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
公元249年,司马昭开始专政。
政治上,嵇康作为曹氏宗室,并不认可司马政权。
思想上,“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幽愤诗》)。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 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所以,他选择了隐居生活。”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嵇康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他们主张虚无“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的重要的作品,是他收到好友邀请出山做官到时候所写。司马昭也曾多次邀请他出山,但都遭到拒绝,“当面奚落过司马昭的心腹锺会,还公开发表过非薄“圣人”的言论。因此,触犯了司马昭和钟会,大将军闻而怒焉”;吕安事件中,嵇康用《与吕长悌绝交书》和《幽愤诗》表示自己的清白。“如康之箕踞不礼钟会,与山涛绝交书自言“不喜俗人,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辄发”。又幽愤诗曰“惟此褊心,显明臧否”。皆足见其刚直任性,不合时宜。……康卒掇杀身之祸。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
最终在司马昭和钟会的合谋下,“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公元263年,“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舍不得给)固(坚决地)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被杀。“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在黑暗的政治下,也纷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实行分封制,埋下“八王之乱”的导火索;外部少数名族散布广泛,被卷入乱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争夺的内战中 ,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导致了“五胡乱华”。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 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从客观来说,这是政治哲学与环境伦理的典型案例。他的人生是一个回归人性的示范,是一个让人面对眼前世界矫弊的镜子,也是对社会进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种呼告。他孤独寂寞又异彩纷呈的一生,捐弃了狭隘的观念和盲目自大,他也没有忘却自己的时代,更没有忘却对黑暗政治的反省和批判,以恢宏的气度和开放的胸襟审视和甄别那个时代,在流连自然、沉吟山水的时候,留下了世间最浪漫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