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报告推荐阅读(一)
想学好考古学,就必须多读考古报告。考虑到关注企划君的小伙伴很多都是跨考考研er,所以今天为大家推荐5部著名的报告,感兴趣的可以进行阅读~另外,可以进我们的QQ交流群获取PDF版本哦
考古报告
1. 《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半坡遗址发掘的研究成果,就是《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这本发掘报告,开创了我国史前考古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模式。”
2. 《元君庙仰韶墓地》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编写体例,与20世纪50、60年代流行的中国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体例完全不同,还是迄今所见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报告中的唯一一例。全书分为《前言》,《墓地范围、分期与布局》,《墓穴与葬式》,《随葬器物》,《遗址》,《文化性质、特征与年代》,《社会制度的探讨》,《结束语》,六个附录等九部分,以及末尾的英文提要。《元君庙仰韶墓地》的编写体例及全书的内容结构显示,《元君庙仰韶墓地》不是以公布发掘资料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公布对发掘资料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所以发掘报告在交代发掘过程、资料整理、编写过程的《前言》之后,直接以《墓地范围、分期与布局》一章公布作者对墓地布局研究的过程与结论,然后以《墓穴与葬式》、《随葬器物》、《遗址》等三章公布发掘资料的整理成果,以《文化性质、特征与年代》一章公布对发掘资料的考古学研究认识,以《社会制度的探讨》一章公布对发掘资料考古学研究之后深入到史学与社会学方面的氏族制度研究的认识。而所有发掘资料都作为附录一《墓葬记述》放在书尾公布,并配上附录五《元君庙仰韶墓地墓穴结构、葬式表》、附录六《元君庙仰韶墓地随葬器物统计表》。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这个编写体例及其特点,是作者通过对元君庙仰韶墓地发掘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之后而选择确定的,是一种创新。但是,由于其编写体例及其特点是立足于公布研究成果而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方便,所以这个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体例,后来没有被模仿而承传下来。
3.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合编。成书于一九七四年。全书分九章,插图九十四幅,图版一百二十一版,附表十三种,另有出土兽骨、龟甲的鉴定材料。
4. 《二里头:1999-2006》

自1959年遗址发现以来的50余年里,除文化大革命前后中断了数年外,二里头遗址的钻探发掘工作持续不断,在30多个年份中共进行了60余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宫城和作坊区的围垣,以及纵横交错的道路遗迹;发掘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数座,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遗址1处,与制陶、制骨、制绿松石器作坊有关的遗迹若干处,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遗迹若干处,以及中小型墓葬400余座,包括出土成组青铜礼器和玉器的墓葬。此外,还发现并发掘了大量中小型房址、窖穴、水井、灰坑等,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铜器、玉器、漆器和铸铜陶范等。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的大型都邑遗存,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学界的公认。此五卷本田野考古报告,对1999年至2006年二里头遗址的田野考古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为我们对二里头遗址的性质、年代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5. 《辉县发掘报告》

1950-1952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简称“考古所”)主持的河南辉县考古发掘工作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也是考古所成立后的第一次发掘。《辉县发掘报告》(简称“报告”)是辉县发掘的再现,辉县发掘延续着自安阳殷墟以来形成的发掘方法,团队中的负责人夏鼐与郭宝钧均在安阳殷墟受到过考古训练,但辉县发掘在遗物保存技艺上有其突破之处,如夏鼐对战国车马坑的保存。高去寻在1936年的第十三次安阳殷墟发掘中,第一次发现车马坑的存在,当时对马车的发掘只发现马与人的残骸和车辆的青铜部件等残迹,腐化的车轮并没有被识别出来。《辉县发掘报告》则带来了考古发掘报告写作体例的变化。在《报告》之前,考古发掘报告并没有特定的体例,对发掘过程和出土遗物的描述未能全面,如四期《安阳发掘报告》(12)中参与的工作人员分别对不同的问题撰写独立的文章。《报告》采用了与郭宝钧《浚县古残墓之清理》相似的体例,即关注发掘地概况、发掘过程、墓制、葬法、遗物、年代判定及结论。《报告》以多人合作的撰写方式,对发掘过程进行系统的描写和对遗物进行初步分析,这样的写作体例被后来的考古发掘报告所沿用。
END
致读者:
撰文不易,如有纰漏,期待大家评论区友善指正。
小伙伴们还想了解
复试方面的什么内容,
欢迎留言评论~
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
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