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

前面几篇说到了中国古代记录时辰、记录日以及记录月的方法,这次就说说纪年的方法。
古代中国最早的纪年的方法,有文献佐证的,是用帝王在位的年数来纪年。这样的纪年方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方法最晚出现在商代,结束在汉代早期。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对于在世的帝王,书写上的时候仅仅称“(王)某某年”,而对于追记已经逝世的帝王,则在前注明其谥号。在周代,以及汉代早期,是封建有众多的诸侯国的,在其国内也使用其诸侯王的王号来纪年。所以,对于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诸侯国记述中就会有不同的时间。
第二种方法则是我们最熟悉的年号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年号,是汉武帝时,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不过有资料显示,这个建元其实是后来追记的,不是原创的第一个。不管如何,汉武帝是第一个建立年号制度的,其后直到宣统,延绵了两千多年。而且建立年号也成为了标榜自己独立性的一个重要的制度。
年号制度有这么几点要注意,第一是年号在明清时代前,时常会随帝王的喜好而随意更改。到了明清时代,固定为一代帝王只使用一个年号,不再在中途改元,所以一般后人用年号来称呼这位帝王,例如洪武帝,乾隆帝。唯一的例外是明英宗,因为他有两次登基,所以有两个年号。
第二,年号虽然一般是两个字,但是也有三个字——例如始建国(王莽),也有四个字——太平兴国(宋太宗),宋代四字的很多。还有六字的——天授礼法延柞(西夏)。
第三,在古代,不管是中央的朝廷还是地方割据势力,其使用的年号中有个特例是太平天国。其年号直接使用的是国号,称太平天国某某年。
第三种方法是干支纪年。这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这种方法是用天干配合地支,60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这种方法始于汉代,汉代以前的干支纪年都是推算的。
第四种方法是动物纪年,也就是通常说的生肖纪年。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五种方法是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天文观测的方法来纪年。所谓岁星,指的是木星。古代人因为测量手段简陋,算出木星大概是12年绕太阳一圈,也就是在天上转了一圈。人们将其分为十二份,每一份对应人间的一年。这样的方法叫做岁星纪年。在这种方法中,十二年每年的名称分别是: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书写上,称为“岁在某某”。
太岁纪年是为了修正岁星纪年的误差。因为实际上,木星的周期是11.86年,经过8,90年,岁星的位置就将提前一个位置。这样实际和理论就有了误差。为了修正这样的误差,古人假设了一个完美的天体,它的运行周期就是实实在在的十二年,这个天体就是太岁。其轨道分为十二分,每份称之为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这就是岁阴法。
为了区别十二地支,每个地支又专门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
困敦(子),赤奋若(丑),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
后来又给十天干也起了新的名字,称为岁阳。
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
如同天干配地支而成六十甲子,岁阳和岁阴配合起来,从阏逢困敦到昭阳大渊献,这就是完整的太岁纪年方法。这种方法大致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汉代还在使用。后世一般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例如《资治通鉴》就是全篇使用这种纪年的方法。
这种方法因为用字太过晦涩,远不如用干支简单便于使用,所以逐渐被干支方法取代。
最后说说岁首。
在上一篇说记月的时候,就提到过。岁首,就是那个月作为一年的开始。现在,我们都是以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不管是阳历还是农历,都是以一月(元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在上篇中也说到,战国时期,秦和楚都是以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这就是不同的岁首。
在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就是以一月为岁首。这又被称为“建寅”。这里“寅”表示的是寅月,也就是元月。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子月,而又以元月作为春季的开始,所以这个子月就落在了十一月。所以正月就称为寅月。
使用寅月作为岁首的,传统上认为是夏历,也就是夏代使用的历法。但是,古代还有其他的几种岁首方法。例如商代,是以丑月,也就是夏历的十二月作为岁首,这就是建丑;而到了商代,则是以子月,也就是夏历的十一月作为岁首,这就是建子。而秦国等则是将夏历的十月作为岁首,这就是建亥了。只不过,秦国没有将夏历的十月改称元月,而是沿用了夏历的名称,这样秦国就是每年从十月开始,九月结束。如果是闰年,则在九月后加一个月,称为后九月。汉代初年沿用的建亥的制度,直到汉武帝才更改为使用夏历。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岁首的不同,特别是夏商周三代的不同,跟人感觉或许是因为南北的差异。因为南北地理上的差异,造成了物候的时间的先后,同样是一种春花,南方开花早,而北方开花晚。如果以这种花开花作为春季的起点,自然南方的历法要比北方的早。当然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夏商周三代直到战国,整体上是处于一个地球的变暖时期,所以物候在提前,历法也要提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