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祸起观音院》的那些事

2021-10-16 16:17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祸起观音院》这一集的拍摄时间比较集中,从1982年的11月拍到了1983年的2月,取景战线拉的比较长,主要是在福建和海南岛。烧毁前的寺院,拍摄于鼓山的涌泉寺;烧毁后的寺院,拍摄于东山岛一座当时已经被毁的老庙。在青芝山拍了黑熊怪的黑风洞以及很多武戏;在泉州的开元寺、杭州的灵隐寺也拍了部分镜头。

这一集戏中和尚比较多,可剧组找不到很多光头的群众演员,没办法,就让很多能剃头的剧组成员剃了头演和尚,像管服装的李师傅、韩庚泽,搞装置的张瑞来,马德华、李润生等,都在这一集中扮了和尚。

原著中,唐僧师徒离开里社祠后,此去行有两个月太平之路,相遇的都是些虏虏、回回,狼虫虎豹。虏虏、回回都是汉地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称呼。失却袈裟第十难。 夜被火烧十一难。发生在早春时节,这里有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应该是夜被火烧在前,失却袈裟在后。

这一集剧本和电视剧内容大同小异,最主要的区别是电视剧比剧本节奏更快。开头都是孙悟空在远处看到观音禅院,然后汇报给唐僧。只不过剧本和电视剧增加了孙悟空偶然发现包袱里锦澜袈裟的情节,为的是给后面炫耀袈裟做铺垫。原著中是行者在傍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何如?

剧本和电视剧把寺院大门前的情节全部删掉,换成了小妖向黑熊怪通风报信的情节,让黑熊怪偷袈裟成了预谋盗窃。原著中黑熊怪素质没有这么低:

不期火起之时,惊动了一山兽怪。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只见那窗门透亮,只道是天明。起来看时,却是正北下的火光幌亮,妖精大惊道:“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好妖精,纵起云头,即至烟火之下,果然冲天之火,前面殿宇皆空,两廊烟火方灼。他大拽步,撞将进去,正呼唤叫取水来,只见那后房无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风。他却情知如此,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襕袈裟,乃佛门之异宝。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黑熊怪原本是好心救火,只因一时贪念才犯了盗窃罪,没有86电视剧中那样反面。

进入寺庙后,编剧把原著中一句本来属于门前和尚的台词安排给了金池长老:

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甚么东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愚,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

剧中敲大木鱼的小和尚是马德华的儿子马洋扮演的。这个角色在剧本中很重要,因为剧本中孙悟空抢了他的棒槌乱敲木鱼,引来唐僧斥责。电视剧按照原著,还原了孙悟空撞钟的情节,但编剧似乎理解错了,原著中孙悟空撞钟不是因为调皮,而是在遵守一种佛门礼仪,同时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用行为艺术诠释佛理,原著是这样写的:

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一开始,孙悟空撞钟是在配合和尚打鼓,只不过人家鼓点听了,他还敲个没完,这是打了一个哑谜,谜底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这跟须菩提打他头三下、倒背手进门其实是一个道理。

后面的情节,剧本几乎是按照原著脉络改的,拍出来可能是受环境和镜头逻辑影响,台词顺序不太一样,但也很连贯。只不过,原著中观音禅院是两个院主,一个是现任的,一个是曾任的“老院主”,就是被和尚们称为“师祖”的金池长老。编剧把这两个院主合并了,由金池长老一人担任。从原著的设定来看,“只因那黑大王修成人道,常来寺里与我师父讲经,他传了我师父些养神服气之术,故以朋友相称。”金池长老一直活到二百七十岁,长期霸占院主位置肯定不妥,所以院主一直在换,但无论哪个院主上位,都必须养着这位老祖宗。

剧本和电视剧删掉了老院主和唐僧彼此的介绍,直接就是跟孙悟空攀比宝物。主要区别是把唐僧在大殿里悄悄跟孙悟空说的话改成了单独在禅房里教导,的确更加合理,为编剧点赞。

86版剧本似乎有意抹黑金池长老。剧本中,金池长老不但喝酒,而且牵头组织广智和其他和尚组团持刀杀人。电视剧里的金池长老就很立体了,程之饰演的金池长老就很传神,面对袈裟,首先是求而不得的痛哭流涕,听到广智说要杀人后,第一反应是吃惊和恐惧,可见良心未泯,后来随着面部表情的变化,展现出来的是利欲熏心,是良心的泯灭,是对谋财害命这件大恶事的心安理得。

