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七

2022-10-14 18:02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鍊意

意念,是一切拳勢的萌芽、發源。

心氣茫然無主,即是盲動,練也無用,意念一亂,氣血也跟著紛亂, 所以人身必须意念專一,而且常存丹田,才能心靜而體安。 

意在氣先,氣在形先,由意、而氣、而形,此一指揮次序,不可錯置。古時的導引术·即是以意領氣,運行週身內外;靜坐功夫,也取法於此。武術中·意·氣為君·骨、肉外形為臣,是為定理;靜時站椿,動時行拳,皆可運用這個道理。因此·練拳時,意念當深入骨子裡,如此,意念一發動,氣血一行·則骨轉而筋擰,陰陽交換,筋擰而勁生,而形之於外,就有虎虎生風之氣勢,凌厲過人的勁道了。

在試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方力量的輕重、大小、方向,這種聽勁本領,

也是由意在形先而來。

因此,自練、對敵時,理當拳尚未到,意已先到,拳雖不到,意也常到。意常先、常在、常存,所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即是意為先的表現於外的神態了。

意念深入骨中,勁力容易集中,發手沉重,而意念快、捷,所謂出手如「雲裡閃電」則是意念運用得當之必然結果了。

調知覺

「調知覺」源自古代導引術,是一種精神意念的流動、控制,武術上屬於較高層次的運用,若運用得當,可立予重創。

在自身上,「調知覺」是一種「捨」的功夫,有如蜥蜴被制,自斷其尾以求生,或竟而脫困,找到反擊的良機。

历史上,關公中了毒箭,華佗為他刮肉剔骨療傷。史載關公一邊下棋飲酒,谈笑自若,·而中毒箭之臂,剔肉見骨·刮骨吱吱作響,血流盈盆,眾人皆牙酸股戰不能目視,獨關公神色不變,若無其事。演義所述雖未必真實,但【武望】關公顯見是運用「調知覺」功夫,將全部注意力移往棋盤,而遺忘(舍去)了中毒箭的手臂。

武術中「調知覺」功夫,運用上有二

一是,如一手被人擒住,眼看下一招即有性命之憂,此時,不管之手不能轉動,甚或自己先下手扭斷手臂, 以求另一手反擊乃至脫困的機會。 

當然,被擒之手可能傷殘,但較之被制服或取命,又是上算得多了。這步功夫,要由意念精神將知覺「調離」被擒之手,「捨去」它才能拼巨痛,而自残、而脱身。

其二,擊人時,將對手之知覺調到此處,則另一處即空而無備,我即打此空處,則敵手無備、無抗力,一下不甚費力,即可深入而重創之。這是因为,人體知覺的自然反應使然,比如:以指輕觸敵手胸部,他自然知覺而氣由奔聚到此,有如調遣兵馬防禦被攻擊處,但其實這是「詐攻」’用意在使敵手因調動防禦而出現其他空隙。此時,順勢以掌根鄰近部位,則因敵手無备空虚,必一攻即入,可創敵深重了。

所以,「調和覺」在攻敵上,是一種避實擊虛的手法。以硬攻硬是兩牛相門,以實擊虛才是妙招,而製造這個好機會,有賴練好調知覺的功夫了。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

打拳不可不先明白「動靜互為其根」的原理,否则,不得其益,反受其害。

靜中要有動,意思是:在站椿、單式的靜的架勢中,例如蹲馬步時,外縠是靜而不動的,臟腑也是,但意念卻須導引著氣,遊走於關節肢體、奇經八派·因此·形體是静的,但意氣是動的·活躍的·這是以動來化靜。在静中求意氣之動。

動中要有靜,意思則是:在運勢使招時,外形動,但心神意念要極静,其道理是靜意存于丹田運使身體,這是以「靜」運「動」,在動中求心神静而不亂。動中有静,即有中心,五藏六腑可以平和自然,不致暴起暴勤,造成氣衝血奔,難以駕馭。

動中靜,靜中動,當交互鍛鍊而體會存養之。

意入骨中、骨轉筋擰、筋擰勁生

人之力氣,由內壓迫出來才属害。一般人,是由外作勢向內壓迫再作用出來,這就差很多。

打拳,理應意入骨内,斂氣入骨,再往外走,形成意一氣一骨一筋一肉-皮之層層指揮合一的關係。

人之骨中有隙,其中為骨髓,故達摩甚早即有洗髓之說,「洗髓」是武家的一個高超境界。骨中為空,有髓有隙,所以通,內意外發,在意氣之後、當為髓、骨,再使骨轉、筋擰,而產生纏勁,外發出來。

因此,所謂練拳,一則須使筋肉舒張而不軟垂,再者使骨節鬆活,轉折如意。這樣,才能使身肢自然、柔和,使用起來便利而從我心之所欲。

但人體筋肉何能放鬆?練拳時氣血往往漲盛,而筋肉如充飽氣之皮囊如何能鬆?所以,要使筋肉舒鬆,先須使氣血和順;欲氣血和順,必須使五臟落位。五內只要一緊張,則氣促血奔,筋肉也無法鬆舒了。

骨節之鬆活,則可用意識放鬆,使其靈活;但更進一步的導氣入骨功夫不可廢。

在這兩者之間,丹田是重要關鍵,當五臟落位,內部不再緊張時,丹田和肺呼吸一樣,有其自然開合的频率。丹田能充足,開合鼓荡,證明全身筋肉因氣血和順,而完全鬆透了。在此內部狀況下,以意導氣入骨乃為可行。,意入骨中,氣也隨之;骨轉筋擰,筋擰則勁生,就可以運轉如意了。

