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被嫌弃的小孩
被嫌弃的小孩
一个人为何执着,为何伪装,为何逃避,为何幻想,为何强迫,因为他内心中有伤,因为他恐惧,因为他缺乏价值,因为他不被认同,因为他不被爱。所以他只能躲在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幻想里,才能逃避心中那个被嫌弃的小孩。
童年的经历时隔久远,所以一些人选择忽视,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无助的小孩,他已经是一个理性的大人,可以想开,可以放下,也可以原谅。但事实上,过去的记忆就如同“深水怪兽”潜藏在意识层面以下,虽然平时看不见,不过却会在潜移默化中来影响人的一生。
他也许被漠视、被要求、被控制、被苛责、被打骂,被践踏、被包办、或被抬得太高,被过度美化……虽然这些一直被他掩盖,但迟早有一天这一切就会像潘多拉魔盒一样被开启。当恐惧决堤他会茫然不知所措,他以为恐惧来自于外界,其实恐惧一直潜藏在他内心深处,只是他无意识把过去封存而没有觉察。
当一个人的童年不被爱,不被接纳,他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空洞,他会穷其一生去填补,以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减轻那种一无是处,易于被抛弃的恐惧与无助。而渐渐地,这种力量会成为一种驱力,他以为这是上进心,但事实上他是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当一个孩子不被爱,不被接纳,不被尊重,他不会认识到这一切是父母的错,他只是觉得是自己不好。为了赢得爱,他试图做好一切,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小孩,他开始伪装,压抑,讨好,迎合,他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他成为的人。
从小到大别人总是和他说你应该怎么做,却从来没有问他喜欢什么。因为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所以他根深蒂固地觉得自己不可爱,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拖累。他认为别人对他好,是因为他懂事,听话,努力,理解和包容别人,他一直不敢相信就算自己不优秀,不讨好,也值得被爱。

一位患者写到:“下午睡了一会,现在一点都睡不着了,觉得浑身不舒服。总是否定自己,觉得没人爱我,一直没人爱我,从来没有人会因为我是我而爱我。连我父母也不爱,我要乖,要听话,要温柔,要有涵养不可以骂人,要漂亮,要瘦,要会说话,要负责任,要独立,要勇敢,要隐忍,要勤快,要大方,要懂礼,这样才能祈求到别人的一点爱。我怎么这么命苦,为什么别人天生就有妈妈爱,而我没有。他们的父母不是因为孩子成绩好,不是因为孩子长得漂亮,不是因为孩子能赚钱,不是因为孩子能养老,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孩子是他生的,就因为他是他,所以就有人爱,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人爱。为什么我没有,为什么只要我稍微有哪里做的不好,那些口口声声说爱我的人就都会离去,为什么没有人仅仅因为我是我,不需要我多么优秀,不需要我做任何事就爱我呢?为什么爱我的人需要那么多的条件才会爱我呢,为什么想被爱这么难呢?”
爱,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一个人获得无条件的爱的时候,他就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与情感,他敢于表达自我,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来活,并与这个世界真诚地相处。他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此时,他内在的小孩和他一同成长,他在内心中是相信自己的,是接纳自己的,他认为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所以他不必讨好,不必懂事,更不用证明什么。所以,他不会为了别人的评判而改变他自己,他可以依靠自己而活,他越来越对自己忠诚,而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
但当爱成了一种奢侈,他的人生航线就注定会偏离,他的精力已经不是花在成为自己上,而是为了赢得爱,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糟糕,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恐惧而活。所以他必须对父母忠诚,而不是对自己忠诚,他必须懂事,必须体谅,必须优秀,结果他压抑了自己的情感,扼杀了自己的思想,他把真实的自己藏了起来。因为这个孩子被嫌弃,所以他也开始讨厌自己,他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离,最终他的人生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成为自己,而是为了扼杀自己,成为一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成为一个易于被社会所接纳的人。他懂事,他努力,他圣洁,他看似什么都好,但他却成了一具空壳,他丢了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灵魂。
