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3.4 胡适在摇摆中前行 1937年8月13日,驻上海日军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举世瞩目的淞沪抗战撞开了序幕。就在淞沪战场炮火连天之时,蒋介石专门召见了胡适、傅斯年等人,商讨胡适以非正式使节的身份出访欧美,希望在外交上得到英美等国的同情和支持,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压制日本的嚣张气焰。 胡适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以现有的军事力量远不能与日本抗衡,中国应想方设法避战“忍痛求和”,以谋求10年的和平,全力发展现代军事工业,以阻止日本武力征服中国的企图。然而这一主张给胡适带来了“主和派”的称号,除了学生们咒骂,还受到主战派的猛烈攻击。孙科是亲苏主战派,他当时有利用苏联方面的力量帮助中国制衡日本的构想,但遭到了蒋介石的否决。 出乎胡适与一切鼓吹和平者预料的是,日本方面态度强硬,军队步步进逼,最终导致和平之路断绝,中国政府决定放手一博,自此踏上了举国抗战之路。 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奋起抵抗,全国军民士气大增,面对如此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和中国军队宁死不屈的精神,胡适心境为之改观,认为在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守军是可战的。经过番思考斟酌,胡适彻底抛弃原有观点,并产生了“和比战难百倍”的新观点。 1937年9月,胡适抵达檀香山,开始了自嘲为“过河卒子”的非正式外交使节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