表现,桂枝和茯苓,来畅利三焦。桂枝通阳化气,茯苓畅利三焦、利水。大黄来清泄阳明,因为它毕竟有谵语,有胃热,用大黄来清泄阳明。龙骨,牡蛎和铅丹这三个药来重镇安神。铅丹是铅的氧化物,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一定要用布包煎,量不要超过10克,不要让药粉直接入口,也不要久服,可以引起急性铅中毒,如果用药用的时间太长,可以引起慢性蓄积性铅中毒。用生铁落来代替,它同样有镇肝的效果,它是铁的氧化物。 共同组成的这个方子,就具有和解少阳、畅利三焦、清泄阳明、重镇安神的作用。它在精神方面涉及到心胆不宁,有心烦,有惊悸,这是心胆不宁。
现代应用:精神狂躁证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妇人中风—你看这是个太阳病,
发热恶寒—这是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
经水适—是月经刚刚来,就得了太阳中风证,
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热除是表邪没有了,表证的发热消退了
脉迟,身凉—脉由原来的浮而数现在变迟了,这说明在表的邪气入里了,发热退了,脉也就变慢了。发热退,在表邪气入里。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热入血室,血热互结以后阻遏了肝经的气血,使肝经气滞血结,所以出现了胸胁下胀满疼痛,像结胸这样叫做血结胸。
谵语者—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表现,它的临床特征是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热入血室证是影响到肝经的气滞血结为实。
热入血室证影响到肝经的气滞血结。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用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是月经刚断,血室空虚。这个时候得了中风证,过了七八天,它的热型发生了变化,寒热交作,一会儿发作,一会儿不发作,这叫发作有时,就是时作时不作。热入血室,瘀热相结,影响了少阳经经气的畅达,瘀热阻遏了少阳经气,使少阳阳气不能够温煦长养,就出现恶寒,少阳阳气奋起抗邪,就出现了发热,因此就出现了寒热交作的情况。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血结以后导致的寒热如疟;
这种情况光用小柴胡汤调和气分是不行的要加血分药,丹皮、赤芍、茜草,这是常用的。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月经刚来的时候得的外感病,这就趁血室之空虚,外邪入里,形成了热入血室证。
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这就补充了血热互结,影响肝经气滞血结并且血热上扰,肝不藏魂。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为什么要提出来无犯胃气?因为阳明腑实证有谵语,这个谵语不是日晡所发潮热的时候谵语,而是暮则谵语。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类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
阳明病,下血—邪气来自于阳明,是阳明之热趁血室空虚的时候,内入血室,和血相结。
谵语者,此类热入血室—和血相结以后,血热上扰,肝不藏魂,出现了暮则谵语。热迫胞宫之血妄行,月经量增多。热迫血行,经量增多。
但头汗出—血热互结,热不得越。
刺期门—影响了肝经气滞血结,有胸胁下硬满疼痛如结胸状这样的临床表现,用刺期门穴的方法随其实而泻之,它是个实证,所以我们就用放血的方法来泻实,放血以后还可以出现濈然汗出则愈。那个热呢还可以从表而散,汗出了以后,热邪还可以从表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