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别话(三):设计师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特别声明:本文系UP主原创文章,现上传分享供大家品鉴。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怎样才能够称得上合格的设计师呢?来自一名学子的思考与感悟。
有幸在网上观看了台湾著名室内设计大师季裕棠的一堂演讲,和同为建筑大师的姚仁禄 、陈瑞憲等人齐聚一堂,思想集聚。共谈设计圈之轶事,吾辈有幸观之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其中有一个点吸引了我,那就是作为一个设计人如何在自我期许下坚持下去,听罢顿时与笔者心灵产生了共鸣。
第一点:不以金钱衡量,每个方案都是机会。
大概这种话只有从大师口中说出来吧,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因为他已经有所成就,所以能够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做设计不应该以金钱为衡量。
这种情怀估计其他大师在谈及经验的时候也会这样说,作为后生我们能理解其中之意,也知道这个残酷而又现实的社会是怎样的运行法则。
但是现实生活中要做到不为金钱而设计却很难,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各方面都追求高效率的时代,没有钱作为支撑几乎难以设维持设计运作的整套流程。
就好比如爱情一样,没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的恋爱很难长久,这样理解可能有点狭隘,但有些事情它就真实存在那里,你无法辩解。
于是我在拷问自己:以后正式步入这个设计行业能否做到不以金钱为衡量呢?
现在我还不知道,以后的事也说不准,但愿自己不违背初心吧!

第二点:无论生命如何改变,对自己的原则不会变。
这一点和第一点大同小异,即进一步的说明了做设计的时候能否坚持自己所固有的原则,上升到更高层次就是本真了。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做校园设计调研汇报的总结时就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当时自己说得倒是慷慨激昂,但同时也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打趣的说现在虽是这么表达,以后能否做到就不得而知了。
事后,有同学和我聊天中无意间提到了这一点,通过和他们的聊天,隐约可以听出他们对我这种卖弄情怀的演讲风格表现出了讽刺之意。我当时也是微微一笑,顺便附和了一句其实我也只是说说而已,毕竟以后的事很难说。

第三点:设计师与业主间,以协商达到互利且共同成长。
这点我可以理解为一切好的设计方案都应建立在及时沟通的基础上,毕竟一个好的设计不是一次性就能通过的,不仅要满足业主的基本要求,也应该融入一个设计师的思想灵魂。
第四点:设计师需要了解:自己是谁?会不会改变?
这最后一点似乎又回到了前面的两点,我觉得它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
比如我最近在读的这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开篇的自序里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难怪苏格拉底也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那么自己到底是谁呢?会不会改变呢?就我的粗鄙之见,有些东西会改变的,有些东西是应该坚守的。
比如一些不合时宜的、落后的、狭隘的思想就应该鄙弃,设计的初衷应该坚守,自己的爱好也应该坚守。
至于自己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有通过不断的省察自己才能慢慢地看清自己面貌,才能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去读书吧!从别人的人生经验中获取经验。
2018.6.30

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和阅读UP的其它文章请关注个人公众号——【三炮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