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视剧投资之路的探索(上)


导语
国产剧一直是观众很喜欢的娱乐消遣形式,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讲投资电视剧的都是什么人。这次,聲視尝试通过与老前辈的口述信息整理出一条脉络:改革开放政策落地后的1980年代到全面进入卫视时代2000年代,电视剧的投资方都经历些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塑造了电视剧市场,决定了观众能看到什么样的电视剧。

剧首先依赖的平台就是电视机和电视台搭建起来的电视媒体平台,但是这个平台在一开始并不是依赖电视剧的。电视台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财政拨款是来自于中央或者地方财政,首先解决的是新闻播报的功能。电视剧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观众需要看有情节的内容,才出现了电视剧。
而这个时期,有情节的文艺形式无非小说、话剧、电影、广播剧这四种形态。因此早期的电视剧创作者往往也来自于这些群体。我所采访的前辈老师就是从小说、广播剧这个领域转到电视剧创作的,而且他也曾短暂地在话剧舞台上以演员的身份工作过。
当他因为电视台成立电视剧部门而进入电视台的时候,其实电视剧的第一代投资方也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视台本身。这也很好理解,当时的市场经济还没充分发展,实体企业都还只有如今的小微企业规模,娱乐行业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投资者。可以说就根本没有娱乐行业这个概念。
电视台自己投资自己制作自己播放电视剧,这个模式其实也就是学的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只不过当时的电影院并不在电影制片厂的管理之下,但是都是由各级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拨款建设并管理,算是兄弟单位。而同样是文化部门管理下的电视台很快就会对兄弟单位形成冲击。
在80年代的早期,电视机成了家庭的“新三大件”之一,替代了收音机的地位。电视剧这种集合了电影的声画娱乐性与广播剧的便利性的新的娱乐形式,迅速占领了观众的娱乐时间。并很迅速地击垮了电影和广播剧的市场。没有谁能在娱乐产业里拒绝“便宜、便捷”这两个核心要素。大约30年后,电视剧自身也将会面临这样的冲击,那就是网络视频平台的兴起和网络剧的兴盛。
不过在电视剧还处于蓬勃上升的1980年代,电视剧行业本身面对的问题还是产能不足。主要原因就在于:电视台作为投资方,他的年度预算还有很大部分需要投放在电视台的硬件设备维护、新闻采编这些方面。电视剧部门只能拿到很有限的投资,因此一年一部甚至两三年一部的生产状况就很常见。

电视剧当时也只能制作出单本剧或者上下集,最多三集的长度。单集45分钟时长,也是在参考一部电影90-100分钟,分成上下,这样一个逻辑下形成的。产能不足带来的问题就是:养了庞大的制作部门,一年只能制作出非常有限的电视剧集,且很快就播完了!只能日后重播。这得是多大的怨种投资方才愿意干这样的投资呀!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电视台之间开始构建起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用各自制作的电视剧集进行交换,一部换一部。当然这种初级的交换模式,很快也遇到了问题:就算不论影片艺术质量这种比较不好界定的问题,有的电视台拍的单本剧,有的拍的上下集。那单本剧换一个上下集,岂不是时长就存在不公平不合理?
做不出好的、片长足够且能够吸引观众的电视剧,这样的电视剧部门很快就会被电视台视作是累赘。也是后来首先萎缩消亡的。那些能制作出好作品的各个电视台的电视剧部,则开始他们之间的内卷。卷的重点,或者说竞争的重要标准就在于制作出来的电视剧能不能被中央台接受并播出。
这很好理解,不仅因为中央台是更高一级的电视台,是电视台中间的老大哥,更因为当时只有中央台是唯一有全国覆盖能力的电视台。而省级电视台获得卫星转播能力是要到十多年二十年以后才在体制和技术上都成熟的。
跟我口述这段历史的老前辈,当年就做出了一部这样的优秀电视剧《走向远方》。这部上下集电视剧在播出后,与《今夜有暴风雪》(三集,有同名电影)同年拿到了优秀电视剧奖,并在中央台播出。但是这位老前辈后来的另一部电视剧的创作和找投资的过程,则投射出那个时代的艰难不易和发展的不可捉摸。


