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军队“投降遭拒,反杀英军”段子考证诸论
在查资料的时候,我注意到许多营销号都不约而同地讲过“试图向英军投降,被拒之后一怒之下打败了英军”的意军故事,文章的主人公是第132“公羊”装甲师,向英军请降的师长是马里奥·巴洛塔(Mario Balotta)将军,背景是41年11月的「古比井行动」(Action at Bir el Gubi)。



可是,我查遍了这支部队和马洛塔本人的英文和意大利语维基,在此次战役中,均为发现任何有关“投降”或“谈判”的字眼。我甚至直接以“投降”为关键词搜索,仍然没有在外网发现任何的线索。


然后,我发现很早之前就有人对此做过辟谣了。
是意军吧里的一个名为「论(驳斥)某个网络流言——公羊师投降被拒,大败英军···」的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6156592209。
楼主贴上了两本英文资料,资料显示,这个故事出自古比井战役中,公羊师第8“神射手”团的第7营。该营在布防未完成之时,受到英军第2皇家格罗斯特骠骑兵团的突袭,激战后投降。但英军装甲部队没理他们,继续往纵深突击,这支意军就捡起枪撤走了。


在仔细阅读这篇帖子后,我认定这位楼主贴出的资料和结论是八九不离十,两本权威的英文资料给出的原始细节,足以证明段子的虚假。按理说这事儿已经结了,但我发现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细节问题——
在上午的战斗中,向英军投降的意大利营,到底是哪支部队?
按照英文资料里的解释,是“意军第7营”,而且我又去外网找到了一篇详细些的文章,也指出是英军第2格罗斯特骠骑兵团(装甲兵)和第4伦敦郡义勇军(4rd_County_of_London_Yeomanry,我不太确定是不是这个翻译)联合出击,在意大利第7营准备好之前骑脸输出,迫使他们投降的。这里要注意,文中的意军属于“Bersaglieri”部队,系陆军精锐的“神射手”部队,他们的特点是帽子上插着上百根黑色的松鸡羽毛。
https://warfarehistorynetwork.com/article/battle-at-bir-el-gubi/外网资料


看到这里,似乎一切的证据都在指向举起双手的,是“意军第7神射手营”。那么多英文资料,按理说不可能错。
BUT
意大利语以及英语维基,不是这么说的。

当然,绝大多数描述都对得上,只有一个地方不对。两个维基都明确指出,11月19日中午的战斗中,被英军骑脸并投降的部队,是第8神射手团第3营,而且这不是步兵营,而是炮营。这里贴出英文维基描述意大利部队编制的原文:“the 8th Bersaglieri Regiment with two motorized Bersaglieri battalions (V and XII) and one Infantry support gun battalion (III)”
我粗浅翻译为:“第8神射手团,辖第5、第12摩托化步兵营,以及第3步兵支援炮营”
“Infantry support gun”英文直译为“步兵支援炮”,或是“营炮”,是一种营级指挥官所能指挥的增强步兵单位的支援武器。相比传统的野战炮,步兵炮更方便机动运输。

接下来,是英文维基关于11月19日上午10:30左右的战斗过程。


英文维基明确指出,在意大利第8团第3炮营“not having been fully deployed yet”,完全展开之前,你可以理解为大炮还没组装好,炮兵阵地还没挖好之前,“the battalion was overrun by the tanks of Squadron H/2, Royal Gloucestershire Hussars”。英国第2格罗斯特骠骑兵团的H/2中队“overrun”了他们。
“overrun”这个词有“泛滥;横行;肆虐”的意思,在该语境下,应为“碾过”或更通俗的“暴打”、“吊打”了第3炮营。
不过,英文维基关于此场战斗的描述到此为止,并没有写第3炮营投降的细节。
接下来再看看意大利语维基的描述。


特别注明了第3炮营:“che, non ancora completamente schierato,”还没有完全部署,然后就被H/2中队的坦克骑脸了。
结合这些资料,一个生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这支意军部队正在满头大汗地组装大炮,挖掘阵地时,英国人的装甲洪流就已经骑脸了。意大利人的步兵炮无法开火,而且就算能开火也打不穿「十字军」的装甲。英国人的H/2坦克中队指挥官也注意到了这点,遂直接碾了过去。
被骑脸的意大利人选择投降,但英国军官认为,与其留下珍贵的部队去俘虏他们,还不如继续往纵深突击,干碎整个公羊师。于是就头也不回的开走了。意大利人一脸惊奇的目送英国坦克远去,然后发现他们没有步兵协同。于是就捡起装备向友邻阵地靠拢,继续战斗了。
那么,到底是第3炮营,还是“第7营”,我们再梳理一参加古比井战役的意大利军队编制。