内外原是合一,不先調好內部是不行的;內部安穩舒適後,又須導之,運轉週身骨架子,使其節節貫串,週身合一,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静。

所以,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當內外通徹明朗時,才知內外本一,不可偏內亦不可偏外,有偏差,及流于調養靜坐之流,或暴虎馮河之輩,非內外兼修之要旨。

「意、氣、力」說

在發動時,要先有意念在,不然,倉促之間為之,筋骨容易受傷。意到了,氣必須隨之發出,不可滯留體內,否則閉塞而傷己。

所以,意氣發出,形即隨之。故,意到、氣隨、形至,不可颠倒紊亂。所謂「穿透力」之形成,指的是在未擊人前,意先在敵身穿透,再突而之,則勁道直入彼之五內,十分猛厲,再淬而厲之,可達「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之境地。漢時李廣射石的故事即是此意,意在箭先而入石所致。在鍛鍊上,眼為意的表現,意沉丹田導氣,故眼隨手走,使氣行到手;須引氣手才會脹麻,這是氣到的徵象,不引則氣不到,練之功效不大。

在八卦、太極等内家拳術中,很注重這種導引,意氣不到手,功夫也就難以「上手」。

意有分别

意念,內涵不同,有快慢、剛柔、虛實之分別,武家加以鍛鍊,使其敏銳堅強。筋骨皮肉練之合一而如刀、如劍、如棍、如棒,能使用這刀劍棍棒的·就是意念。

是以·太極為丹田·無極是腦子,自無極而生太極即是神(脑子)生意,意則存於丹田。

所以·無意為始,有意為母,意運使氣,在武技上,快蓄快發而為明劲,慢蓄快發而為暗勁。·快慢、剛柔、虛實、是在於意念之善加運用。

意(太極)之上为灵,念,识配合一致之谓。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功夫欲上乘,神意之锻炼,培养是顶重要的。

無形無勢

拳法、掌法、槍法、刀法等等,練到後來均是無形無勢,都是如行雲流水,因敵而變化。所以拳術,在氣、形完全調到鬆透後,是只管「意念」而已。

故練意、練氣、練形,關鍵在意,也就是「拳景」。

拳之意景,時如激湍飛奔,時而靜若深淵,有時轉彎曲折,有時激如急矢,皆不一而足,即如八卦拳,到後來為變化拳時,乃各式各招,隨拆而又隨時重新組合,想打那勢即打那勢,完全視當下之形勢需要而定。所謂打拳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者,是因平時養氣鍊形,使其可隨心所欲而用。若論拳勢之變化,亦不外各單式為元素,不斷地排列組合,這是古人練拳重單式、單勢之用意,一式、一勢未熟不敢練下一式、勢。若拘泥於套路,則臨場之際,必扞格失措,敗北而已。

拳景

拳法功力,均在內景之培養,而後才有外勢之雄偉。

拳和詩、畫之理相通,「內探心海、外師造化」有於內,才能發之於外。

所以觀察天地之象,日入地中,以大自然下降,月到天心,肾水自然上升。乃至動·植、飛、潛之神態,皆可以有感而化,發而為拳勢。

 比如八極拳中一招「猛虎硬爬山」势生出如雷震,快似闪电,是必内心先有雷電之景,·而後才能發生雷電之感應。

意氣劲合一即為神,缺一即神不足,如能意動、氣隨、身合,則神態自成,所謂動如捕鼠之貓,即為一有意境之奇景。然而人若從未目睹貓之捕鼠,,則想像彷彿無從憑藉,奢言拳法氣勢,終屬痴人說夢。

「腦子」

人身最累的是腦子,武家到高超境界,要著重培養腦子,而非僅僅在筋骨皮肉·拳法招式上下功夫,否则,无法一次又一次地精煉而自我提昇。脑子不能指揮即無多大用處,但使用過度又昏滞,筋骨皮肉也隨之僵硬·。孩童不用腦子,所以週身也柔和鬆軟;成人則思慮複雜,腦子消耗量也大·學拳,有時要效法孩童的長處,該剛時剛,但該柔時更應該柔;無思無慮」如孩童之純真,對腦子之保護是很重要的。

培養腦子,生理上功效全在五臟,五中又以心臟為關鍵,心血之精華供養腦子,所以用腦太過,心卻不勝負荷。其次為丹田,五臟之五氣精華朝之于丹田,而培養腦子。所以,血、氣影響腦子甚大,不可不謹慎、珍視。在外觀上,眉尖一線,是腦子的先鋒。所以,一揚眉怒目,便欲發作;鬆眉敛目,便是鬆重,但鬆弛中仍宜有暗中提蓄之意思,才不致為人所乘。

腦子一鬆,週身骨節皆鬆;一緊,週身骨節皆緊。一鬆一緊,有如丹田,這是善用腦子的人。用時,是腦子要靜,不是身子不動。氣血在身子內,如装水,極柔也是極剛,剛柔不是二事。

身子要鬆,不鬆則氣血不充,就不能純剛;運勁時極鬆極柔,只有落點一刹那是純剛。這一下落點·起頭處在腦子,腦子須有一點狠毒之意: 若無狠意,所發之刚也就不毒,故非純刚。 

