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之鬼门关,现实中还真有这样的地方
鬼门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
鬼门关是进入鬼国的必经关卡。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检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国通行证一一路引。鬼门关是一座牌楼,上面横书苍劲有力的“鬼门关”三个大字。
传说是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的第二座关卡。两旁有十八个鬼王和把门小鬼把守。森严壁垒、铜墙铁壁,牢不可破。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遭检查,看是否有通行证。这个通行证就是“路引”。
它是人死后之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在这张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纸上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丰都地府转世升天”,上面还盖有“阎王爷”、“城隍爷”、“酆都县太爷”三枚印章。
凡是人死后,即烧掉它,亡魂就拿着它到鬼门关,经查验无讹后,方能入关。
上梯坎,有无常殿。内塑无常、无常娘娘和保山大王。传说无常是阴间捉拿亡魂的差头,旧时丰都有许多无常的故事流传。
保山大王,是专管山间猛兽,保护人畜安全的山神。鬼门关前塑“阴曹地府”门亭,右侧外树一碑,隶书“此冥府也!”四个大字,来源于《聊斋志异》。进门两侧塑十八形象狰狞怪异、栩栩如生的鬼王,让人觉得阴森恐怖。
现实中,据《辞海》条目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介于北流、郁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
这里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其间不过30步。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古时候这里瘴气滋生,蚊虫鼠蚁繁多。夜里被一团白雾笼罩,鸦雀悲鸣,甚是可怕。
古关名,省称“阴阳道”。《舆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德中改名汉沽关。在今广西北流市城西,位于北流、玉林两市间。有两峰对峙,其间阔30步,俗号鬼门关。
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经此勒石,残碑尚存。因其瘴疠尤多,去者罕有生还。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故名“鬼门关”。唐宋诗人迁谪蛮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
唐代之前,“鬼门关”有过多种称呼。《旧唐书》和《舆地纪胜》等都说鬼门关原称“桂门关”,元代的廉访使曾将它改为“魁星关”,明代又称“泗明关”。明宣德五年(1430年)时人于山门东侧的石壁上刻凿“天门关”三个大字和一首小诗曰:“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迄今,峭壁之上“天门关”三个大字依旧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
“鬼门关”这称谓是唐代之后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门关广为人知、闻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贬崖州》:“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当时他被贬谪海南,处于人生仕途最低潮,路过鬼门关,悲哀蓦然涌上心头,不禁吟出这无边的凄楚和绝望。
那时,中原与南方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但南方相对中原来说,交通仍然非常闭塞。
鬼门关以南,路途险恶、荒凉,由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滋生的“瘴疠”病散发的气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们如谈虎色变。
钦、廉、雷、琼一带,属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别是“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荒芜凄凄,人烟稀少,天涯尽头,海角无边。
习惯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员被贬谪,经过鬼门关,如临生死之界,几乎无生还之望。从此,“鬼门关”之称盖过了它原来其他的称呼流传至今。
c根据《旧唐书·地理志四》记载,鬼门关就位于今天的广西玉林市北流县西交界的山口上。
这个山口的形成,是因为上边有两座高高的山峰对立,而且所形成的山口也是十分的险峻,再加上这里的气候非常湿热,常年都存在令人致命的瘴气,活像一个鬼门关一样。
本来,像这样一个恐怖的地方,人们是绝对不会去的,但无奈的是,由于古代的交通条件不是很好,而这个山口又是通往广西、雷州和海南岛的关键路口,所以不想走也得硬着头皮走。
因为这个山口十分的险峻,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会不小心掉入山口,尸骨无寻,所以当地的人们都把这个山口称为“鬼门关”,大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