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优秀的绵羊》:反思精英教育的危害,用博雅教育重构新世界

2023-06-12 23:38 作者:Balance1222  | 我要投稿

令人望而却步的精英学子们    

       这是一群头顶光环的精英学子,他们拥有最强的大脑和与生俱来的高度悟性。在他们心中,一切都必须是可预见的,他们严谨慎行,乔装自己,总是在求稳,总是保持着冷静与秩序。对成就与功名有着压迫式的追求,他们拒绝示弱,不允许灰色地带的存在,对于失败乃是零容忍。他们终身奋斗的目标是那“三架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当这批优秀的精英学子齐聚一堂于世界顶尖学府,一场大型的修罗场就诞生了: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规避,霍布斯式的物质为上的野蛮性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这里的存亡之道,为了成绩和简历,他们牺牲了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险、课余活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夺走了他们的挚爱、探索、洞察与哲思。 

       揭开他们那不可一世的自信与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一位耶鲁学生的语录:“在耶鲁的时候,我有一半的时间感觉飘飘然,因为我觉得我比其他人都聪明;但是在另一半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分文不值,因为我觉得所有人都比我聪明。”)

       那么为什么如此令人心向往之的顶尖高校(哈佛、普林斯顿、耶鲁……)背后却隐藏着如此令人惶恐与不安的一面?

探究精英教育背后的“两大压迫势力”

一.家庭教育:“直升机式”父母与“溺爱式”父母

(1)直升机式父母:他们盘旋在半空,时不时施加压力,时不时评判,他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有秩序的、受监督的过程,保证每一个阶段都步步为营,那么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直升机式”父母

(2)溺爱式父母:他们会盲目的赞美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形容得天花乱坠。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孩子应该追寻自己的热爱和梦想。

“溺爱式“父母

        虽然以上两种教育看似相互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他们都源自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一种冲动。孩子在这两种教育培养下,就如同父母的衍生品:“直升机式”父母要求孩子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溺爱式父母”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

       雄心勃勃的家庭普遍存在着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而不断的追求并不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表现存在不满,其背后的实质是对孩子本人的不满。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只要自己成功才值得被爱

       但我们需要知道:赞美代替不了温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

          我们的大学招生录取标准支撑起了整个教育系统,或者说教育围绕着招生而运转。精英学校为富裕家庭的年轻绅士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平台,方便了他们与来自全美各地的类似背景的家庭搭建人脉,巩固自己的价值系统,并相互认可彼此在社会顶层的地位。这个游戏的主题并不是社会底层或者中产阶层突破自己更上一层楼,甚至也不是上中产阶层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实质上,这是资本阶层家庭确认自己在这个阶层里具体排位的游戏。

       现在的大学不再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护航,它们所扮演的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供应商的角色。学校不再了解自己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而是依赖学生的反馈,把学生的反馈当作它们生产的指南针。

       而精英高校并没有兴趣培养过多的探索者,如思想家、诗人、教师、牧师、律师、非营利组织工作者甚至教授。栽培这种类型的人才,高校需要付出更多,要培养利他主义、创造力、知性思维以及理想主义。大学作为机构本身,并不引导学生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去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

 

那我们应该在大学里面学到什么?

          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我们所学的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大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大学的教育是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收集论证、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观点、最后义正词严地表达结论。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

      《微型企业家时代》提及新人类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学识的广度、跨学科文化知识、信息敏感度以及待人处事的灵活度。”另外,“终生学习能力、维持成长和创新的态度”也是不可缺少的。

 

什么样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实现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培养独立思辨——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或“文雅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主要承袭自西欧中世纪以来的“自由七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主要课程内容。简单来讲,博雅教育追求学识的目的是学识本身,即一种纯净的求学理念,而非为了任何形式的实用性回报。

          真正的教育(博雅教育)的首要责任是教会人类把自己从以讹传讹所形成的常识中解救出来,先要认清它,其次质疑它,最后从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识”这匹蒙着眼睛的野马拉着跑。现在,我们无时无刻不浸泡在各种口号式和教导式的宣传中,我们与真实真相渐行渐远,也越来越缺乏自知之明,柏拉图称之为“doxa”(常识,即一己之见、单方感知或者偏见)阿兰布鲁姆认为,“博雅教育将质疑所有事物,因此它要求学生愿意接受推翻先前所有认知的风险。只有这样,真正的博雅教育才能彻底改变一个学生的使命。”

       在博雅教育中你可以感知到自我意识的存在,那是一个极其私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能找到自己的力量、安全感、自主、创造力和快乐。

       埃德蒙森教授:“要把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深度感受和思考,与书本的所学结合为一体。”生活与艺术,实为生活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博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合二为一的,学生在博雅教育中所获得的智慧将贯穿未来的任何专业或领域,我们将不再可以区分左边是工作,右边是生活;上面是通识,下面是专业。他们是融合的统一体,是互相渗透的。因为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你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

 

 