纯剛之銳利·深入·傷殘敵手,是毒而狠之;毒蛇猛虎之尖牙利牙岂有不毒之理?而其根源在於腦子。

神静

腦子如軸,氣與形如輪,軸一發動即不再動而靜靜地只是掌握方向,轉動的是輪子。

 所以·腦子一發動後即靜,若是一直在動即易混亂,所謂腦子靈活,不是因為多動而靈活,是因為感覺靈敏的緣故。

打拳也是如此,看明白對方形態、氣色、高低、深淺才出手,腦子一動,即意動,一動後即恢復乾乾淨淨,動手時不能再去想,再指示用何招何式即不能成功。

所以,看明白後,腦子定計劃,即冷靜地照計劃打到底,不再思慮:,這時要靜下去,不靜即不好指揮,也打不好。

因此,若不先看明白,即容易失敗,那就要另起爐灶了。

平常自煉也應如此,天候、地形先看明白,腦子清清楚楚,再意動而煉之。故靜觀為先,靜觀萬物,再意動而氣形隨動,則一切皆在意料之中,這時,意念發出來也是安安靜靜的,心、意之發皆靜,動的是氣、是勁、是力。

總之,腦子之心意皆靜,靜中雖有動,但動少,靜為體而動為用,故車之軸,為發動之先動,既動而為靜。

氣、勁、力為動,有靜但動多,以動為主且以靜為根,如車之輪,被動而常動。

所以·善惡之分在心輪之轉,心轉而意念發動之一利那,軸向那個方向 即朝那邊去,得善得惡在於心輪之一點中心的所向。 

不論練那一種拳,愈煉腦子是要愈清靜才對,反之則錯了:所以,腦子善于策谋,才能愈煉愈好。

這些結果,皆是由輕靈而得,鬆靜而來,因此,向善向惡,在乎自覺、自決而已。

陰陽不能自為陰陽,如同果核內之二仁,中間有一點子東西,有一点靈,沒這個果子就開不了核。

在人而言,腦子中最精華的,就是心意;陰陽之中,靈為主宰,欲開則開,欲合則合,操控陰陽的,就是此中、此靈。

有此一點中心、一點靈,才能起變化;無此一點靈,則一團混亂,不能起變化。所以,古人有云:「皓月當空,萬里無雲,憑一點靈根,可奪天地之造化,可參陰陽之正理。」

頭中、腹中,亦有一點子靈、一點的子元氣,這是氣中之氣,至靈至妙的一點子。氣在腹中,有清濁粗細之別,所以,仍須七返九轉,以至純陽,最後之清氣,才能、才宜上升培養腦子。

一般勁氣不上腦子,不過大椎,乃腦子欲清靜而不受影響的緣故。只有至清至純之氣,才能上升培養腦子,使其當中一點子靈,活而好用。

腦核

腦子之中心為核,此處和丹田、會陰連繫為一線,一發動,丹田之氣、睾丸之精,皆一齊發動起來;這是靈,也是神、意。

腦子·丹田·会陰之开合·動静·鬆紧,皆以此一點神灵为枢纽:氣以直养而無害,指的是这三者连成一线,而且要直才有功效。

此处一發動·丹田之氣即動如漩渦之發動·向四面八方旋轉開去,發動之過程·如鑽·如旋·。

由此一点神意·外现為眼法,氣旋出而到五指時,必須鼻尖對食指,注中指上一點·中氣才能連而不斷五,五指才有力量,氣勁亦才能到。

意念·壹

要訣:任何拳術·皆須意守丹田。

由丹田(太極)而大背筋(两仪)手足四(四象),而八卦,此一定不變之理也。

意念·贰

意念,有快慢、剛柔、虛實之分。有訓練者,使之敏銳堅實,將筋骨肉煉之如刀,用刀者,意念也。

故意氣,快蓄快發,明勁也;慢蓄快發,暗勁也。

太極為丹田,無極即腦子(神也),自無極生太極,即神生意,意存丹田·故無意為始,有意為母。

意(太極)之上,即灵也。念、識配合一致之謂。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

當心中意念先有此一意思(如青龍回首),則氣即跟著走,再命令腰臂動外形。氣即車輪,圍著腰此一車軸轉動不息。故觀念、意念,為一切之先。

練意

意念·為一切拳势之萌源·無意念一動即亂,雖鍊亦無用。意,當存之于丹田·則心静且體安·意念一亂,氣血即随之而亂,故人身必有意念专一且为外形之先。

導引術即意念領氣也,靜運即此,亦可用於小八極架子之站椿,為意在 、氣在形先。意、氣、形,不可錯亂。 

一搭手,即知對方勁力之輕重方向,此即驗勁也,由意在形先鍊來。拳未到,意先到,意常先拳而在也。

骨轉筋擰,筋擰勁生,此由意念發動,再使氣推動,故意念當深入骨中才行。

所謂:出手當如雲裏閃電,此乃意之所為也。

意、氣、力(精、氣、神)

意,即腦子,拳理上即神、心、意念也。意念領導,即導引術。入靜,必意到才能氣到。氣,肺臟也;精,腎臟也。練精化氣,燃燒腎水為氣體。練氣化神,精不外洩,即氣滿而神足。練神還虛,無思無慮,即靜修也。

精氣神、月到天心

先天,神氣精;後天,精氣神。

月到天心,即月半十五、十六日,生理上自然起變化。此時,若人在自然中靜下去,則腎水上升,乃培養三花之時,直至三花聚頂。若邪想女色,用之也很属害,但則虧損,動物大抵皆有此現象,此三才合一之時也。

