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在《国家宝藏》完结时:学文物学的如何看待?

2018-02-06 00:42 作者:EdwardGLiu  | 我要投稿

【题图:曾侯乙编钟  个人摄于湖北省博】


就像我的附注一样,“死宅+逗比+主机玩家+学历史的”,我是学历史类的。但是是下属的“文物学”分支,简单来说,搞考古负责挖,挖上来我们修,修完了搞理论的来研究。

在11月的时候,我听说央视要*****,啊不,新节目,叫《国家宝藏》。我就瞬间懵逼了,尼古拉斯凯奇又来搞么子幺蛾子了。结果仔细一看,将文博的,我心中一喜,不错不错,有搞头。

长期以来,这种文物啊考古啊这种片子和综艺娱乐节目是属于井水不犯河水的存在,但把这两个东西融合在一起的我是真没见过,我真的无法想象那种嘻嘻哈哈的综艺节目能和文物这种死气沉沉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但《国家宝藏》做到了。

能让我每个星期天晚上12点在B站守着更新的(虽然总是不按时更新,这一点要批评B站的审核),能做到这个只有我追新番了。

 

27件文物,27(或者说28)个明星,这就是这个节目的最核心的看点。讲真,因为混的圈子不一样,这28个人我有一大半是脸和名字对不上号的,你跟我说早见沙织、花泽香菜、日笠阳子,我可能还分得更清楚些。

虽然我不懂明星,但是文物可是我的大学主修啊,这我总懂一些啊。这27件文物,件件都是镇国神器(不夸张),件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除了其艺术价值以外,还有其历史文化价值,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各种釉色大瓶,就是瓷器中的王者,虽然很丑(个人观点),但其代表的是瓷器技术的顶峰。学文物的都知道,青花不咋地,但同样规格的青花釉里红就比单纯的青花价格翻几倍,更何况是这么个“各种釉色”,你说能不能代表瓷器烧造技术?

其他的比如越王勾践剑(青铜兵器的极限水平)、云纹铜禁(失蜡法巅峰,也就只有曾侯乙尊盘有得一拼,不过人家钟抢了风头)、万岁通天帖(唐为止的书法大家之集合)、辛追帛画(生死观)、大玉琮(玉崇拜与礼器形制),都是一种技术、一个思想、一个时代的标志的代表。在我所知道的范围内,只有2008年首都博物馆的“5000年文明瑰宝展”能相提并论了。

所以说,历史是一个抽象的、虚化的概念,你在书里读到的历史需要你大脑的转化和想象,但是,文物不需要,文物就是历史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表现,在历史学研究中,文物的可信度永远高于史料记载。

 

为了保存、修复和研究文物,所以我们人类文明搞出了“博物馆”这个组织,博物馆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1、  承担社会公众教育职能,将馆藏藏品的价值传达给社会大众;

2、  承担藏品的维护、修复与研究职能,辅助历史学的研究工作。

这就是博物馆的作用。

没到过年过节放假,我都会看新闻频道播报,哪里哪里的景点被挤爆了,哪里哪里需要排队几个钟头,哪里哪里的游客因为排队太久中暑,比如长城、黄山、山海关什么的,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新闻频道播报,哪个博物馆在节假日期间被挤爆的,没有。(我知道你们想用故宫来反驳我,故宫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先是个景点,其次才是博物馆)

看吧,这就是博物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博物馆的旅游竞争力远远低于旅游景区,换句话来说就是吸引不到参观者,那博物馆的两大职能之一不就报废了么,国家花这么大力气搞的这些场馆没人来不都白费了么。

但是,《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以及对文博事业的关注度猛然上升。举个例子,离我家不远的重庆三峡博物馆,我去了好多次,之前去的时候,人不少,但也称不上多。但我前两天去的时候,明显感觉参观者比以前多得多,也许是良渚特展的关系罢,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两个节目,让一般大众认识到“哦,原来枯燥的、死气沉沉的博物馆也能这么有趣。”