金池长老幻想抓袈裟,左抓一下,右抓一下,抓不着,最后飘到他身上。这段亦真亦幻的情节是剧本里没有的,但拍摄时加入的这个桥段几乎是全片最大的亮点,把老院主的贪欲刻画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堪称神来之笔。程之老师表演的时候面对的就是空气,根本没有袈裟,他这儿抓一下,飞到左边;那儿抓一下,飞到右边,来回来去的抓,完全是无实物表演,表演得十分逼真。再进行镜头的合成,把宝袈裟用绳子拴起来,在蓝幕前面飘来飘去,特技制作时根据程之老师的动作,一上一下、一左一右配合,最后就呈现出剧中的镜头了。如果演员的表演功力不到位,驾驭无实物表演是不容易的。

剧本和电视剧里,安慰痛哭的老院主、出馊主意谋财害命都是广智一个人的戏,原著是众僧一起劝慰老院主,出馊主意的和尚有两个,提议动刀的是广智,提议放火的是广谋,老院主都是毫不犹豫,直接采纳,可见这个老家伙是真的财迷心窍了。电视剧里没有广谋,出两个馊主意的都是广智。为了证明动刀的办法不可行,剧本和电视剧都加了和尚行刺的情节,剧本是老院主带领徒孙组团行刺,先被白龙马吓到,然后孙悟空一开门就吓跑了。电视剧可能是考虑到老院主岁数大了,改成了广智独自行刺,被孙悟空一个照面吓跑。这里有一点不合理:如果一个人持刀杀人被抓现形,即使对方不揭穿,他也应该是心里有鬼、不敢再造次,一般不会再挖空心思继续谋害他人。但电视剧显然没有注意这一点,广智刚被发现,就溜回去给老院主出主意放火,这就是多次改编产生的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一段拍得很赞,特别是从烛光下图谋袈裟转场到和尚们堆柴禾,表达手法如行云流水一般。

原著中,孙悟空是变成蜜蜂探知了和尚的阴谋;剧本是捅破窗户纸看到和尚搬柴,绊倒一个和尚,然后变成小和尚跟他打听情报;正剧是孙悟空直接从楼上看到和尚搬柴,用法术戏弄了两个和尚,然后变小和尚打探。

原著中孙悟空想过动手打人,但怕唐僧怪罪,所以才决定助风烧禅院。这一时期的孙悟空行事还是比较野蛮的,没有紧箍咒管着,真的会无法无天。剧本写了,但电视剧没拍。

孙悟空到南天门找广目天王,结果唬得个庞、刘、苟、毕躬身,马、赵、温、关控背这些天宫守卫在电视剧中就是两个普通士兵,相当于路人甲、路人乙,但在中国民间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庞刘苟毕”这四位是雷部神将。在另一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里有这四位的戏份。他们是殷洪下山时收来的。殷洪在赤精子处学艺,艺成下山,路过二龙山,遇到了庞弘、刘甫、苟章、毕环,用师父的法宝阴阳镜试了试,就把四人收服了。这四位合起来叫庞刘苟毕,后来也成了雷部神将。邓辛张陶、庞刘苟毕,这八位经常一块儿出场,将他们分开讲的原因,应该是作者为了避免行文太拖沓。而这四将也基本没有什么出色表现,一露脸就被干掉了,所以是用来凑数的。

庞刘苟毕这四位,经常在道教的清微雷法里出现,被尊称为四元帅。民间流传着他们各自的故事。

庞弘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面,名字叫庞桥,字长卿。庞桥在汉江边上摆渡,童叟无欺,对待任何人都非常好。有一天,一个人过江时把一百两金子丢在了船上,第二天来找,庞桥就把金子拿出来还他。还有一次,一个姑娘过河,遇到下雪,走不了了,于是庞桥就留她在家里住宿,因为太冷没有干柴取火,就把自己的衣服烧了取暖,而他对这个姑娘没有任何出格行为。因为他做过的好事非常多,玉皇大帝就封他为混炁元帅,让他手持金刀,出入天门,赏善罚恶

第二位刘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他名叫刘俊(原作“後”,误),东晋人,生于岷江的一个渡口ー一他和庞元帅都是摆渡人出身,所以经常在一起。他小时候拜一位罗真人为师,精于五雷掌诀,能够呼风唤雨,给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老百姓非常崇奉他,所以玉帝就把他封为天君。