夕陽西下時,到大自然中看夕陽,火氣自然消下去,此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也。人若隨之能降,即氣沉丹田也。

合上二者·火下水上·水火相濟·拳腳中即心腎、腦子、丹田也。

人由空無中而来·無极無边中,人有一点灵光存在,合氣,精而成人形,此乃先天,·即神(靈)→氣→精也·煉到成精靈即為高超。反之精→氣→神則為後天。

神·空無而變成大氣,運化成精而造人。故男女媾精,由空無而生,本身已有·乃神發動→氣力發動→接觸而精發動。生命誕生後,即生生不息,人之一身如此,由精而氣而神,發而能思考動作,順而為人,逆則成仙。

神→氣→精,收蓄也;精→氣→神,發勁也。二人交手,先是神以知来,再氣動(聽想、氣血、氣色、氣勢),再精發(勁力到)。故高手一站,叫人看不透,不動聲色,藏於密也。

修煉上,神可養氣,氣可養精;反之,精可化氣,氣可化神。故渾元椿,先神→氣→精,再精→氣→神,但其中,以神為主也。

精:腎,丹田→熱·氣:肺→力。神:腦子→光。

在「修」上,由意念之領導,而為導引。在動煉、打坐、閉眼中皆可,形神安靜,意氣遊走於形中,為神指揮。

在「煉」上,可觀想手上,意氣勁合為一體否?有無合乎原意?慢煉是強調此精氣神之三合,用時一動即有,一動即到。故曰:動中求靜,以靜觀動也。

一身合一

練武關係一個人的一生,身心性命皆在其中,此所以有别於其他所謂的打球、賽跑等等「運動」,而另有其生命的精煉與提昇的層次意義。

一身合一是個大原則,做人、做事、修身、練武,皆不離此;能合一即是大成功。

综合而言·皮要滑·肉要實,皮肉要合一,筋要韧、骨要硬,筋骨要合一。氣要顺,血要清,心要平,意要专,心意要合一…凡此种种,皆可觸類而旁通·融滙而合一。

 推而言之·皮要滑,做人外表要圆滑,要柔和,感应力才敏銳,棱角多的人 ,常傷人而不自覺,人生之路亦多阻礙、崎嶇。

同理·骨中有氣,為人處世豈可無「骨氣」?  筋要韧,待人接物無韌性怎能協調而成事?

生理、拳理、人事之理,其實暗中相通,一悟則十悟,百悟;練拳,和 修煉自己的生命、人生、是同一件事,不能分開。 

呼吸、意念、落位

吸时,自肺、心…而腎,意念反沿脊上行。呼時,自腎…肺而出,意念

反下沉丹田。

要鬆,五臟才可落位,稍一緊張,即不落位矣!嬰兒無雜念,全身皆鬆,故亂翻滾爬,五仍落位。熟睡中五臟亦落位,故人墜床亦不傷不覺。

內鬆

內鬆,則外形自鬆,否則內外皆緊張矣!

五臓落位,內即鬆。但人要在熟睡中,內臟才能真鬆,醒時不免有些緊張。五官放鬆,氣道即鬆,以頭為百氣之首也。

意鬆,有意識之緊張,當用無意識排除之,使恢復無意識狀態,此即無思也。

鬆·活、圓

鬆,練拳開宗明義第一步,先求鬆;有意識之鬆,令週身內外皆放鬆。

故未發勁時,週身鬆透·發勁一刹那意識發出去,此之謂剛柔也!

內腑緊張,容易喘氣、疲累·因為氣管縮小之故,此即世之所謂【 提心吊胆】,大有理在,若五藏皆能落位,则内部得舒缓矣!

练拳乃练全身每一骨節,使之圓活,此即節節貫串之義,如珠串,各珠圆活而互連,但一發勁即硬如一根棍子,此勁道絕大矣!馬步即练膝盖骨節·故愈久愈好。

鬆透和意入骨中、骨轉筋擰之意

人體筋肉何能放鬆?氣血和順即鬆矣。練時,氣血充脹,肌肉無法放鬆

但骨節可放鬆,使之活也。

五藏落位,即呼吸自然、氣血和順,筋肉放鬆。五內緊張,則氣促血滞

筋肉不鬆·

骨節中有隙·填充骨髓,故達摩有《洗髓經》一書說之。據此,煉髓即為最高境界矣!

鬆透之真意:內,五藏落位,丹氣充足,外,骨節鬆活。此外,丹田,肺臟均有自然開合之頻率,故欲達到鬆透,即排除使其緊張不安之因素,使其回復自然即可。

骨轉筋擰:人之力氣,自骨、筋、肉、皮由內壓迫出來才厲害,所謂骨轉筋擰,筋擰勁生。

故打拳,當意入骨內,再往外走,此即收氣入骨之道。

氣由意使,意、氣、骨再到筋、肉、皮,即:氣,在骨,五臟,在筋肉之氣血,內外層次有別,亦渾為一體。

故太極、八卦練時,筋肉須舒張,不可軟垂,五內和順使之;骨節鬆活,转折如意,以意導氣入骨,此即以意練拳之高深拳理也!

氣化勁,意氣入骨中,骨空有髓有隙,可通氣,氣再到骨面、到筋,筋擰则勁生矣!