再举个例子,我身边的人。我母亲的学生,小学生诶,也在看这个节目,也会要求家长带他们去博物馆;我老妈,义务教育人民教师一个,按理而言和文物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也在看这个节目,还要求我跟她讲其中的一些节目里没讲到的东西;我还认识销售员,在看;我还认识七八十岁的老人、我学理科的同学,他们也在看。一家子人到博物馆里的多了,父母带着小孩子,贴在橱窗上看那些文物,那些历史,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东西。

所以把文物的意义、文物的作用和内涵传递给社会大众,这就是这个节目的目的所在,我认为在这一层面上,《国家宝藏》算是合格了。

 

但是,我也听到了来自同行和其他领域对这个节目的批评之声,主要集中在“某些切入点的选材”、“真实与娱乐是否矛盾”、“严谨性与趣味性是否冲突”等几个方面,而且大家并不是说“这个节目不好,是错的。”而是“这个节目哪里哪里不够好,如果能加上或者修正就更棒啦!”

那么,站在我的角度上来看这些问题呢?

首先,是关于切入点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今生故事”这一块上,比如云纹铜禁那一个,说失蜡法铸造精密仪器这个切入点是完全OK的,但话锋突然一转,开始跟我扯飞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喵喵喵?我有点跟不上你的频道,你跟我说说文物修复团队是咋修复的,咋复制的,是咋研究古代失蜡法的,这些在我的眼中才算是正确走向。

但对于一般的大众观众而言,你跟我说27个考古发掘团队、27个文物修复团队,你在逗我么?我是在看3台还是在看9台?我们学文物的是倒是爽了,一般观众早换台了。

但是你细细一想,国家现在老在说产业转型升级、开发高精尖、产业内部转移、去除过剩产能之类的,节目组响应时代号召,那涡轮叶片来说事,好像也不是不行嘛。

其次是真实性与娱乐性、严谨性与趣味性的问题,这个就是主要集中在“前世传奇”这一块上。我承认舞台剧有的时候确实挺尬的,有点时候完全是在棒读台词,有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欠缺火候或者用力过猛,但这些只是瑕疵,而不是错误,拿着这些说没意思,真的没意思。

但是,有些个问题,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得承认、就得改正。比如曾侯乙编钟的那里,楚王你拿口锈成这鬼样子的破钟给我你是看不起我乙咯?还有贾湖骨笛的一些叙述与权威考古资料有冲突,有错误。OK,有错误该批评,该指正,不管是情理上还是逻辑上一点问题都没有。话只说一半这叫口才,话说错了这叫吹逼。

 

我认为,什么叫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国家,对文明,对民族,对历史的认同和自豪,这就叫文化自信。让更多人接触文物,就是让更多人认识历史,就是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我们有钱了,但对国家的自信和认同还不够,而《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在这个任务上,我认为,完成的很出色。

以上就是一个文物学在修学生的一点个人见解。

最后说一下我心目中27件文物应该选出哪几个:

故宫博物院:石鼓(原因:其见证的历史沧桑与历史意义)

 

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原因:睡虎地秦简展出条件苛刻,包括展柜温湿度、光照、气密性等;曾侯乙编钟太大太重,没事不要老去动她)

 

河南省博物院:妇好鴞尊(原因:一是证明妇好的存在和她的功业,二是萌)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原因:壁画运输和展出要求超级高,虎符的话感觉级别差了一点)

 

辽宁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原因:其他两个级别矮了点)

 

湖南省博物馆:皿方罍(原因:花这么大劲搞回来的不是她还是谁?长沙窑并不稀有,辛追帛画也是保存、运输和展出要求高)

 

上海博物馆:商鞅方升(原因:方升是秦变法的见证,莲塘乳鸭图历史意义没这么重大,大克鼎……要是大盂鼎没被国博要过去那绝对是大盂鼎,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日期的鼎绝对重要)

 

浙江省博物馆:大玉琮(原因:良渚诶)

 

南京市博物院:坤舆万国全图(原因:自己喜欢)

 

以上皆为个人见解。

 

EdwardGLiu

2018.2.6 于成都

写在《国家宝藏》完结时:学文物学的如何看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