第三位苟章。他姓新(应作“辛”)名兴,是个孝子,他在山谷里发现了五只鸡,捉回家准备给母亲吃。哪知道这两只鸡不是普通的鸡,是雷鸡,鸡打雷,把他母亲劈死了。辛兴痛悔万分。这时候来了个道,给了他十颗火丹,辛兴吃了,就立即变身,长出翅膀尖嘴,飞上天。天帝认为他至孝,就把他封为雷门苟元帅。但是奇怪的是,这位“辛兴”,应该叫辛元帅啊!为什么又叫苟元帅呢?其实这是和另一个故事混了。托名东晋陶创作的《搜神后记》说:吴兴人章苟者,五月中,于田中耕,以饭置菰里,每晚取食,饭亦已尽。如此非一。后伺之,见一大蛇偷食。苟遂以斫之,蛇便走去。苟逐之,至一坂,有穴,便入穴。但闻啼声云:“斫伤我某甲。”或言:“何如?”或云:“付雷公,令霹雳杀奴。”须臾,云雨冥合,霹雳覆苟上。苟乃跳梁大骂:“天使!我贫穷,展力耕垦。蛇来偷食,罪当在蛇,反更解雳我耶?乃无知雷公也。雷公若来,吾当以斫汝腹。”须臾,云雨渐散,转霹雳向蛇穴中,蛇死者数十。这位章苟引来了雷神,劈死了大蛇。后来不知为什么,又和辛兴的故事莫名其妙地混在了一起。所以《封神演义》里的苟元帅叫“苟章”,把两个字颠倒了一下而已。

在庞刘苟毕的故事里,最厉害的还是毕元帅。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他姓田名华,天上的雷炁降入地中,孕成胚胎,藏在一块石头里。田华就从这块石头中出生,降生时就有霹雳火光照灼天地,并有大蛇围护、蜜蜂喂养。后来,女娲补天,怎么补也补不成,田华就去帮她,用“木火之精,劈碎玄精之石髓”,女娲补天就方便多了。后来,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田华也帮过忙。上天封他为雷门毕元帅,辅玄天上帝诛瘟疫鬼

然而神奇的是,这位毕元帅竟然一样让人迷惑。其实这应该又是民间传说的混淆。“毕”繁体作“畢”,看上去有点像“田華”二字的合体,所以被用作元帅之姓名。

甚至苟元帅和毕元帅还被混成个人,叫“苟毕元帅”:饮马桥居人李旭见一人披发而東额,左绾索,右挈槌,状如神人。问玄妙观道士郭渊静,渊静日:“吾心将雷霆苟毕元帅也

这位苟毕元帅,似乎也和章苟故事有关。另外,《封神演义》里辛元帅叫辛环,而毕元帅叫毕环,怎么这么巧,都用“环”做名字呢?所以毕元帅、苟元帅、辛元帅(辛字与章字形近),可能都是从章苟的故事演变来的。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民间故事不过也可以看出,这些元帅在雷法里很著名,所以老百姓才给他们编出了各种各样的出身故事。

这些元帅的出身故事,看上去都很光辉伟大。但是在《封神演义》里,他们的待遇反倒一下子降了下来,这八位都成了占山为王的草寇,归顺后也没什么表现,一个个窝里窝囊地死掉了。《西游记》里更是被孙悟空打到五百年后还有心理阴影。

“马赵温关”四元帅就更家喻户晓了。

马”就是马灵耀。他又叫华光天王,以五团火光投胎,盗紫微大帝金枪,生下三日就闹了东海,杀了东海龙王。《封神演义》里,殷郊下山收的马善,是西方灵鹫宫一盏灯火化身,无论如何杀不死,就是比着马灵耀写的。

“赵”就是赵公明,他既是财神,又在玉帝面前当护法。同时,他还是“五瘟”之一、“五鬼”之一。五瘟和五鬼本来是一回事,“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但是一个神一般不会占两个神格或两个任务,所以任务继续细分,五瘟是五瘟,五鬼是五鬼。从五个人变成了十个人,甚至更多。这在《封神演义》的两个问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封神演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叠床架屋的设定。《封神演义》后面出现了瘟神,叫吕岳,下边带着四个帮手,算起来也是“五瘟”,实际上这是封神演》原创的“五瘟”。而这里的“五鬼”在《封神演义》里已经剥离了“五瘟”的功能,这业务被转移到吕岳师徒五人身上了。这就是神谱的复杂性,同一个人,拥有不同的神格。