一个人失去了和自己心的链接,他整个人就好像是一个机器人,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出自于真心,而是出自于指令——你应该懂事,应该努力,应该成功,应该善良,应该孝顺,应该……这些最初来自于他的父母期待与要求,最终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法则,他担心不这样做就不会被接纳,就会体验到被抛弃的恐惧。所以他遵从于“正确”,却因此失掉了“真心”。也许每个人都说他好,唯独他自己体会不到快乐,因为他不敢按照自己真实的情感来活。
一位患者写到:我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那么只能倒回去找原因。胆怯的小孩,不安的童年,缺爱的生命,在压抑中长大,用“懂事”来求生存。我从不开口索要什么,我妈最喜欢夸我的就是“特别懂事,从来不要东西,从小到大什么零食都不吃”。高考考上了一本,并且是一个热门专业,我想象过自己读到博士的样子。而由于亲戚的热心帮忙,我被军校提前录取了,专科,护理。爸妈很高兴,因为读军校不要花一分钱,还分配工作。我什么话也没说就去读了。
你以为这样一个懂事听话又努力的好孩子从此就前途光明灿烂,走上人生巅峰了吗?武志红说过一句话: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一个什么都好的人,却是一个没有生命力,全身散发着哀怨之气的人。十岁那年,大舅带着我和表弟一起上街玩。他本打算买两袋葡萄干,表弟拿了一袋,我却一再拒绝。在我的意识里,这是礼貌,是懂事,是应该受表扬的。大舅把另一袋葡萄干拿起又放下,正好他也舍不得那2块钱,他哪里想象的到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有这般复杂的心思。表弟快乐的一边蹦一边吃葡萄干,我内心受伤的种子却生根发芽。这种模式在我生命里总是重复上演,我认为自己那么好,那么无私,却一再被人辜负。
没受过肯定的人就是这么没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对于快乐只敢远观,不敢亵玩,不是贫穷和自卑那么简单,而是陷入无爱的绝境。无论在世俗中已经得到了什么,我始终在人群边缘游离,在快乐边缘游离。”

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对无爱的绝望。一些患者从小顺从,从不任性,别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优点,但这不过是一种无奈,就如同驯兽师下驯养的动物。他从小就知道怎么做能让周围的人高兴,他的心思不再是一个孩童般的单纯,他已经为了活下去而变得复杂。所以懂事的小孩未来并不是一片光芒,而是更加委屈,因为就算他不再顾忌自己的感受,他也只会被不断地辜负。
人生的第一要务就是成为你自己,但对于不被爱的小孩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却是在脱离自己,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一个更优秀,更受欢迎,更成功,更完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被嫌弃的小孩,不然他就会恐惧自己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他误以为自己的人生道理是自由意志的选择,但却他并没有觉察到,一直是恐惧在左右他的人生。
一位患者写到:我的安全感太差了,小时候爸妈吵架,妈离家出走,怕他们离婚或者没有妈我无法生存,所以幻想神佛保佑全家,这样我才有安全感。爸爸的苛责简直就是非人的,我总是被打骂,感觉什么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好,所以我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爸爸是有爱的,只是他的爱给的很少……第一次无比深刻地领会到了恐惧对我人生以及整个成长历程的决定性支配作用。可以这么形象地比喻,我人生开始的种子,就叫恐惧,一切悲伤的故事,以此为中心展开。
当恐惧成为一个人的人生动力,而不是爱,那么他对一个人好,并不是因为喜欢这个人,而是怕别人讨厌他;他做一件事不是因为感兴趣,而是为了成功与认可;他道貌岸然,不是因为品德,而是为了维系形象。其实,就算他成功,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并不爱他所做的一切。
所以,一些“成功人士”来治疗的时候会谈到,每个人都认为他应该快乐,不过他就是快乐不起来,他不明白那些不如他的人为何比他幸福。