他当时从电视台被借调出来,创作了相类似主题的《男人无烦恼》剧本,但没有说服自己工作的电视台领导接受这部电视剧,没有投资也没有播出单位。剧组工作人员就得去各个工厂企业去游说。恰逢当时的一些新兴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刚刚收获第一笔资本利润,有一定的宣传自身的需要,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制作电视广告。于是就从自己的收入中拨出部分作为广告费,赞助了这部电视剧的制作。
其中投资最大的一笔资金来自于一家汽车清洗机生产厂,厂长刘老板愿意掏这笔钱的原因是因为主创撰写剧本的时候是参考了他个人的创业经历,而主创的上一个作品《走向远方》是参考另一位机械厂周老板的经历创作的,刘老板觉得自己如果投资,应该能够获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且不会像《走向远方》那样在剧情中说了创业者的艰难不易也说了他的冷酷无情。
选择这样一个原型人物,一方面因为这位老前辈一直以来就遵循创作要源于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就是为了要说服刘老板做这笔天使投资来促成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当然那时可没有什么天使投资的概念。
当时,电视剧虽然是观众的刚需,但因为电视台并不能直接从观众手里收到费用,同时需要常备一支能够制作电视剧的团队,这对于电视台是很沉重的负担。那么《男人无烦恼》这部剧只是电视台借调出去的人员做的影片,电视台并没有对这部电视剧负责的必要。
电视台给工作人员支付了工资,人员出去拍片,在电视台领导眼里这是灰色地带灰色收入。哪怕创作者之前给电视台做的《走向远方》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他后来做的《男人无烦恼》与电视台也没有必然关系,不能播出甚至借调人员还需要上交部分劳务费给电视台。
但对于用广告赞助的形式投资了《男人无烦恼》的这些工厂而言,这些投资最后需要有回报。这个棘手的问题,就靠主创以自己的创作水准和成绩背书,尽力游说了中央台,索性最终成功在中央台播出,算是对投资方有了交代。假如没有做到,那主创可就是欠了一笔巨款。
这种广告赞助、片尾字幕、最终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投资回报模式,在当年其他电视剧上也肯定是出现过。但是很快这种模式就终结了,时间应该不会超过两年。原因很简单,改革开放迅速催熟了一批企业,也催熟了广告市场,企业不再满足于片尾字幕这种简单模式。电视台也逐步发现广告收入是大头,通过新成立的广告部来抢占与广告客户之间的连接通道,凭借自己播出平台垄断优势构建商业壁垒。所以可见在2010年之后才甚嚣尘上的“平台为王、渠道为王”的商业说法,其实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出现了,只是没有商业方法论的总结而已。
电视台因为电视剧市场的迅猛发展,构建了电视剧部。但养团队负担沉重,很快就让电视台意识到这部门远不像做新闻是宣传刚需,也不像做电视栏目那样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内容。于是广告部门就更倾向于向电视栏目投放广告,时至今日的综艺节目更能带广告,而播出平台再通过广告收益来投资制作、购买剧集的形态就在整个90年代逐步地构建起来。电视剧与广告收益之间的关联最终弱化到现在只有插播广告或者电视剧时段的冠名这个程度了。
而欧美电视台,他们最终实现了播出平台收费给观众提供优秀作品的模式。完成了电视媒体、流媒体模仿电影模式或者录像带租赁模式的商业闭环。无论是老矣尚能饭的HBO,还是近年火爆的NETFLIX。都得益于美国的电视系统收费模式的商业基础。而中国的电视台和视频平台则一直在免费看、低费看吸引观众,通过综艺牵头、电视剧辅助,电视台整体收视率吸引广告投放,再用广告反哺影视内容的模式下生存发展。
感谢磬闻老师和韶蕾老师提供的口述信息,帮助我整理出了这篇文章。感谢怀揣梦想进入影视行业投资方们,带给中国观众这么多影视作品。希望所有的投资方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本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下篇主要内容为:在电视台和广告甲方都不投资电视剧后,电视剧创作又被迫找了什么样的投资方,以及电视剧部在电视台的终结。
请大家期待。白了个白。
作 者

茶壶道长
十年影视策划
二十年影视边缘从业者
三十年游戏宅
爱家人,爱祖国,爱不完美的自己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