“温”就是温琼,《封神演》殷郊下山收的温良,也就是马善的大哥,是比着他写的。

“关”就是关羽。宋代之后被道教吸纳为护法元帅。

这四位元帅确实在玉帝殿前当护法。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赵公明封为“直殿将军”,温琼封为“玉皇殿前亢金大神”。在道观里,马赵温关四将,通常塑在玉帝的两侧。只不过《封神演义》要重新封神,建立自己的神灵体系,所以就把四元帅的称号重新封给了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

张桂芳征伐西岐失利,消息报到朝歌,闻太师大惊失色,只好到海外寻求截教道友帮忙,总算请来了九龙岛四圣:王魔、杨森、高友乾(封神榜名单上写作高体乾)、李兴霸。这四位各骑神兽,有开天珠、混元珠等法宝。姜子牙与之对阵,这四位先后被金吒等人杀死,最后封为镇守灵霄宝殿四圣大元帅。

书里这样描述四人的相貌:

话说四位道人到朝歌,收了水进城。朝歌军民一见,吓得魂不附体:王魔戴一字巾,穿水合服,面如满月;杨森莲子箍,似陀头打扮,穿皂服,面如锅底,须似朱砂,两道黄眉;高友乾挽双抓髻,穿大红服,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李兴霸戴鱼尾金冠,穿淡黄服,面如重枣,一部长髯;俱有一丈五六尺长,晃晃荡荡。

王魔“面如满月”,显然是白脸,因为满月除了是圆形之外,还是银白色的。张飞的脸虽然也够圆,但不能说像“满月”。杨森黑脸,高友乾蓝脸,李兴霸红脸一这四位的脸色,正好对应马赵温关的脸色。马元帅的塑像肯定是一张丰满的白脸,赵公明是黑脸,温琼长着一副典型的蓝脸。最后一位李兴霸,既然都“面如重枣,一部长髯”,那就完全是比着关老爷的形象写的。等于说,道教的四大元帅被《封神演义》用了个足,马灵耀之于马善、王魔,温琼之于温良、高友乾,赵公明除了本尊出场外还分出了杨森、五瘟,就连关老爷也跑来凑热闹了。

马赵温关的组合,有时候也变成马赵温周。可能是明清之后,关羽的地位渐渐上升,不再适合做镇殿元帅了,需要一个空位来补,就补上了个周元帅(周广泽)。有时候也变成岳赵温关,这里的岳元帅,本来名叫岳昊或岳胜,后来因为岳飞名气太大,民间又把岳元帅说成和关元帅齐名的岳飞了。

岳元帅既然替代了马元帅,说明他也是白脸。事实上,北京白云观的水陆画中,岳元帅就画成了白脸。历史上真正的岳飞,喜欢穿什么衣服长什么模样,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不过清代钱彩《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完全是以白色为主色调:

头戴烂银盔,身披银叶甲,内衬白罗袍,坐下白龙马,手执沥泉枪,隆长白脸,三绺微须,膀阔腰圆,十分威武。

一般来说,戴白盔、穿白甲、骑白马的武将,不容易表现出主帅的霸气。这个扮相,通常是“小鲜肉”的专属,如罗成、赵云,所谓“要想俏,一身孝”。都长“三绺微须”了何必来抢这副俏模样呢?

而且,岳飞的像并不一直是白盔白甲,南宋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和故南熏殿旧藏《历代功臣像轴》里的岳飞,以及杭州西湖岳庙中的岳飞像,无论是便服还是官服、盔甲,都是一副很普通的打扮,甚至很难说有什么特色。而《说岳全传》偏偏选用了一个极有特点的白色。所以,这副白脸、白盔、白甲的样子是不是和道教的岳元帅画像有关呢?至于四元帅为什么是白、黑、蓝红四种颜色,这很容易解释:古人经常用五色配五方和五行,四元帅对应东西南北四方:东方青脸(蓝色)南方红脸、西方白脸、北方黑脸。至于为什么岳元帅是白脸,因为他当然不可能是蓝脸和黑脸,红脸又被关老爷占了,那只能占西方白色,长一副白脸了。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原著中,广目天王和孙悟空的对话中也有一处前后照应:

“久阔,久阔。前闻得观音菩萨来见玉帝,借了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并揭谛等,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去,说你与他做了徒弟,今日怎么得闲到此?”