故其次序為:意→氣→髓→骨→筋→勁,肌肉皮毛亦合之為一體,此即达摩祖師洗髓經之奧義。

向内走(神宜內斂、氣宜鼓盪)

練拳,從注意內部做起,即往內走矣。因為,腦子緊張,五即不落位, 故當用有意識之方法放鬆,使其達無意識之境界。 

注重內部,則不受外界干擾。內走時,按吸之次序,自肺…腎、丹田之法行之。反之,勢外發時,則依丹田、腎肺之次序行之。

氣如此內走、外發,交替開合,形成鼓盪。雖如此,意仍是以內為主,不受外界之干擾,氣之開合如肺之自然張縮,不必強求。

意氣勁合一即為神,缺一即神不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故意動、氣隨·身走,則神態有矣!

神如捕鼠之貓,即景(意境也),自然也。

師爺之文-拳景論:

天地萬物皆景,山川、森林、雲霞、江海皆然。拳和詩畫其理亦然!有應於內,發之於外。如猛虎硬爬山,一招出即勢如雷震、快似閃電,是內心已布有雷電之景也。若覺其景為波浪,氣派表現洶湧;若覺其景為巨石,其勢表達沉穩。拳法功力均在內景培養,然後才有外勢雄偉矣!日入地中,心火自然下降;月到天心,腎水自然上升。此天地之象也,中有景也。

拳景·壹

練拳有景,才有氣势,即人和天地合一,吸取造化之精華也。先有拳景·如射箭之速、楊柳之柔…,則有致,氣身隨之,才打得出东西·。

拳景·貳

吸採之妙,萬物皆兵器。

先求靜空,才能觀察,才能吸收高山、大海之好處。

靜中感應,靜應為景,景生情,意氣發動,所以利自然也。

有拳景,能吸收拳景,才能開闊心胸。蓋靜中動,初靜;動中靜,大靜。靜愈大愈深,和虚空合一,而動亦妙而大矣,動即吾身之拳腳也!無拳景,不易開闊,拳腳難起變化;有拳景,才能到達一個境界,才能有氣勢。古人研習兵法韜略,皆此理之擴充。

故靜空中能吸收、利用萬物,則萬物皆為兵器,在於會不會用而已,何必刀槍哉!善用萬物之本性,週身皆手,意氣勁結合或和萬物合,即是兵器而有殺傷力也。

先求靜空(無極),而有一,再求陰陽變化。靜空含攝萬,知拳景才能吸收、排除、煉化,而得萬物之精華。

拳景·參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凡可影響我之心理、拳理者,即有奧妙,有東西在。觀鷹、蝶、貓而有感,入乎我心,即化為我拳也。八卦最多,多在單式中。

拳景,自然,氣勢

人對萬物,萬物對人·應有好處,能欣赏即可延年益寿,得其好處,避其坏处,故当研究萬物之各個性能·以達天地人三才合一·此乃大學間。

到何境界·即當有何氣勢,大小皆助於我,皆可適應。到大場合,众人之氣勢培养起我之氣勢,小場合也可適合。如到大海,包羅萬象,人也愿感之心·发乎氣血·而心胸開闊。

由意(胸襟)之一點發之於外,遇到什麼情景即有相應之變化。拳法亦这如此,如八卦之猛虎出洞、大蟒翻身,把自然動態配合全身,培養出氣勢, 从内心出來,再由腦子一點發動也。

故拳景、意境,要慢慢合到自然上去,以應天地萬物之自然。人雖也是物·動植飛潛,皆其本能,但既貴為萬物之靈,應更高明才是。

遇上好景緻時要善於吸收、觀察,保存起來,待自己私下煉時,內心、脑海可先培養出此好景緻,再煉下去。如文天祥身陷獄中時,心內自有「光圈」護衛如佛,外賊不能侵害也。

心即理,即拳景、氣勢。如撲面掌,手未現跡,腦中已有刺、抓、按…等狠意--現出;又如伏虎,先有泰山壓頂之景象,才能有伏虎之氣勢。此皆腦子之煉也,無此,則拳勢發揮不出來。


拳術中最累的是腦子,不指揮則拳術無多大用處,操用過度,腦子不靈活·則筋骨肉亦僵硬。

小孩腦子單純,週身皆柔軟,拳術當法此長處,欲剛則剛,欲柔則柔腦子不專一而複雜,則消耗快,故當一鬆一緊,有如丹田,意、氣(腎)勁(肺)三者合一。

培腦·功效全在五臌,尤其是心藏,主血也。故用腦過度,心藏即不胜負荷·氣也·丹田·為五藏之華·故曰:氣血二者,培育腦子。

眉尖一線·乃腦子之斥堠。一瞪眼怒目·欲發也;一鬆敛目,即鬆垂,鬆下反而定,暗中提蓄也。

脑子一鬆·週身骨節皆鬆 一緊·週身骨節皆緊。腦子,氣血,筋骨肉,輔助器材,須在同一水平之下才能煉之,不然成了死功夫,無益也。

腦子、呼吸

人最重要的是腦子,耳目口鼻觸發腦子,牽動五臟,其中心和腦子的关係最要緊,用腦過度·心藏負荷不了,可能導致休克。故意氣一動,五官、腦子、五藏發動,而一身手足動。

中國體育乃培養腦子,故能長壽;西洋著重在培養身體。

養靜非常重要,但要有方法。

呼吸之妙:養,以中和為主,若有若無,淡而平常。煉,開乃吸提,合

乃呼沉。用,蓄乃充,發即旋而出。

腦子、入道、髓氣

不洩即精氣昇華為神,此乃返先天,入道也。

意念吸時走任脈及五臟,脊髓也順之放鬆,濾後存滿丹田。平常養之眼耳鼻也是如此,而腦子無為也,不用時即慢慢培養腦子。

用時,要發,意自脊椎下,提氣上,充滿四肢骨中,節節填充實在,再一旋丹田發出,此時不呼吸,使用丹氣,一發自然哼哈調息。

故平常養丹氣滿足,一動即氣滿週身骨節,而以丹氣發出去,此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之義也。