如何将博雅教育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一. 接受古典教育——以阅读经典著作为主要方式

       通过修习古典教育,探寻一切伟大思想的渊源,获得对凝结一切人类伟大智慧的真理认识,尊重与保护我们的现世文明。西方古典学铸就了我们的历史,因此是每位现代公民的必修课。放弃这种机会等同于放弃历史,最终将被动地生活。在古典教育中,我们能接触到人类伟大的思想,看清历史的脉络,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生命的本真,人生的意义。

       培养公民意识是学习古典学的首要目标,但是更关键的事情是学习名著,不仅限于西方范畴的名著,大学生要保持开发的心态,尽可能地尝试更多的新事物,避免只专注于自己原有的兴趣领域。艺术、哲学、历史等都应该广泛涉猎,把人类的智慧和个人的经历融入到工作中去,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实现触类旁通。

       在法律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遵循先例。彼得德恩里科在《法的门前》一书中提道:“我们仅看到那些被教导去看的东西。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是好学的,乐于接受新的观点,但是,情况正好相反,我们总是仰仗已经知道的事情得过且过。我们进行越来越多的学习,真正的效果却越来越小。我们希望、祈求手里的地图让我们走过这片地域,因为它已经让我们走了这么远。”如果没有接受古典教育,没有博览群书、向历史学习,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几本专业书、考级书,那我们就会像书中所说,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但是对于人生真正的意义,我们一片茫然,我们不知所措,我们知道的远不足冰山一角。

 

 2.重视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培养

       艺术、科学和人文“三足鼎立”,各自拥有自己的使命:艺术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生活榜样,而且也提供了质疑艺术本身的方法;科学性知识所表达的是内心之外的世界,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人文知识表达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体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与他人,把握当下的意义。如今,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剧场变成了新一代教堂,成为人们寻求情感抒发、忏悔、喜悦以及超脱的灵魂空间。这是一种新的信仰——唯美主义。

 

怎样创建自己的生活

 

一.明确人生的方向

          威廉 达蒙在《通往目标之路》一书中提到:“当一个人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奋斗时,他是迷茫的,也将得不到满足感。”因此,“自我了解”在此刻显得十分重要且实用,它帮助我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所在并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那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和热爱呢?——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时候那样;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专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以寻找“意义”为出发点,询问自己“什么事情会触动你?”或者“什么能让你产生共鸣?”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    

       坚持你的人生的方向,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想象力”,它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位既拥有“精神想象力”去构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拥有“精神勇气”去付诸行动的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编织各种网束缚他人和自己。正如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发表的评论:“我们这一群微不足道的百姓,用我们每日的言行吞没了像女主人公罗西娅那样自由奔放的灵魂”。

 

二.勇于承担失败的风险

          创建属于自己生活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铲除整个教育系统潜移默化地在我们心中播下的那颗种子:惧怕失败。

      《犯错》一书倡导,“质疑是一种技能,犯错是智慧的基础”。一直成功并不是能力的表现,而是脆弱的表现,因为处于害怕失败,个人往往放弃一些本来能够造就他成就自己的机会。   

        Echoing Green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拉拉加林斯基强调“有意天真”,即面对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你能够无视“不可能”的种种原因。想象力的本义就是为现实的世界注入新鲜血液,之所以你会畏惧“不可能”的事情,是缘于未知,因为未曾有人做过,或者至少你未曾尝试过。年轻人不应该惧怕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冲动和疑虑——即使它们很有可能迫使自己偏离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人生轨道。

       而反观精英式的职业发展路径,它们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是一道极其乏味无趣的风景线。精英们体味不到不确定性的愉悦,总是在求稳;从未任由生活自由发展,总是要保持冷静和秩序;从未追随理想,总是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全负责。请问如此生活的意义何在?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喜欢引用英国杰出军事将领奥利弗克伦威尔的一段话:“一个人,只有不知道自己的路将伸向何方的时候,他才能达到顶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当你试图拒绝不确定性,那么你就拒绝了生命的意义。

        然而,你必须清楚的是:在“寻找你的热爱”同时,“你要为此做出牺牲”。“追求你的梦想”的同时,你必须准备好“放弃资历或名望”。——追随热情的定义包括懂得放弃。而寻找答案的唯一途径就是付出行动,让激情找到你,而不是你去寻找激情。这个前提是,你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而且你要接受,你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并非是你所爱的。

       创建自己的生活并非不思进取,你还是要努力工作,尤其是在起步阶段,不同的是,当你所做的事情具有强大的使命感时,你会感受到无比的成就感。

       爱默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发动一场私人革命,将自己从现有精神结构的暴虐中解放出来,从而赢得精神的独立。”如果你质疑你正在接受的教育,那么就拿起自我革命的武器,通过阅读、思考、探索、实践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将自己从现有的环境桎梏中解放出来,赢得精神上的独立,赢得自我教育的胜利!


《优秀的绵羊》:反思精英教育的危害,用博雅教育重构新世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