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文下篇)

⑤“兰亭雅集”和《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于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浙江绍兴西南)举办修禊集会。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40多位名士参加。会上共得诗37首。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 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活,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禊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⑥《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当;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
⑦“沈诗任笔”和“吴均体”
南朝梁沈约以诗著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沈诗任笔”。笔,谓无韵之文。《诗品》 卷中:“彦升少年为诗不工, 故世称沉诗任笔,昉深恨之。”
吴均《与宋元思书》辞笔工丽而不拘忌,传神地写照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在书信体中以描摹山水为归趣。“吴均体”的古气,是对齐梁翰藻的一种变化和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
⑧《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简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衒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伽蓝(佛寺) , 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同,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洛阳伽蓝记》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北魏旧臣意识,故都伽蓝不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而且是北魏国运象征。作者在语言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又能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字由韵律得以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