之前东海龙王见到孙悟空,说的是“近闻得大圣难满,失贺!想必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矣。”可见他只知道孙悟空刑满释放,毕竟五行山崩裂的动静很大,监押孙悟空的神仙也会把孙悟空被释放的消息传出去。但无论是东海龙王,还是庞刘苟毕、马赵温关,都不知道悟空“出狱”后从事什么工作,但广目天王级别高、交际广,消息也更灵通。百回本《西游记》原著有很多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广目天王明知孙悟空的做法是损人利己,但“不敢不借”,由着他胡来,可见孙悟空在天宫真的是没人敢惹。后面孙悟空还辟火罩的情节,剧本没写,电视剧没拍,但原著观照到了。广目天王压根没指望孙悟空还他法宝,孙悟空的原物奉还对他来说是意外惊喜。细品原著的话,感觉广目天王已经被孙悟空吸粉了。孙悟空回到观音禅院中,依然是变成蜜蜂进屋,也是做戏做到底。

原著和剧本都是孙悟空先用辟火罩护住唐僧,然后呼风放火,电视剧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了,孙悟空还没拿到辟火罩就敢呼风。这是不太对劲的,万一辟火罩没有及时借到,唐僧将与观音禅院同归于尽。

观音院被烧后第二天那个场景,是在东山岛一个被毁的庙里拍的。地面上有一些被烧的木头柱子、门框等等。电视剧这一段跟原著契合度很高,连剧本删掉的部分台词也加回来了。只不过,原著里的唐僧非常小家子气:

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起念动,你就是死了!”

这句话太没素质了,不像出家人说的。

原著中,金池长老没脸见人,撞墙自杀;电视剧中略作改动,改成金池长老躲避众人时被余火烧死。剧组怕程之老爷子危险,就用了个替身。这个替身就是沙和尚闫怀礼。剧本中,金池长老逃跑时一直都有悟空的喊声,电视剧可能是忘配了。但无论如何,程之老爷子这段独自逃窜独角戏演得的确出神入化,演技十分精湛。

由于剧本和电视剧改成了金池长老被烧死,所以还增加了袈裟有辟火之宝、烧不化的台词,的确非常严谨。

孙悟空在观音禅院搜寻袈裟的情节,剧本和电视剧都做了简化。原著中,孙悟空将禅院里二百四十名和尚挨个儿搜了一遍,还搜不到。气的唐僧真的念了紧箍咒。剧本里不但没念咒,连相关台词都删干净了,电视剧加入了紧箍咒相关台词,但没真念,都是在给唐僧洗白。

当然,孙悟空的熊孩子行为也真的让人无语,袈裟的丢失他难辞其咎。和尚们帮他求情,制止了唐僧念紧箍咒,他却还要打和尚。后来还把老院主尸体扒光了搜袈裟,这些情节剧本和电视剧都删光了。

后来的情节,剧本高度还原原著,正剧高度还原剧本,除了把孙悟空临走前一棒打倒的墙壁改成了柱子之外,其他几乎一模一样。

孙悟空到达黑风山后,剧本和电视剧把原著的蛇精白衣秀士和苍狼精凌虚子道士合二为一,改成了名叫凌虚子的蛇精,穿着打扮依然是白衣秀士。所以,本该被孙悟空打死的蛇精被剧本改成了死里逃生,直到后来送丹药时才被孙悟空打死。

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见到黑熊精,有这样一句台词:“你这妖怪,是烧窑的,还是卖炭的,黑得俊俏。”其实原著中台词是这样的:

行者暗笑道:“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想必是在此处刷炭为生,怎么这等一身乌黑?”