會阴一提而精氣神合也,神、精因氣而合。平常腔子内空空虚虚地,身若虚也·用時才能隨心所欲。故養在任脈、五六腑,養好了才能上督培腦,一般靜坐、站椿也是如此;即七竅吸收,經臓腑,下丹田,循督脈以培養腦子。

養任之訣:靜坐對月,虛心坦懷。

修道、煉拳,皆在虚心坦懷,煉伏五官、五氣、五臟、五行,不可反为所用,此靜虚之功也,而養之在任。能降伏五行,則五臟不亂,氣沉丹田,上督補腦,此站椿煉氣之所以為煉拳之根本也。故五臟和、五官伏、五行合為太極;身藏若虛,為無極。反之,五官不安、五臟亂,神亦亂。而和平之道,又在乎腦,故曰萬法唯心。

外想不入,內想不生,即如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得大自在,如如不動,此乃真先天無極也。

佛→神→歸藏,道→出世→連山,儒→人間→周易;三易、三教乃一貫也。

腦子、腹部

腦子最複雜。腹部乃氣機也,勁多由此生,生理上最安靜。

腹部最舒適安靜,意念想到此,亦不跳動而安靜。

腹部負擔大,內承腑臟,外受壓力。

八卦之實腹暢胸,一虛一實,一陰一陽也。

身肢靜時,此為動(開合也);身肢動時,此為靜也。如嬰兒睡,如母胎中,腹之動也。故為動中之靜、靜中之動也,拳腳乃順此自然也。

天人 

 脑子永遠須是靜的,靜中動或動中靜,皆求自亂而小靜,自小静而大靜。 終到動靜皆忘,忘我合一,此天人之道在靜也。

人(風雨雷電)地(萬物),皆意氣也,人地阴阳五行变化,而天(脑 子)永遠是靜的。故功夫在呼清倒濁·無不養靜也。 

儒·天人合一·佛、涅槃·道、清靜;人身如此·自然也如此。人之本能應達此理想,但人的情慾思想雜亂而不志致於此。故動物之本能有力無靈,人有靈而多情慾,古哲偉人明此一道理,此天一至要之理也。

忘我、自然

八卦·太極、八大式三者易致此也。練拳功夫,端在忘我,八卦轉圈即此,輕功、性命亦是。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懸磬。

虎吼猿鳴,泉清水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

欲靜任靜,欲動任動。此動靜,非吾心意之所欲,非外識之想像。空空靜靜,即忘我,任內裡氣機動靜開合,一入想識即不自然。蓋動靜合一萬慮皆泯,此根源本宗,一用想像,識神即非矣。

故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意是真意也。善會之!

練心(頭也、腦子也)

練來練去,總是煉頭也。練功夫未有不要聰慧的,收發、剛柔、意念方位,皆在頭也。

眼随手,手随腰,練一身小天地。内修不好,丹氣不足,不能培腦子,則出不了頭。

未動·無極。一動即太極,陰陽也。

人身:

無極象腹(為地基,非安靜不可,不可動亂。);太極象臍(發動在此及后者!);两仪象两腎;四象象四肢;六十四卦象四肢指節和八肢節。

練一身小天地,眼隨手、手隨腰,漸到忘我,超乎物外。一出手勢子皆小,但意思作用皆在其中。圈子愈小,勢愈低,用時一動,週身皆手,皆是鋒刃,見肉分槍在此,所發皆為寸勁。此乃功深智高自然而成,躐等造作不可也。

七竅通靈、山藏海納

七竅通萬物也。眼通一切色相;鼻通聞、嗅;耳通聲;口通食、味;身通觸、感。七竅通而暢,才能達到腦子。靈,活也。人之聰明伶俐,在乎七竅之靈活。七竅中,口鼻影響五藏大,耳目影響腦子大。

七竅入內:腦子愈冷靜、清虛,則七竅愈易入內。腦子一緊張,內部即緊閉,任何東西也進不去,阻擋住了。人之易疲勞乃因過度緊張,否則人的精力是用不完的。

故腦子放鬆,則耳目通;五臟放鬆,則口鼻通;筋骨皮肉放鬆,則毛孔通。

人能如上一切,有形、無形皆鬆通,才能吸收、容納萬事萬物也。山藏海納,即此義也。

故內外鬆透,即會和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此時三才直通,混然無我,我即天、即地,非如此仍有所阻塞也。

七竅吸收

七竅吸收·眼耳直接影響腦子及運用,一看一聽即已明白;鼻口舌培餐五臟、濾到丹田、腦子。故下丹田為五花朝元,再上即三花聚顶。然鼻口舌,完全靠腦子在眼耳之助下運用,故腦子最領先,想那個式子即一式一-式流出,心意領先也。

五氣朝元乃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腎,有精氣重生,疲勞盡去,大地回春之意也。三花聚鼎,精華、血華、腦華已煉好,再成就更好之華。

奪天地精華

腦子煉拳要調到先天無極,由天根而上來,培養腦子充足後再神氣精往下煉之也。故曰,先求身藏若虛,再求任督循環,即是皓月當空。若元氣清明,好景緻,一片生機時,腦子和元氣應合而為一。到此地步,即能奪天地之精華、奪天地之造化矣!吸收好了,腦子靈清,再開始煉去。能會此、悟此,即能延人之壽命、靈智,此先天之妙道也。

故人能落地生根,精、氣、神也;能海闊天空,神、氣、精也。

精剛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故起陽,生機也。無邪念則精剛,有邪念則敗壞矣!

