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装江苏”这个梗的一点理性思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8043245/answer/3046244556)
结论放在开头——“散装江苏”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在娱乐至上的互联网狂欢中被无限炒作放大的地域梗。
讨论这个问题前需要明确一件事,那就是到底什么才是“散装”?
其实很简单,“散装”描述的就是县不服市的现象。这需要先科普一下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暂不考虑港澳台地区,下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并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宪法只规定了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理论上一个省内所有的县和设区的市都是归省管辖的。
但是问题就来了啊。一个省下辖的县市往往有几十上百个,这么多的县市会产生极其繁重的地方事务,省里很难直接管得过来呀。
于是就把省划分为若干大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派出机构,管辖区域内数量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县市(一般是几个到十几个)。这就是共和国早期的专区,也是今天地级市的雏形。
后来,各专区在1970年变更为地区。在八九十年代“市管县”的改革大潮中,各地区纷纷撤地设市。今天全国除黑龙江、新疆、西藏还有地区的建置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改成地级市。
换言之,地级市本质上来源于省府的派出机构。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城市”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而更接近于“一片涵盖城区、集镇和农村的土地”。
以强县弱市的典型代表——江西宜春为例。
“宜春”这个地名在历史上长期指代的都是宜春县,也就是今天的袁州区。
建国初期,宜春县和其他十几个县一起被划分到同一专区,因为行政公署驻地在宜春,所以称之为宜春专区,这个专区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地级宜春市。
这是“宜春”之名第一次被用来指代这么大一块地盘。对于宜春市下面的那些县——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奉新,人家千年以来一直是奉新人不是宜春人,现在突然莫名其妙成了宜春人——你说他们能立刻接受吗?
如果下辖的县经济实力还很强,不怵市区,那这个县对地级市就更离心离德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宜春市的丰樟高。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市区的实力远远强于各县,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县对市的不认同。
比如武汉的几大郊区,江夏、蔡甸、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估计没有人会说自己不是武汉人吧。
大兴、顺义、昌平、怀柔、平谷、延庆、房山、通州、密云、门头沟,也没有不认北京的吧。
有人说,你举的例子都是大城市啊。
不要紧,你可以去南康、上犹、崇义、大余、信丰、全南、龙南、定南、寻乌、会昌、安远、兴国、于都、宁都、石城、瑞金这些地方问问,谁不认同自己是赣州的。
或者去五河、怀远、固镇打听打听,谁不认为自己是蚌埠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地级市下辖的大部分县都服服帖帖,但是少数经济实力很强或者文化与市区有差异的县不认地级市。比如德阳和广汉、孝感和汉川、上饶和鄱阳,就是这种关系。
所以说,“散装”是全国都存在的现象,包括江苏。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江苏本身。这个省的发展是出了名的均衡,大部分县都没有和地级市市区拉开很大的差距,自然县不服市的现象也格外明显。
但是地级市不认省,是不太可能的。苏州不是江苏的还能是哪的?扬州不是江苏的还能是哪的?南京不认江苏难道认安徽?只听说过反过来的,部分安徽人认南京(笑)。
至于说苏州人、南京人、无锡人等等不说自己是江苏人,那主要是因为苏州、南京、无锡这些本来就是经济很发达、知名度很高的城市,跟当地人认同江苏不矛盾。
我们武汉人在外自我介绍也是直接说自己是武汉的,不会说是湖北人,难道武汉就不认湖北了?
That's impossible.
但是江苏别的市,比如盐城、镇江、泰州等等,知名度就没有苏州、南京高。记住不是所有人都是关注并且爱好人文地理的,不熟悉十三太保的人比能记全十三太保的人多得多。
那这些城市的人来到外地,肯定先说自己是江苏的。
比如我的一名本科室友,淮安人,大一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来自江苏。
我在武汉接触过的一名健身教练,徐州人,说自己是江苏的,只有当再问他是江苏哪里人时才会说是徐州的。
至于某高赞回答说一直确认到村甚至组,再认老乡的,只能说描述得过于夸张,这多半就是个编出来的段子,反正我是不信的……
最后是私货时间,让我们来对江苏各地级市的“散装”程度排个序(只代表笔者个人看法)。
最散装的绝对是无锡。市区历史上是普通的县,江阴和宜兴又在全国十强县之列,宜兴还和市区不接壤,这buff简直叠满了不是?
其次是泰州。兴化、泰兴和靖江的实力虽然没有江阴和宜兴那么逆天,但也个个不是善茬,何况曾属于常州府的靖江是泰州各县里唯一一个讲吴语的。市区海陵以前也是泰县县城,与无锡一样叠满了buff。
然后是苏州、常州、镇江和南通。历史上苏常镇是府治、南通是州治,本就有一定突出地位。但是苏州有一堆和无锡一样逆天的强县;金坛、溧阳归属常州的历史太短;南通的辖县里既有如皋、海安这种与市区文化接近但实力很强的县,也有启东、海门这种与市区语言完全不通也实力很强的县,所以普遍不服市区;镇江各县中句容跟着南京混、丹阳跟着苏锡常混、扬中太年轻,也很难形成凝聚力。
再次是盐城和宿迁。这两个市的市区在历史上都是普通的县,也有个别文化差异大或实力突出的县偶尔与市区唱唱反调。盐城的大丰和东台、宿迁的沭阳都是出了名的反骨仔。
再往后是扬州。仪征、高邮、宝应也算强县,但实力跟苏南诸县还有些差距,加上市区是座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城,这几个县对扬州还是有一些向心力的,我在b站某个内容与江苏无关的视频下面就看到有网友评论自己来自“扬州高邮”。
最后是江苏其他的地级市,包括南京、淮安、连云港和徐州,在这些地级市身上我几乎看不到任何“散装”现象的存在。尤其是南京和徐州,前者所有的县都已经改区,被主城收服得服服气气;后者一直在强调“老八县”的概念,不仅内部认同感很强还念念不忘曾属于自己、今天被划归邻省的萧县和砀山,以及周围无数淮海地区的小弟。
最后的最后,江苏不一定散装,但一部分徐州人是真的想成立“淮海省”(手动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