实际上,幸福是来自于他做着他喜欢做的事情,他爱着他所爱的人,他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伟大,也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美,这一切就是目的。就好像一个画家的快乐来自于绘画本身,如果他的快乐来自于功成名就,来自于试图超越他人,想必他绝不是真的喜欢绘画,也绝不会在绘画中找到乐趣,他想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享受这个过程本身。所以,单纯的人更容易快乐,他并不是利用这些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或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但对于内心缺爱,缺少价值的人来说,无论他取得了多少外在的成功与认可,在内心最深处,他依然是那个受伤的小孩,他依然不能接受真实的他自己。
从此,在生活中他小心翼翼,不能犯错,压抑情绪,带着面具生活。看似他做的一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其实他就和一个被绑架,被威胁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做的一切只是因为他太害怕了,他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换取爱与安全。
不管患者多么努力变得更好,强大,一个不被爱,被嫌弃的孩子,他的内心一定是卑微的,觉得自己不好,而这种自我的嫌弃并不是因为他哪一点不好,而是一种弥散性的,就类似于你就是不好的,不应该的,是一片阴云,不被人接纳。而如此根深蒂固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会导致他人生的全面扭曲。他就好像一个怪物,只能夹着尾巴,假装成了一个人,他生怕漏出马脚,让别人看穿自己一切的伪装,让别人发现原来他内在什么都没有,或就是一个怪物。所以他只能躲在面具的背后,他不能依靠真实的自己而活,他只能活在幻想的强大当中,就算这一切是假的。
因此,一些人一直卡在童年的痛苦中,虽然他已经是一个大人,甚至已经为人父母,不过他的内心却一直没有长大,他的内心依然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岁月而成长,他依然是那么无助与恐惧。虽然他一直试图让自己相信,这个小孩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坚强,勇敢,乐观,自信,一个无比强大的人,但当这种幻觉一旦被打破,就会把他吓的瑟瑟发抖。他恐惧这个内在的小孩,他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其实他原本可以和这个孩子做朋友,原本他是可以深入理解与接纳这个孩子,不过因为原生家庭及他经历的一切,让他没有了这个机会。
不是他想要这样,而是不得不如此,岁月虽然让以前的记忆变得模糊,但恐惧却一点都没有褪色,毕竟对于孩童来说,他的父母就是全世界,他父母的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的法则。如果他的父母认为这个孩子不优秀,无价值,不可爱,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人,那么就算他表面上反抗,内心中依然会潜移默化认同这一切,在内心深处他会认为自己就是很差,就是不应该,就是令人失望。
最终,他就好像一只生活在狼群里的羊,他必须小心翼翼,不漏任何马脚。严重的时候他甚至会产生“被害妄想”,认为每个人都要害他,都要伤害他,他没有一丝安全感,他不相信任何一个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周围人真的可怕,而是他不相信别人看穿了他的面具后依然爱他,接纳他,认可他。童年的记忆让他相信,一旦露出马脚,他就会被立即生吞。所以,就算他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笑脸相迎,但他内心中一直都处于戒备状态,他不敢讲心理话,不敢表达真实的情感,他担心别人看穿她,发现他就是一个空壳,看到的是一个“为零的自己”。
一位女性患者和别人聊到关于母爱的话题,不过她大脑一片空白,因为对她来说她很少体会到妈妈的爱,只有要求和控制,她必须优秀,必须努力,必须成功,她的想法从来都没有被重视,她的情感从来没有被尊重,她一直都做正确的事情,取悦母亲,之后取悦这个世界。他谈到和母亲的关系就好像两个人设的关系,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女儿,而永远都不是两个真实的人。她也从来都没有被当成一个人来尊重,慢慢地她也就忘记了还有个东西叫自我。
童年各种伤害就好像是一种负性的能量体,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力量。一位患者要当众发言,他谈到虽然别人也紧张,不过他体会到的是惊恐,当众发言对他来说就好像当众裸奔一般,而演讲过后他整个人虚脱了,一点劲也没有。不过他体会到了一点东西,他意识到:从小到大,父母都没有肯定过他,接纳他,哪怕一点点没有。他想明白了自己为何会恐惧,这次看的更清楚了,他从来都没有被认可,从来没有被看见,也没有被承认。别人靠自己成长,而他只能靠幻想活着,所以面对真实的自己就好像要死了一样,这种恐惧异常的真实,强烈,好像从楼上往下跳的感觉。他终于知道自己为何活在强迫当中了,因为面对现实的恐惧是症状的十倍,所以他才一直停留在症状里。