無念,如練輔助器材,或學生背書包,意不在此,則不覺其重,反之則愈來愈重。故當忘之。

凡此,皆有自然之軌道,從有意識調到無意識,上了軌道後即不管它矣!:第一階段(外呼吸)→忘之→內呼吸→再忘之→天人合一。

無形無勢

八卦·拳法、槍法…,到後來均是無形無勢,如行雲流水,因敌而變化

也"

故拳術,等形完全調至鬆透後,只覺意念矣!而氣隨之,形如流水,動則意先動,靜則意先靜。

練意、練氣、練形,關鍵在於意(拳景也)。但須養氣練形,然後才可用。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時如激湍飛奔,時而靜若深淵,有轉變曲折,有激如急矢,皆因勢而成也。

故八卦,須隨拆隨組合,想打那勢即打那勢,此乃變化掌也。

附記:

練氣,內在始終是通鬆的,只有兩處:一、受人擊時,閉如皮球;二、發勁落點的一刹那。此外皆鬆。

能忘掉呼吸最好,不覺其存在,則可用之無窮。

能忘掉形體,只是意氣活動,則境界高超矣!

煉意

意念(光、火)燃燒,發生氣,外發為力(勁)。即腦子一想,即有意,燃烧腎水,產生肺氣,發而為筋骨肉之力。意、氣、力,由意領導氣,有氣才能發動為力。是以習拳之時,先心意動,再腰腎動、肺氣動,最後才筋骨動。此為一定不易之至理,反之即閉而傷。

然而意念一邪,心火動,腎水舉,則精失矣,故心能不邪即精固、氣充、神足。小八極、八卦,全為腎臟之活動,厲害之極矣!

虚 納

近人中·先總統蒋公或毛泽东,最大特色,是喜纳人言,所以能成大功、立大業。

古人前例更多·曹操「短歌行」中即坦言「山不高海不厭深、公周吐哺·天下歸心」皆指示善用人者為之下的道理,他们聽善,虚納雅言,能改去自己的成見、偏見與脾氣,所以能廣聽各家意見,再决定對策。

練拳也應如此,拳中聽勁,要喜聽以知彼;柔化黏勁,善受納横衝直撞之暴力·而任何拳法,亦莫不內練一口氣,求內部之清靜空虛。有無極之象,才能容納千卦萬卦,包羅萬象。

所以蒋、毛諸人,每遇重大要事,常邀來家學者,在日月潭、盧山等地會商,待盡吐衷曲後,再作最後之定奪。

以武家慣語來說,他們二人都是煉「陰拳」的。

五臟滋養

五臓滋養,全在七竅(五官)之上,耳目口鼻舌,養五臟,再養週身。多視、多聽…,即消耗大,而影響五臟。但吸收排除,又全在腦子,故腦子要清靜,心靜,萬法唯心。

佛,淨也;道,除草、根未淨也;儒,去欲殺敵,如除草,根仍在也然佛、道、儒,修到後來皆是一樣的。

師爺云:腦子,靜時如月,用時如日。

渾元椿調息法

渾元椿一站,上對陽維兩大背筋,大指、大趾開始用力,向下一扣,即涌泉上提。

膝蓋鬆沉,二足合到會陰,注意和百會成一線。

眼、耳、鼻,垂簾稍攢眉,氣即下沉,呼吸自然。(可多站一會兒)

1.手上提抱,到胸前,週身即鼓漲。五趾抓地,提會陰、閉口、意下沉、

週身鬆透,可久站調息,任息自調。

2.手下放腹部,意隨之下沉,氣歸丹田。

3.手上提、氣升,膝漸直,臀夾,再呼吹出去,愈遠愈佳,氣自背脊送出去。

4.雙手外擴、吸氣,再閉口、下yan,握手抓回、成拳互頂。

5.週身一齊鬆下,下沉歸丹田,再合會陰成一直線。

水火相濟

離、坎,火下水上,化土、坤也。如坤與坎和,上坤,水土相和。後為震·陽生、木生也(春木),後為兌,金、秋實,成純陽。

久煉之,即九轉純陽。

知止

古儒家學問,有止、定、靜、安、慮、得的階梯功夫,其中又以「知止」最難。

不僅搏鬥要先能知彼、知止,對任何事務也是如此。先求立身立命,以修身為始,先修好自己了,再對外努力,最後,才能恰到好處,合乎生理、、人事、天地之理,而止於至善。

因此,只有研究好了知止,才能達到定靜安慮得的境界。所以說,知止是萬事萬物到至善境界的不二法門。

總之,人能明白自身、自生,才能知所行止。人愈透微萬事萬物,看穿一切真相,最怕的是不明不白。

止,如址,是落腳處,如稻種擇地下種,不受教導不能知,所以,知止是大學問,能知止即能勝出。

人能培養起氣質來,看任何事情皆通。在生理上,若以臍為界,臍以上必須清虛不用力·無七情六慾之紛擾,有如晴空萬里,才能氣沉丹田。能氣沉丹田,勁氣自臍下丹田,至會陰、腿足、湧泉,才能陽氣生起,