首先,是作为主力的132坦克团,辖第7、第8、第9坦克营。他们作为机动预备队,不可能部署在前沿阵地里。然后是第32坦克团,辖第1、2、3坦克营。然后是第8神射手团,辖第5、12步兵营,以及第3步兵支援炮营。后面的就不写了。
好了,水落石出。第8团根本就没有什么“第7神射手营”,第7营是132团的装甲部队。我估计是英文资料的作者可能笔误,把后面投入反击的第7装甲营,与投降的第3炮营混淆了。
原本到此可以为止了,可以继续剪辑了。但我在最后查资料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有力佐证!
是这个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ShmvC34jc&ab_channel=WW2TV
这个视频的账号拥有者叫保罗,专门做二战史内容。他请了一位嘉宾,叫Giulio Poggiaroni,也是一位资深的军事博主,并且给一个意大利战史的网站撰稿,Giulio的祖父是一位二战意大利老兵。他俩促膝长谈,聊的就是第一次古比井战役。
其实主要的聊天内容我也没太多时间一点点看了,主要是两张图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我对二战的兵牌符号一窍不通,简单去查了一下,而且图也不复杂。很明显,来袭的英军从左往右,是第4伦敦郡义勇军/骑兵、第2格罗斯特骠骑兵、以及第3伦敦郡义勇军/骑兵。而意军更明显,就是第8神射手团的主力部队,刚才介绍过的第3、5、12营。
意军的这个“叉号加下面两侧小圆圈”的符号,是摩托化步兵。而第3营“叉号加中心实心圆点”的符号,我猜测就是“带着炮的步兵”的意思。这样一来,和之前我的论证环节就匹配上了。
还有第二张图。

这张图对英军番号和穿插的方向有了更明确清晰的绘制。第2格罗斯特骠骑兵团的三个坦克中队在意5营的阵地前绕了一下,直插意3炮营阵地。重点来了,看那个“H”。那就是碾过意3营阵地的英军H/2坦克中队,G和F中队也跟上了。
那么再回到维基看看:“The British tanks then regrouped and Squadrons F and G of 2nd Royal Gloucestershire Hussars managed to break through the line held by the III Infantry Gun Battalion, thus opening their way north.”
在H中队一马当先撕开意第3炮营的防线后,F和G中队继而完全突破了3营的所有防线,准备向北突击。和图片的示例完全一致。
这下全呼应上了。
这场战斗,简而言之,就是英国坦克在没有步兵协同的状态下,凭着皮糙肉厚,火力强大,想直接碾碎意大利人的防御。实际上,他们的确碾碎了第3炮营的阵线,还一度切段了12营与师部的联系。但意大利第8团的两个步兵营,在师属132炮兵团两个75毫米野战炮组的掩护下守住了阵地,之前投降的第3营,很可能调转炮口从背后袭击了英国坦克。

下午一点半,英国三个装甲单位在意大利防线的纵深横冲直撞,巴洛塔将军派出了132坦克团60辆坦克发起反击,首个投入反击的正是第7坦克营,就像一头迅猛的公羊。拥有装甲、无线电和火力优势的英国第2格罗斯特骠骑兵团,居然在这场硬碰硬的装甲交锋中被打败了。第4伦敦郡义勇骑兵团想绕过12营的阵地,结果又被第二线准备好的意大利反坦克火力教做人,损失惨重撤退。

幸好第3伦敦郡义勇骑兵团的坦克过去接应,击退了准备包抄英国人的意大利坦克。但是他们想更进一步的尝试,又被意大利人的反坦克火力和装甲反击击退了。总之,第22装甲旅鏖战了大半天,进攻彻底失败。
英文维基也给出了分析。原因很简单,英国人太轻敌,或者说没有意识到步坦协同的重要性,只有火炮支援。而公羊师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步坦协同,并应用在了这场战役中。

写这篇文章,耗费了我一上午的时间。而且从结果来看,我好像也只论证了一个很小的细节。不过坦率地说,查资料、撰写和思考的过程比较有满足感,好像回到了几年前在知乎写东西的过去。不过,我仍然不能十分肯定自己的结论和论证过程是没有瑕疵的。也欢迎相关领域有研究的前辈大佬予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