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像龙类:亲戚竟在俄罗斯——结合新论文谈谈腾格里龙和巨像龙类
巨像龙类是泰坦巨龙类下的一个著名的分支,它们绝大多数活跃在白垩纪的南美大陆和南亚次大陆,根据2019年的分类,它又分支出隆柯龙类和林孔龙类,隆柯龙类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泰坦”,例如如阿根廷龙;而林孔龙类虽然不如隆柯龙类那样著名,种类也只有林孔龙(Rinconsaurus)和穆耶恩龙(Muyelensaurus)这两个体型不算大的蜥脚类,但是也是值得研究的分支。
基于目前已知的少数信息,一些人似乎想当然的就认为:巨像龙类的祖先一定是在一个比较晚的时间段内发源于南美洲,但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巨像龙类的凡赫恩龙(Vahiny)和耆那龙(Jainosaurus)并不在南美大陆,凡赫恩龙生存于马达加斯加的梅拉法诺组,而耆那龙生存于印度的拉米塔组,巨像龙类出现在长期与世隔绝的南亚次大陆,最好的解释就是:巨像龙类的早期祖先长途跋涉提前扩散到了南亚次大陆,并且随着它的分离被永远的留在了岛上。这样一来,巨像龙类需要提早很多年开始迁徙。


而就在今年,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尾椎却再次让巨像龙类这个分类群再次变得有趣起来。
尾椎的主人是一种比较衍化的岩盔龙类—腾格里龙(Tengrisaurus),化石编号BM 38/7120,是一个前侧尾椎。

腾格里龙发现于俄罗斯的莫托组(Murtoi formation),莫托组位于贝加尔湖南部,年代为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阿普第期。

腾格里龙初次描述的时候,也只有三块尾椎(ZIN PH 7/13、14/13和8/13)。腾格里龙以其椎骨的实心结构、前中段尾椎较强的前凹以及发达的前上骺以及气腔化程度较高的神经棘得以将它归为岩盔龙类并与其它的泰坦巨龙类区分开来。


而新个体比正模7/13更大,并且属于更靠前的尾椎部分,前上骺的形态也更接近正模

作为一种发现于俄罗斯南部的泰坦巨龙类,腾格里龙的化石完整度不足以发掘出关于该恐龙更多的特点,但是科学家认为:腾格里龙实际上与来自欧洲法国的诺曼底龙(Normanniasaurus)关系比较接近,例如:它们都有被明显的嵴所限制的背腹压缩的踝突(尾椎后部突出的球面)。诺曼底龙本身分类也存在疑点,而在本次的研究中,它被放在了巨像龙类,它是为数极少的非冈瓦纳大陆的巨像龙类之一,它也是年代极早的巨像龙类(远远早于目前认识中巨像龙类兴盛的年代)。
而腾格里龙则根据系统发育分析被放在了巨像龙类姊妹演化支的位置,科学家推测:巨像龙类的祖先或者是一些类群曾经广泛地存在于欧亚大陆,并且由于时间的流逝慢慢的灭绝,只留下了南美和南亚次大陆的物种再次演化。而有些更疯狂的观点认为巨像龙类的基本盘就是欧亚大陆,但是这个观点并未被接受。

在西西伯利亚地区还出土了一些其它的岩盔龙类化石个体,年代属于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阿普第期,这些零星的化石将逐渐为我们展示泰坦巨龙类这个庞大种群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