生機蓬勃,有如大地回春。

所以·臍下之生機止定靜,臍上腦子才能安慮得;週身無一處不放鬆包括睾丸、會陰,陽是在內,故此則易生精而壯陽。

定的功夫,是「晴空萬里,大地回春」之義,養心在無慾、無我,定亦復如是。

天生萬物,以動為用,求生、覓食、遊戲、求偶等皆是,此乃道;有正道、有邪道,所得不同,用之亦異。

同時,以靜為體,養生、培本、固氣之基礎,這是本體,養是養此本體煉是煉此本體,變化是變化此本體,舉凡自省、自覺都是靜的功夫。由此乃有德、有得、有用。

靜之性有多端,如動靜,有消息之義;定靜有靜沉之義;冷靜,有凝聚之義;存靜有如如不動、修持之義;鬆靜,有騰出空間,讓氣機生長之義;安静,有不憂不懼·安然之義。

安·是由定靜而來;安定中,有防禦,有把握,不必擔憂。

人一站·即「知止」”又「定」而「靜」,「安」則漸漸形之於外,人莫测吾之高深,而我内藏如高山大海。

故安,由定靜而生,無定靜功夫則不能應用,也不保险。能有止定靜的功夫,才能先去擾亂,不為後天塵世干擾,這是逆運先天的功夫,到此地步,即入先天之意境。這是打地基功夫的修煉。

由先天之安,再處人世,籌謀運用,有定力、有把握,兵法戰略皆可運用自如,才能制敵而有得。

由止定靜,而安慮得,最後合而為一,心神形氣皆能止定靜安,這是一贯的。

人到安之境界時,內涵已具,風度氣質全會起變化,舉止表現安祥,再能虑即可有得了。

功夫到有得時,全身內臟及筋骨皮肉,機能皆十分旺盛。意念一鬆,週身外皆鬆,而能吸收好處;意念一緊,週身內外皆緊,而能排除壞處。

但缺少止定靜安慮任何一項,即不能真有所得;得,是一種圓滿。

在生理上,內外一切健全;在事情上,運用自如;對萬物,了解明白;對人群,也完全清楚。

能夠如此,才能稱之為「得體」。

所以·能得心,即能隨心所欲;能得竅,則腦子四通八達,七竅通灵,最後,能得道,則天地萬物皆為我所有了。

止定靜安慮得之圖解圆解:

知止:(。)百會、會陰、湧泉三點。

定:(← →)三點連成一縱線。

靜:(一)如圓中橫分陰陽。

安:(+)四平八穩,如方形中之十字。

慮:(*)八卦運用,在上圖中加四隅十字線。腦子過濾,如光圈,潛能神幾也。

得:()上再加一外圆。人類已迷失本能也,腦子放射,近圈及知也。

止:不受教導者不能知,故要知禮才會合適,由前人之傳授,才能知道也。止,址也,落腳處也,如種子,擺地下種。定中變化,靜中培靈,安中發生生長,慮而得之。故知止乃大學問,能知止乃勝利也。

靜:動靜,互動也,消長也。由動之靜,由靜之動。定靜,下沉、靜沉。平靜,意沉丹田,上鬆下實。冷靜,凝聚不動,動靜合在一起。存靜,如如不動,修持也。鬆靜,清出空間,讓氣機生長也。安靜,不慌,有安然之態。運用上,先立實,氣血填滿筋骨皮肉,一發勁,由意氣勁運用之。

得:

得體,行住坐臥,筋骨皮肉,合乎道理。

得竅,氣血操縱自如,七竅吸收排除,升清降濁。

得心,’腦子、意、心,心體明白,意行。前三者合,得道;即心氣行三者合而為一也。得時·機會、情勢、時機、天時。

练而得體、得竅、得心,乃修身為本也,成功即得道。得時乃發揮而善天下,此一貫之道也。安、脑子吸收、得

安,乃吸收好處、益處。四母,空靜之易法;四非,知止、禮、理、節故腦子空靜,才能由七竅吸收,如無極、太極,再由此無極、太極、兩四象·八卦…。故止定靜、八卦…無極,安也。慮乃煉化,去芜存菁,指吾之所有,即得也。

得,全身內臟、筋骨皮肉之機能旺盛,意念一鬆,週身內外皆鬆而吸收嘘;意念一緊,週身內外皆緊而排除壞處,故人之機能因而旺盛也。但缺止定靜安慮任一者,即不能有得,得即圓滿也。

得,生理上,內外一切健全(得體)。對事,皆能運用自如;對物,徹底了解明白;對人群,完全清楚。

故,得竅,腦子淨而四通八達,七竅通達。得心,隨心所欲。得道,天地萬物皆為我有。

迷与信

任何信仰皆可,但不可過而迷。任何道理,可追求以增進個人的見解、,但不可聽其支使,全聽之即為迷信。

古來名臣大將,大抵無一不可信,無一可以迷;愚民一迷即被人牽著鼻子走。

能無入而不自得,則不迷,境遇中,安然不迷而清靜自若,能見事物之真,事物之假,好與壤皆明明白白;能如此安然、自然,做任何事皆已先成 功了一半,若再加以思慮更是有得而必成了。 

所以,全信是迷信固然不對,但一味否定也是認識不清的另一種迷信。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