筑煤是捣墨的意思。古代制墨,不是今天的墨汁,而是墨锭,这种墨锭是用松枝烧烟,烧出的灰称为煤。制成墨锭之前,要用杵捣细,称为“筑煤”或“捣煤”。所以我们看墨上经常写“五万杵”、“十万杵”。这就是用杵捣墨的次数。清沈钦韩《宁国县志物产风俗序》:“桕子榨油,松明筑煤。”明程嘉燧《古松煤墨记》:“余博访烧松捣煤之法。”这都说的是制墨而不是挖煤矿的煤。刷炭也是这个意思,古代制墨,将松枝放在竹棚内燃烧,烧尽后,煤烟会附着在棚顶。这时工人进棚,刷取棚顶炭灰,即为制墨锭的原料。故称“刷炭”。一般来说,古代的“煤”反倒多指这种“煤灰”,指今天的煤块是比较晚的事。

孙悟空和黑熊怪的对话,86版剧本进行了改写和简化,意思都差不多,但原著里孙悟空当着黑熊怪的面进行了自我介绍,这段介绍再很大程度上填了前面剧情的坑。比如,交代了之前须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长生不老口诀叫“大品天仙诀”;太上老君炼孙悟空用的是“六丁神火”

孙悟空与黑熊怪的较量,原著是“那怪与行者斗了十数回合,不分胜负。”但这还没完,后面打焦灼了,无法计算回合数,“渐渐红日当午”,这战斗时间太长了,黑熊怪扛不住了,就找借口回家吃饭躲回洞里。电视剧拍的是黑熊怪全程打不过孙悟空,只是化风跑路。剧本里写的也是化风跑路,而不是借口去吃饭,剧本中有“悟空与黑熊怪抡棒相敌,飞沙走石”的描写,证明编剧也注意到了黑熊怪的武力值跟孙悟空差距并不算大,但也承认了孙悟空还是比黑熊怪略强的。这一点原著也有体现:

三藏道:“你手段比他何如?”行者道:“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手平。”

孙悟空也承认自己跟黑熊怪只是平手,但“硬不多儿”的描述也说明他还是自信略强于黑熊怪的。

还有一处描述黑熊怪战斗力的文字:

菩萨道:“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也罢,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

证明在观音眼里,黑熊怪并不比孙悟空弱,基本上半斤八两。电视剧里黑熊怪不是很强,但孙悟空在洞内大战群妖的戏的确很精彩,虽然原著里只是一句“攻门不开”,剧本完全没写。

后面的剧情,剧本和电视剧改编就很大了,为了控制本集时长,编剧有意加快了叙事节奏。原著中,孙悟空打死了送请柬的小妖,收到了黑熊怪送给金池长老的请柬,剧本改成了小妖直接把请柬送给寺里的和尚,和尚转交给孙悟空,也就顺理成章地把和尚交代金池长老与黑熊怪交情的台词移到了这里,原著是孙悟空跟黑熊怪打完架才回到唐僧身边给和尚们看请柬,比较拖沓,剧本的这一处改编非常到位。可惜电视剧连请柬都删了,直接就是孙悟空揭露金池长老与黑熊怪同伙结党,这句台词出现得相当突兀,几乎毫无根据,其实剧本里是有交代的,这部分浙版《西游记》拍得最有原著味道。张纪中版《西游记》也把请柬删了,是通过老和尚之口直接把金池长老和黑熊怪的关系告诉孙悟空,倒也说得通。

由于请柬被86版电视剧删了,所以黑熊怪没有请金池长老赴佛衣会,孙悟空变成的假金池也就成了不请自来。电视剧中说黑熊怪“趁火打劫”的台词也是原著和剧本里没有的。

原著中,孙悟空变化的假金池是被巡山小妖识破的,剧本和电视剧由于删去了孙悟空抢请柬的情节,就改成了孙悟空看见袈裟兴奋过度,自己露出本相。这一处改编也是符合原著设定的。

孙悟空变化人形,不是变了之后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一定的法力维持的。一旦走神,或者不注意,就容易露出本相来。 比如在狮驼岭,孙悟空变化成了小妖,进妖洞打探消息,就因为得意就忘形而露出马脚。编剧可能就是把狮驼岭的情节挪到了这一集。

原著中,黑缨枪对金箍棒:

他两个从洞口打上山头,自山头杀在云外,吐雾喷风,飞砂走石,只斗到红日沉西,不分胜败。那怪道:“姓孙的,你且住了手。今日天晚,不好相持。你去,你去!待明早来,与你定个死活。”行者叫道:“儿子莫走!要战便像个战的,不可以天晚相推。”看他没头没脸的,只情使棍子打来。这黑汉又化阵清风,转回本洞,紧闭石门不出。