当然,一些患者并没有在情感遭遇虐待,在生活中也被照料的很好,不过他获得的却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他不过是维系父母虚荣心的工具罢了。一位患者写到:爸爸是一个喜欢炫耀吹牛,自夸,争强好胜的人,不能说对我没有爱,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对。我爸爸自己没本事,可是老是喜欢拿我去炫耀,在他眼里,我仿佛生来就应该是做大事的,我就应该是成绩优异的,他认为只有全校第一才有活着的价值,其他全都去死好了。所以,我读书好累,我读书就是为了证明我的优秀,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印象中最让我心寒的是初三一次家长会后,班主任说我成绩一般,上重点高中基本不可能。那个晚上,我看爸爸默默的在床上睡着了,破旧的裤子上全都是补丁。那一刻,我认为,一切都是我自己不用功造成的,我为什么不努力,为什么不是第一,我这样是不行的,是可耻的。我从小就有这样的使命感,一旦自己不优秀就觉得对不起他。
孩子无形中成了父母的拯救者,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成绩让父母高兴,他承载了太多来自于父母的夙愿,这些最终成了他不可承受之重。也许他的父母本身就不被爱,内心中有创伤。而父母的创伤却没有在他这一代终结,却传递给了下一代,让下一代也背负了拯救他的夙愿。此时,孩子就没有机会成为他自己了,因为成为自己是可耻的,他必须成为那个可以拯救父母与家庭的人。所以他放弃了他自己,但他却没有觉察,以为他就是他自己,但实际上这个自己不过是一个冒牌货。

童年藏着成人的许多秘密。东野圭吾《从前我死去的家》是对童年的一次追寻之旅。仓桥沙也加想不起童年的事,她五岁以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而所有的照片都没有笑容,更可怕的对儿子充满厌恶之情,常有家暴的倾向,她觉得自己有严重的问题。父亲死后留下地图和钥匙,而他曾以钓鱼的名义偷偷外出,这给她巨大的好奇。于是找到前男友相约一起前往探寻。沙也加和前男友来到记忆里的那幢房子,却发现房子里的时间定格在了十一点十分。为了找回记忆,找到真相,两人在这座房子里不断探寻,最终却得知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其实真正的沙也加早就死了,而现在的沙也加,其实是另一个女孩小美,在顶替沙也加的角色在生活。可是她却失去了关于小美的记忆……也许是因为那段记忆过于痛苦——父亲的家暴与侵犯,哥哥放火烧了这个家,她以仓桥沙也之名到了宁姨的家里。这一切不是常人能够接受的,记忆因惨痛的过去而被抹去。这座房子帮她找回了那段记忆,才让她明白,自己其实早就死了。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从前我死去的家”,只是他们不愿意再见到那个已经“死去”的自己。
在生命之初每个人都有拥有自由的灵魂,但因为父母与成长环境的不同,因此一些人被剥夺了自由与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与机会。他所作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证明,为了安全,为了被爱,他做的一切看似在自我救赎,却最把真实的自己给丢了。
一位患者写到:我从小因为经常被父母的否定,导致现在不管干什么,老是想到父母看不起我的表情,觉得什么我都不懂,都做不好,也是个不让人喜欢的无趣的人。所以即使现在我已经结婚,当了妈妈,可是我一直都活在自我的幻想中,记得之前的网名就叫“幻想”,我一直幻想自己肯定会出人头地,一直幻想我会变成父母喜欢的活跃开朗的,又机灵心眼多的样子。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是个没有智慧的人。我没有朋友,我也很想交朋友,可是又怕朋友也会因我的无知和不开朗而离开我。还怕让别人知道原来我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样子。到现在我心里一直还是恨我的父母,即使我现在也是一直很孝顺他们。他们在我童年时把我的心灵给治死了,导致我到现在成为了中年人,还是活的这么的痛苦。现在出去和别人说话时,都要提前把自己的面部表情调整好,不让别人看出来其实我就像我妈说的很傻,不会和人打成一片,不会说话的样子。我想做回我自己,可是我又怕做回我自己,怕别人不喜欢我了……
你压抑了人性,却骗不了自己。虽然那个被嫌弃的孩子被遗忘,甚至是被埋葬,但他其实一直都在,在等待你看见他。虽然他一直不被理解,不被认可,不被接纳,但他其实很无辜,毕竟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他没有做错过什么,却被嫌弃,就算他做错过什么,他也只是一个孩子,也值得被原谅。
冰山之下潜藏着他不愿碰触的伤痕,不愿被看见的自己,也因此被各种幻想所欺骗,又因为他不敢成为他自己,所以他一直试图超越平凡,超越现实,幻想可以掌控人生,而不是被人生掌控。但理想主义者总是悲哀的,毕竟他把幻想误以为理想,把做梦当成追求。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迷失自我的人是可悲的,虽然他不断地在救赎自己,却一直都在错误的方向上。虽然他也试图找回自我,但最终找回的并不是真实的自我,而仅仅是一个赝品。如果不能看清楚这一切,在自我救赎的路上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这也为日后的心里冲突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