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虽短救赎漫长


2000年前,耶稣因犹大出卖,被叛有罪,千万城民要求钉死这位号称是“弥赛亚”(救世主)的人。在这里他的头被戴上刺冠,身负沉重的十字架,受尽鞭笞皮肉之苦、嘲弄唾骂之辱,最终被钉于十字架,用生命救赎世人的这条“苦路”,伸展在耶路撒冷老城中心,如今已是穆斯林聚集的生活区。
在这里详实地记录着耶稣受审、定罪、第一次跌倒、遇见母亲玛利亚、古利奈人西门帮耶稣背十字架、妇女薇若妮卡为耶稣擦汗、被钉在十字架上、被从十字架上取下及埋葬、复活等人生最后的14处生死历程。
也是这条路,使犹太人背上了出卖耶稣的罪名,从此犹太教与基督教相互仇恨达千年之久。

耶稣被钉死,成就了基督的救赎义举。
人类的发展的历程就是一条苦路,由于受到现实生产力所限,对世界的认知总是非对称的;由于认知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面对大自然,人类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人类犯错误是必然的,而且将继续下去,错误的认知必然与人类共始终。
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类怎样自我纠偏,才能不使错误成本过度放大,就需要有人挑战现有的规则,进行创新。而由于认知的惯性及关系现实利益,社会与既得利益者都会加害叛逆者,叛逆者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而这样代价的付出,往往最终的受益者为社会和普罗大众,所以这就成了救赎,为普罗大众的错误认知付出代价,以求民众自省。
无论宗教改革,还是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良等,无不如此。
判处耶稣钉死十字架的不仅仅是彼拉多,“从此彼拉多想要释放耶稣,无奈犹太人喊着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忠臣。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凯撒了’”。(《约翰福音》19:12)。
救赎者为被救赎者献出了生命,被救赎者自省后良知不安,愧疚感开始神化救赎者,于是耶稣就成了“弥赛亚”!
苦路,是救赎者的苦难之路,奉献之路,人格升华之路,人类忏悔之路。
苦路也是思想碰撞,文化冲突的和解之路。
耶稣为众生的和睦与和平,以自我的牺牲,寻求社会和解,谱写大爱的真意:人类要相互爱,不要相互恨。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犹太教与基督教放下了千年的宿怨,彻底结束寻仇,握手言和,今天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犹太教信众与基督教徒亲如一家。今天同样在耶路撒冷,在以色列,我们看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大家一团和气,共生才能共荣已成共识,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和解的春天已经到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和解还会远吗?只要大家乃至世界精心呵护,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所有天下正信的宗教必将求同存异,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