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所谓“红楼梦80回后天下大乱的伏笔”
前言:虽然在b站已有up做过相关的视频,但所谓“红楼梦80回后天下大乱”的言论我仍是屡见不鲜,我此番也想讨论下这个问题,希望尽微薄之力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不要被轻易蒙骗。
其实书里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作者已经在前80回说明了:
第1回: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第1回: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第1回: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第2回: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第63回: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
而书中多次提到的“末世”,则是指一个家族的末世。这也并非红楼一书首创,宋敖陶孙《悼赵忠定》中有“九原若遇韩忠献,休说渠家末世孙”之句。
第1回: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第2回: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侧: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侧: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第2回: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侧: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馀者一概不在心上。
接下来批驳一些所谓“红楼梦80回后天下大乱的伏笔”:
1.第1回甄士隐一家欲投身到自家田庄,可书中叙述“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这还不能说明是末世吗?
以下内容截取自b站up主“萌熊书斋”的专栏:
事实上水旱灾害包括盗匪在古代压根就不算什么稀奇事儿,我们直接上数据说话。
在《中国灾害通史》一书中,根据《清史稿》统计,“清代大小水灾共计1581次。按清代268年的历史,平均每年发生水灾将近5.9次,年均发生概率为589%;水灾发生的年份共计266年,只有两个年份即乾隆五十年(1785)和光绪十七年(1891)无水灾发生。”
“从康熙四十三年至雍正十一年(1704~1733)。这30年间,每年都有水灾发生,共计发生234次,平均每年发生7.8次,年均发生概率为780%。其中有10个年份水灾发生达到10次以上……从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4~1763)。这30年间,每年都有水灾发生,共计发生194次,平均每年6.47次,年均发生概率为647%。其中有7个年份水灾发生达到10次以上。”
然后看旱灾,“依据《清史稿》统计,清代大小面积的旱灾共计625次。按清代268年的历史,平均每年发生旱灾2.33次,年均发生概率为233%;旱灾发生的年份共计242年,仅有26个年份无旱灾发生。”
“从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四十二年(1674~1703)。这30年每年均有旱灾发生,共计发生旱灾86次,平均每年2.86次,年均发生概率为286%。其中有3个年份旱灾发生达到5次……从康熙四十三年至雍正十一年(1704~1733)。这30年,旱灾发生年份占29年,共计发生旱灾89次,平均每年将近3次,年均发生概率为296%。其中康熙六十年(1721)发生旱灾多达8次……从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4~1763)。此阶段发生旱灾的年份有28年,共发生72次旱灾,平均每年2.4次,年均发生概率为240%。其中有3个年份发生旱灾5次。”
以上我是特意把清王朝最鼎盛的康雍乾时期的数据专门列出来的,在这个时期,中国的GDP在世界排名是第一的,然而每次自然灾害的描述中依然出现“死亡数万”、“死人无算”、“人死无数”这样的字眼,大家真的以为所谓的封建盛世是国泰民安,海晏河清,政治清明,人人富足,四海升平吗?

书中叙述,甄士隐将田庄都折变了,然后投他岳父封肃家去。大家想一想,如果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末世的话,如果天下大乱的话,为什么封肃家“虽是务农,家中却还殷实”呢?为什么甄士隐一家投到封肃家去便风平浪静没有盗贼侵扰了呢?
2.第53回乌进孝向贾珍告艰难,叙述天灾:“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事实上刚才专栏里的数据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也请大家注意乌进孝的言辞,他说的是贾家的田庄还是全国各地的田庄?全国各地的田庄加起来就一千三百里啊?
即使今年收成如此不好,但贾家总共8-9个庄子也只有2个报了旱涝,乌进孝进贡的东西还有如此之多: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十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只不过贾家是穷奢极欲惯了的,所以仍不满足。
3.第61回,贾家连鸡蛋都吃不起了!
原文:柳家的道:“就是这样尊贵。不知怎的,今年这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儿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来。我那里找去?你说给他,改日吃罢。”
鸡蛋物价上涨就说明要改朝换代了?更何况看看贾家一次采购的鸡蛋数量,这是寻常人家可以承受的吗?
后面柳嫂子又说:“我劝他们,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将就些儿也罢了。吃腻了膈,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鸡蛋、豆腐,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炸儿,敢自倒换口味。只是我又不是答应你们的,一处要一样,就是十来样。我倒别伺候头层主子,只预备你们二层主子了。”
可见鸡蛋对于贾府诸人来说只是偶尔换换口味的小吃而已,鸡鸭鱼肉大米饭这些食物他们都吃腻了。
而且这里极有可能是柳嫂子对莲花的托辞,因为后面叙述道:(莲花)一面说,一面真个走来,揭起菜箱一看,只见里面果有十来个鸡蛋。
4.第75回,贾家都吃不起红稻米了!都可着头做帽子了!
请问你知道红稻米是什么吗?真当它是普普通通的大米饭吗?不懂的话可以百度百科好吧。
看看王夫人是怎么说的:“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
王夫人的意思是,贾家田庄的收成这两年不好,尤其是细米艰难,如今吃多少领多少是为了预防将来有一日细米真的不够了,只能到外面买,而外面买的那些吃着又不如自家田庄的顺口。
你想一想,如果是末世的话,不应该天下大乱吗?不应该全天下的田庄都跟贾家的田庄一样吗?为什么外面还可以轻易买到像红稻米这样的皇宫贡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