剧本是大刀对金箍棒,电视剧是大刀对徒手,都是没几个回合黑熊怪就跑路,战斗力被黑得太惨了。

由于原著中孙悟空是打到天黑才会禅院,所以和尚们是在禅院废墟里过了夜的,只有唐僧和上下院主有地方睡,非常惨。但唐僧依旧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眼里除了袈裟,没有别的东西,自私至极:

那三藏想着袈裟,那里得稳睡?忽翻身见窗外透白,急起叫道:“悟空,天明了,快寻袈裟去。”

而孙悟空对唐僧,真的是仁至义尽:

行者一骨鲁跳将起来,早见众僧侍立,供奉汤水。行者道:“你等用心伏侍我师父,老孙去也。”

这徒弟,不管多闯祸,对师父还是很孝顺的。

剧本和电视剧中,孙悟空是看见观音像,想起去找观音,改编得也不错。

由于这是书中第一次提到观音道场,所以原著对南海紫竹林景色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剧本中也有景色描写,可惜电视剧没有展现。在展现紫竹林奇景方面,又是浙版《西游记》做到了最好。

后面的剧情,剧本、电视剧、原著都基本一致,只不过原著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剧本写了,电视剧却删了: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观音这里的意思是:菩萨、妖精,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变现。若心存恶念,欲望不除,就会招来妖魔,所有的妖魔其实都是心魔的化身;但若心存善念,戒欲克己,则立即有菩萨现前,此菩萨其实也是一念之善所化。所以观音能做到“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基本上也是这个原理,心想到了才能变,一旦走神,就可能穿帮。

后面孙悟空在黑熊怪肚子里“理起四平”、降伏黑熊怪的情节,86版剧本、电视剧都跟原著差不多了。“理起四平”是武术练功的一种动作。纵身跃起,四肢挺直,仰身跌下,又称“跌四平”。这一段依然是浙版更胜一筹,台词设计也很有趣,但孙悟空并没有跌四平,而是扯心肝。

最后一点不同:剧本和电视剧中,观音是从观音禅院霞举飞升,设定是唐僧见到了观音,但原著并没有见到,而是听孙悟空口述的。黑风山黑风洞被孙悟空灭门的情节,电视剧也没有展现。

其实,百回本《西游记》中的黑熊怪,跟孙悟空有很深的渊源。

在朝鲜人学汉语的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提到了元代的《西游记》,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西游记》云: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号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入天宫仙桃园偷蟠桃,又偷老君灵丹药,又去王母宫偷王母绣仙衣一套来,设庆仙衣会,老君王母具奏于玉帝,传宣李天王引领天兵十万及诸神将,至花果山与大圣相战,失利,巡山大力鬼上告天王,举灌州灌江口神曰小圣二郎,可使拿获,天王遣太子木叉与大力鬼,往请二郎神领神兵围花果山,众猴出战皆败,大圣被执,当死,观音上请于玉帝,免死,令巨灵神押大圣,前往下方去,乃于花果山石缝内纳身下截,画如来押字封着。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造反故事,基本都全了。与今天相同的是花果山、水帘洞、铁板桥的名字,征讨孙悟空的几路天兵:天王、木叉、二郎还有巨灵神,如来也有一个“押帖”。不同的是压住孙悟空的不是五行山而是花果山本地。还有一个情节,就是这位齐天大圣偷了王母的仙衣,要做“仙衣会”。

做“仙衣会”这个情节,不仅在这本元代的《西游记》里,也牢牢地保留在元代(或明初)《西游记杂剧》里,剧里他本有个老婆,是抢的金鼎国的公主。里是这样说的:

(孙行者)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下)

(李天王上)小圣乃李天王是也,奉玉帝敕令,西池王母失去仙衣一套,银丝长春帽一顶,仙桃一百颗。不知被何妖怪盗去,着令某追寻跟捕,点起天兵往下方。

然后孙行者就对公主说:

我天宫内盗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公主唱)王母仙衣无分着,金灿烂光闪烁,多管是天孙巧织紫霞绡。(行者云)银丝帽子,丑的带了便可喜。(公主说)大圣,你且先戴一戴。你去玉皇宫偷得银丝帽,抵多少琼林宴颁赐金花诰。

也就是说,本来“仙衣会”是孙悟空的专利。他去偷的王母仙衣,是为了哄老婆开心的。谁知到了明代百回本《西游记》里,这个案子居然转手了。贼头变成了黑熊精,孙悟空反倒成了理直气壮上门讨要的主人了。事实上,早期的猴精故事,他们干过不少坏事。他们都是孙悟空的原型,百回本《西游记》为了美化孙悟空这个大男主的形象,把这些坏事都转嫁了。

