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谈及网络暴力的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这个问题

2023-03-09 16:01 作者:Care解忧  | 我要投稿

网暴一直在我们身边


天下苦网络暴力久矣,每过一段时间就获悉又双叒叕有人因为被网暴而致郁乃至致死。


离现在比较近的,有染粉红色头发的女生;远一点的,有疫情期间给外卖小哥充200元话费的消费者;有在游泳池遭到性骚扰后,遭到骚扰者“开盒”报复的;有在网课直播间被学生网暴的教师……


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受害者随风消逝在网民的视野中,仿佛不曾存在过,加害者或者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或者蹲个一年半载就出来了。


遭遇网络暴力的也不只有普通人,有些人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自身也能动用相当大的网络资源,但也难逃一劫,他们当中有讲法律的、有讲医学的、有博物馆做讲解的……


我们不禁会发出疑问:为什么会有网暴现象?大多数的分析聚焦于网暴者的个体画像:他们是杠精、坏人、lowB,也有些分析着重于个体的行为:他们欺软怕硬、色厉内荏……


我觉得说的都有道理,可能都是对的,但是只说对了一半,在网络暴力问题上,心理学视角的分析都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


一致性偏见


我们在看到一个人出言不逊的时候,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通常是:这个人真坏,这是一种非常本能的反应,你应该不会考虑ta周围的环境是否在鼓励ta攻击别人。


就像你看到一个人迟到,你最先想到的通常是:这个人拖拖拉拉、不守诺言,其次才是考虑ta路上是不是真的遇到什么状况了,或者你可能根本就不会往这个方向想。


我们每个人都像心理学家一样,尝试推断、描述他人的人品性格,因为我们心中内置了一套评估他人的程序,告诉我们谁可靠、谁不可靠。



但是这套程序也会让我们极大地高估他人行为内部的、性格的因素,同时忽视情景的、场合的因素,这就是本能反应的bug。


社会心理学家会第一个站出来反驳这样的归因,他们会说:你别光盯着那个人看,他做出某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是某种人,没准是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呢。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归咎于性格的心理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或者也叫「一致性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所以我才说,心理学视角的分析都忘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个一致性偏见,我们都在尝试分析行使网络暴力的人,而对情景因素,即存在大量网络暴力的社交媒体本身视而不见


导致这种偏差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那些在评论区里污言秽语的人最显眼、最容易被人看到,我们的注意焦点通常放在他们身上,而非周遭的环境。



或者用心理学的话说,网暴者具有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我们最先看到他们、看得最清楚,因而下意识地认为网暴者的影响最大。


与此同时,产生网暴行为的情景因素信息,通常是我们无法获知,或者即使获知也无法准确解释。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情景因素:


2020年,已经离职的前Facebook员工Frances Haugen爆出了大量的内部黑料,她在接受采访时称:Facebook的算法会一直推送让你感到愤怒的内容,因为他们发现人在愤怒的时候,会更多地点击、回帖,因此平台并不打算改动这个算法。


社交媒体平台钟爱那些假消息、劣质的和恶毒的内容,这些内容引起人们的愤怒、导致更多的攻击谩骂行为,鲜明的割裂和对立、频繁的网络撕扯给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红利,也给那些生产假消息、劣质恶毒内容的创作者带来了激励


以至于Facebook的CEO Mark Zuckerberg不仅是知情的,他还非常鼓励用户使用“愤怒”表情按钮表达对帖子内容的不满。但根据推荐算法,你越是点击愤怒表情按钮,就越会收到同类的内容。



我并不是在试图淡化网暴者的个人责任,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这一点无可逃脱,但在指责他们在大街上大小便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大街上这么多的便池是谁修的


我们能做什么


For what? 如果目标是保护自己,那么可能还有些办法可用;如果目标是改善这个日益逼仄、充满恶意和冲突的社交网络,那么我的答案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当你想要去改变它的时候,你心中秉持着关于“什么是对的”的价值观,你会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有益于公众的事情。


难题在于,网暴者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也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做的是对的,即便你指出了他们的恶行,他们也会认为这是有正当理由的。



在这样的现状下,对网暴的抵抗变成了对话语权的争夺,善良平和的人显然是争不赢的,至少是没有平台加成的。


如果你在遇到那些恶臭言论的时候,保持理性、保持冷静,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不会发大量内容刷屏,那么我想你可能会被社交媒体逐渐淘汰掉。


如果你以暴制暴,建立自己的一块地盘,谁惹到你你就挂谁,那么我们跟网暴者的边界又在哪里?我们如何能保证不误伤无辜?


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悖论,好人总是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坏人总是肆无忌惮、畅通无阻。


更复杂的地方在于,反对网暴的人和网暴者也可以是同一批人,有些人前脚刚刚哭诉完自己的经历,后脚立马加害于他人。


他们的逻辑也很简单:

别人网暴我,说明ta是坏人;

我网暴别人,说明ta是坏人。

瞬间无缝切换,比德芙都丝滑。


如果网络言论的参与者,大部分都视道德为“于我有益、为我所用”,那么我们的环境就会变成仅剩争斗的丛林社会,所有的倡议都失去意义。(关于道德感,参见:狂飙:这就是你想实现的正义吗)


人们在无助感之下,势必想要寻求Facebook那样的平台的裁定,希望扎克伯格能管管这些网络巨魔。


扎克伯格确实管了,只不过没有按照你我的想法去管,他不仅管了,还管得卓有成效。清爽友善的网络环境,在你我眼中是理想,但在他们眼中是失误、是经营不善



写到这里唯有一声叹息……


也许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小心地行走在纷杂的社交媒体中,提防着陌生人没来由的恶意,也感受着陌生人举手之间的善意。然后默默地寻找着同类,期待我们能有一天遇见彼此。


编辑 | 橘黄夜猫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网络


心理健康关乎每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发展
长按预约心理咨询



在谈及网络暴力的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这个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