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辨证是辨全身,不是辨一个症状。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老最常用

2023-06-27 12:2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中医辨证是辨全身,不是辨一个症状。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老最常用的方药是半夏厚朴汤,问其由,主要是咳嗽在《金匮要略》中与痰饮列为一专篇论述,是说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致。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如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如病例1。 例1 一黄姓女子30岁,患者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此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与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厚朴,茯苓,苏子,橘皮,杏仁,桔梗,生姜。结果:上药服一剂,咳即止。 半夏厚朴汤原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症,胡老认为,本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而成。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胸满、咽堵、咳逆,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之方。此患者是痰饮引起的咳嗽,故服之方药对证,很快见效。方中苏叶,胡老常用苏子。如表证明显者,可同时加苏叶,或据证合用桂枝汤或麻黄汤;如热象明显者,可加生石膏;如久咳寒饮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贰: 临床可看到不少咳嗽患者,吃了许多药而症状不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未能辨清寒热。如下面一个患者就是如此: 李某,男,63岁。患者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10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刻下证: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与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白芍,炙甘草,五味子,半夏,生石膏。 患者吃了那么多清热药而症状越来越重,已说明药不对证。再看他现在的症状,有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饮之征。本有寒饮内停,治用苦寒清热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痰饮重,停滞日久,郁久化热,上犯于心胸,故出现心烦胸满。故不去痰饮,则热不去,则咳无宁日。因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清上热以除其标,能否见效,还要看其服药后的反应”。 结果:上药服三剂,心烦胸满减,咯黄痰减少,口干减。舌苔白微腻,增细辛、干姜为三钱,减生石膏为一两,继服六剂,背恶寒已,吐痰减少,已不见黄痰,去生石膏,继服十二剂症已。 例3 夏某,女,32岁,近3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亦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近证: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塘,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给以处方: 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五味子,半夏,茯苓。 结果:上药服二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 外寒内饮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在讲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等方证时已反复强调,本例也是这样:表有寒邪,里有水饮,水饮停于里,则里有所阻,表亦不适,故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强宣其表,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水,则引邪入里,等于闭门揖寇,引狼入室。此时惟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水逐饮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表解里饮去,则咳自止。 临床常常见到一些干咳患者,却与化痰降逆药,如半夏厚朴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咳很快即止,因怪而问之:“干咳多是阴虚或火旺,治疗应滋阴或清热降火,为何反而治之?”胡老解释道:“此是正治不是反治。”并从临床观察讲述了其治疗经验:有不少干咳患者,一直服药,咳嗽却经月不解,略观其案,辨证谓肺火或肝火或阴虚,治用黄芩、山栀、生地、知母、贝母……却久治无效,原因何在?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中医辨证论治是辨全身,并不是依据一个症状。痰饮上犯致咳,是咳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咯出之痰是辨证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症状。中医所述痰饮概念很广,无痰无咳者为数很多,有咳无痰者为数也不少,主要看整体辨证,从以下病例可看清楚。 例4 黄某,女,38岁,干咳咽痒一月多。始服止嗽散加减,后服桑杏汤、麦门冬汤等加减,咳不但不减反而愈来愈重。近证:干咳,咽痒,口干,不思饮,嗳气,胸闷,大便溏稀日1—2行。舌苔白厚腻,脉滑细。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减: 茯苓,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陈皮,生姜,杏仁,苦桔梗,炙枇杷叶。 结果:上药服一剂咳减,三剂咳即止。此患者干咳、咽痒、口干,这些症状常见于肺热、肝火或阴虚。但本患者有不思饮、嗳气、胸闷、大便溏稀、苔白厚腻、脉滑等,皆是痰饮之证。干咳主因乃是痰饮犯肺,肺失宣降。而口干、咽痒,是痰饮阻滞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中医辨证是辨全身,不是辨一个症状。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老最常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