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歇 | 给工作加点“料”!
现代白领每天都要在电脑面前超过8小时,不仅要面对电脑屏幕超强的辐射,对眼睛的伤害也十分之大。
对于在办公室里长期坐着不怎么运动的白领们,每天应该喝点茶,相比多喝白开水、咖啡之类的饮品,茶是更好的养生选择。
撰稿 | 上官仙贝
排版 | 上官仙贝
“茶歇”这一风俗,最早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最早的茶歇并没有这么优雅或高贵。虽然他也是和喝茶密不可分。
茶叶进入欧洲人的生活,大约是在17世纪早期开始的。最初是由传教士和航海者,将茶叶带回到欧洲。量很少,只是为了让好奇的人们,见识一下这种东方的新鲜玩意儿而已。但是,这一件事不要紧,欧洲上流社会对这种神奇的提神醒脑的植物饮料立刻就迷上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的17人董事会觉察到了欧洲人对茶叶的兴趣,决定开发这一贸易。
1637年,该董事会给时任雅加达总督去信时写道“由于有部分人已有饮茶的习惯,我们希望回欧洲的所有船只,都能带回几罐中国和日本的茶来”。
此后,15年不到,茶叶便被当做商品,成批运往欧洲,摆在了巴黎、伦敦、还有荷兰高级零售店的货架上。
英国的喝茶风俗是因为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甘扎,她于1662年,嫁到英国王室,嫁给查理二世,这桩政治婚姻让凯瑟琳公主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她最大的安慰就是喝茶。他带了三磅茶叶到了英国还有相应的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具,将这种高雅的饮品带入英国上流社会,一些名媛淑女和贵妇人向她学习泡茶,饮茶便变成了一种上流社会的时尚。
一开始,因为茶叶稀少珍贵,只在宫廷或上流社会当中流行。
首批品尝的茶叶味道的下层阶级是从事家务服务的那一部分人。
早在18世纪的50年代,仆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了茶,喝到了茶汤。要么是一种合约性或者偶尔性的补贴,要么是他们雇主餐饮和聚会剩茶。
还有一部分,是效仿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的商品茶叶。
在邓肯坎贝尔的文章中,记录了一名贵妇和来自上流社会的访客,进行了一场都交谈,他说,“煮茶的厨娘或做饭的厨师坐在烟囱角落里喝茶,我经常发现我留下来的茶被他们喝了。”
到18世纪初期,大多数的劳工阶层也能够喝到一些茶啦。
后来随着中国茶叶的大量出口和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栽培出了中国茶叶。茶叶的种植越来越广泛,零售价格和消费零售价格和消费税的降低。价格逐渐平民化,商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分销干货的运输手段更加有效,
由此打破了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霸占茶叶,把它当做地位和优雅的标志来对待的局面。
住在乡村和工厂里的农民开始饮茶,就是更广泛的重要的社会经济重组。
到了19世纪20~30年底,虽然很多人开始喝茶,但是大部分人每天只能在主餐饮茶,工作日只能做一次饭,要么是早饭,要么是晚饭。所以常人们都是早餐时享受饮茶。
不过到了1930年代,人们普遍喜欢在下午或者傍晚喝茶。
从事工业发展史研究的工厂调查委员会在1834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德比郡和兰开夏郡,很多工厂会给工人15~30分钟的时间饮茶。这个就是所谓的“茶歇时间”。
在午饭或下班之间,美其名曰进餐之前的放松。
一些比较开明的雇主甚至会免费提供热水。
这就是茶歇的最早来历。

从定义方面来说,茶歇就是工作期间片刻的休闲,在这片刻中,大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以舒缓身心。而下午茶是餐饮方式之一,用餐时间介乎午餐和晚餐之间,可以追溯到英国17世纪时期,绵延至今,渐渐变成现代人休闲习惯。由于下午茶并不是每天的正餐,所以不是每天都会有下午茶。
茶歇适用于中、小型会议,员工福利等商务活动,更简单、方便、随性。下午茶适用于生日会、公司庆典、节日活动等用餐服务,对茶具、礼仪有着严谨的要求。衍生了很多不同主题的下午茶,如中式下午茶、日式下午茶、欧式下午茶、意式下午茶等等,下午茶主题在会场上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架构独一无二,成为了独特的风景线。
长时间对着电脑的人,不管是什么茶都可以舒活筋骨,消除倦怠和疲劳。关键是每天有规律的喝茶:
比如,半上午10点左右——可以选择喝馨香馥郁的道远清香型铁观音茶,有助抗疲劳,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半下午3点左右——可以选择喝焙火的浓香,有助抗氧化,延缓老化。
晚饭后(7、8点左右)——可以选择喝浓香或陈香茶,助消化,减少食物的累积。
办公一族日常养生小方法:
1、每天的生活作息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日三餐需定时定量。2、提前一站下车时间不紧张时,最好提前一站下车,或上车,步行一段到达目的地。3、切勿久坐不起每当工作一两个小时的时候,便可起来走动走动,伸展下四肢、眺望下远方,可以缓解神经、增进血液循环。

疲累时,泡杯茶,放松下,离开桌椅一会,把压力一件一件解决。
一杯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紧凑的工作节奏暂时改变不了,那不如从每天有规律的喝茶开始,喝出健康生活。
在轻松的“茶歇”氛围中,同事间沟通和交流也会更加顺畅,这有助于缓解或消除白领办公生活中的人际沟通障碍,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网络,从而缓解工作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