但是这位黑熊精,也保留了一些不俗的特征。例如他并不吃人,而且住的地方相当清雅,比如孙悟空变成金池长老去找黑熊精,书里是这样写的:

行者进了前门,但见那天井中松篁交翠,桃李争妍,丛丛花发,簇簇兰香,却也是个洞天之处。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行者暗道:“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只见那黑汉子,穿的是黑绿纻丝袢袄,罩一领鸦青花绫披风,戴一顶乌角软巾,穿一双麂皮皂靴。

孙悟空一见这洞府,就说“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纻丝,就是染色的丝织成的缎子。吴自牧《梦梁录·物产》:“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乌角软巾,更了不得了,这是一种古代葛制有折角的头巾,常为隐士所戴。杜甫的《南邻》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难怪清黄周星评这幅对联:“不知何人大笔。”

况且黑熊怪的文笔,也不是盖的。他给金池长老写的那封信,绝对的四平八稳,不带一点妖精气的:

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至期千乞仙从过临一叙。是荷是荷。先二日具。

“侍生”是明清时书信里后辈对前辈的谦称。回禄就是火灾。这信居然是黑熊怪写的!所以清人有句批:“既与东土相隔万里,定然书不同文,何况怪物乎?此帖却宛然唐风。大奇!大奇!”

所以作者对黑熊精是很有好感的,他一不吃人,二不害人,交接的朋友,如苍狼怪、白花蛇怪,他们在一起谈论的是“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白雪黄芽”,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吃人的角色。所以观音菩萨把他收为守山大神了。

观音把紧箍咒给了孙悟空,把禁箍咒给了黑熊精。这位黑熊精为何获得了和孙悟空差不的待遇,战斗力也差不多,黑熊怪的住处黑风山“万壑争流,千崖竞秀”、“却赛蓬莱山下景”、“却也是个洞天之处”,是跟花果山一样的仙山。这些都隐隐说明黑熊怪的原型就是孙悟空。

在《朴通事谚解》提到的《西游记》,以及《西游记杂剧》里,花果山的位置,都不在“东胜神州”,而是在唐僧必经的西天路上。也就是说,今天《西游记》里的五行山,其实就是早期西游故事里的花果山。

这两本西游故事,还是从唐僧从长安出发演起的,而不是从孙悟空的出生演起的。孙悟空虽然重要,但也只是西天路上一个厉害妖怪而已。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为了更换男一号,就把孙悟空的故事放到了最前面。这时,花果山再放在“西域”的唐僧取经路上,就非常不合适了,因为这还是在原男一号唐僧的笼罩之下。不如把花果山整个地移走,移到一个和取经路线无关的位置,才能凸显孙悟空的独立性。况且,这本来也是“齐天大圣”信仰的发生之地。回到“东胜神州”,也算实至名归。

然而,花果山从西天路上搬走之后,势必会留下一些痕迹,比如“仙衣会”。收伏孙悟空和收伏黑熊怪,地理位置是紧挨着的,在书里这两个故事也是紧挨着的。早期西游故事里,孙悟空偷仙衣,也是在这个逻辑上的位置发生的!

在早期故事如杂剧里,孙悟空本来也是很有淫荡的,他偷仙衣,是为了宠他老婆的。但今天的《西游记》里,作者刻意删掉了这些东西。

所以,“仙衣会”是个好玩的情节,作者觉得“仙衣会”是有的一写的,不写可惜了,正好唐僧身上也有这么一件著名的袈裟,干脆借坡下驴,编一个黑熊怪盗袈裟。仙衣会改了佛衣会,于是这件案子,又转嫁到黑熊怪的头上了。

《朴通事谚解》中写道:

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鉤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刁蹶也。详见《西游记》。

可以看出,元代《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第一站是师陀国界,遇到了猛虎毒蛇,百回本《西游记》也有虎和蛇出现,只不过被刘伯钦吓跑了。后年就遇到了黑熊精,证明黑熊怪本来也是元代《西游记》的角色,但具体情节就不得而知了。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中的“黑风山”,在《西游记杂剧》里是猪八戒的住处。黑熊怪把老西游故事里猪八戒的某些元素,也借用来了。


《祸起观音院》的那些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