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莫扎特的“胎教音乐”是骗局?——6个问题彻底搞清

2023-03-13 10:32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无论你是什么肤色,在初来人世时,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总是啼哭;

无论你说什么语言,对母亲的呼唤,往往都是——Mama;

无论你在什么国家,只要曾在娘胎里听过“胎教音乐”,那你一定听过莫扎特。

作为维也纳音乐派的开山祖师爷、少年成名的音乐天才、鸡娃家长的精神图腾、最早的“脱离体制”的自由音乐人,莫扎特身上有着太多标签。

但对于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来说,莫扎特几乎就是“胎教音乐”的代名词。

他的音乐被赋予了“提升智商”、“开发大脑潜力”、“提升记忆力”等等功能。K448这串编号相比之“钢琴奏鸣曲”,更像是某种提神补脑的灵药。

所以,“莫扎特效应”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莫扎特的音乐是刺激大脑的良方吗?

你要的答案,就在下面↓


Q1:

“莫扎特效应”真实存在吗?

A1:

当然存在。不过具体细节可能与大家想的很不一样?


Q2:

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呢?

A2:

1993,美国学者Francis Rausche、Gordon Shaw等人组织学生,做了一次实验。


Francis Rausche的介绍

他们将学生分成3组,第1组啥也不听,第2组听某种引导人放松的声音,第3组则听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448。

听了10分钟后,心理学家给这些学生们安排了一次空间推理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听莫扎特的学生们在测试中获得的分数更高。

研究成果被总结成一篇论文,发表到《自然》期刊上,题目叫《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翻译过来叫做《音乐与空间任务处理表现》。肯定了莫扎特音乐在对刺激人大脑的空间处理能力上,有积极的作用。


Q3:

这也没提收听莫扎特能提升智商啊?

A3:

听莫扎特能开发大脑智力的说法是媒体们提出来的。

根据对Francis Rausche采访显示,论文发表后,无论是媒体还是唱片公司都一窝蜂似的找到了他们。媒体嗅到了爆款标题,唱片公司嗅到了商机。

美联社、波士顿邮报、晚间新闻等等纷纷类似“听莫扎特能让你更聪明”的主题发表内容。一年之后,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将莫扎特的专辑重新打包上架,只不过标题换成了“用莫扎特音乐开发大脑”等等。

“和莫扎特一起调节你的脑子”

随着这个观念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深入人心。1998年,以田纳西州为代表的美国一些州开始向当地新生儿家庭分发古典音乐唱片。“莫扎特=胎教音乐”的观点,也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逐步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

而关于论文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媒体们提都没有提:

1)莫扎特的音乐对空间推理能力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点儿提升综合到智力层面,大致相当于提升了8、9点智商。

2)这9点智商的提升,也仅仅能维持10分钟。

事实上,人家原作者在论文里写的是:“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让空间推理能力提高大约10分钟”。


Q4:

那么将莫扎特的音乐当成胎教音乐的做法是?

A4:

“莫扎特音乐=胎教音乐”是唱片公司联合媒体向公众灌输的。为的就是把原本不好卖的古典音乐唱片送到普通人家里。


Q5:

不过听莫扎特的音乐总还是有好处的吧?

A5:

当然有,但没必要非得是莫扎特。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空间推理能力的提升可能完全是由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引起的。如果某种类型的音乐让我们感觉更快乐,那么我们就会有情绪的改善,而让我们悲伤或孤独的音乐则相反。当我们快乐时,我们会充满活力,最终会更加投入,从而在空间测试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一个实际案例:在一项针对英国 8,000 多名学龄儿童的研究中。听流行摇滚乐队Blur的孩子们表现得比听莫扎特的还要好,因为孩子们更喜欢流行音乐。

总之,即便是孩子提升了智力,提升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听莫扎特,而是因为听到了喜欢的音乐。

就如同发现“莫扎特效应”的学者Rausche自己所说的:

“关键是你必须享受音乐,如果你讨厌莫扎特,你就没有莫扎特效应。如果你喜欢 Pearl Jam(美国摇滚乐队),你就会有 Pearl Jam 效应。”


Q6:

所以,与其说叫“莫扎特效应”,不如说叫“听喜欢的音乐效应”

A6:

可以这样理解。

虽然莫扎特的音乐在某些科学研究中确实展现出了一些独特性(对动物迷宫实验的刺激、对癫痫症的抑制)。但是在刺激大脑功能这一点上,不必非得是莫扎特,只要听喜欢的音乐,就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所以,对于家长朋友们来说,与其费尽心思给孩子搞胎教音乐,不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的能力。毕竟,只有让孩子真正喜欢自己在听的音乐,才会得到大脑能力上的提升。


莫扎特的“胎教音乐”是骗局?——6个问题彻底搞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